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分析

上海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分析


2
项目背景
3
静安寺地区1990年代发展背景
南京路大改造的契机 从1992年起上海开始着手改造 开发静安区南京路地段 静安城市大发展 1.1993年至1997年外资大 量涌入,获得自主权的政府利用 土地短租出让政策获取大量资金。 2.1995年地铁1号线通车, 同年2号线静安区筹建小组成立。 1996年确定在静安寺区域 设置地铁2号线静安寺站。
1980-90年代,南方率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上海经济地位再度沦落。 1992年,开放浦东新区,提出建设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发展战略。 2001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提出将上海建设为国际经济、 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80年代上海暗淡期的启示 让决策层和学界意识到计划经济下上海工业模式难以为继,面向开放市场,提出新城市规划发展模式。 城市设计学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城市设计及其理论逐步进入中国城市建设的视野,从上海陆家嘴地区城市设 计,到深圳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作为地区营造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获得了越来越 多的重视和应用。 城市设计实践在中国 中国大部分城市设计以文本编制的完成作为整个工作结束的标志,而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一 直对实践过程进行跟踪调整,在项目的全周期内进行协调修改,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难得一见的。 上海治理模式的变迁期 从1995年到2011年的16年间,上海社会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方位多层次 的——经济,社会,法规,城市总体战略、政府管理模式……静安寺地块城市设计正是在上海巨变 的这段“黄金年代”发生的。
地铁二号线与七号线的换乘问题
原城市设计地下空间连接图

静安寺地区原城市设计未考虑七号线的穿过,换乘系统 与相应地下空间开发整合设计缺位,没有在做静安寺广 场的时候预留换乘通道。因此最后实现的七号线静安寺 站在常德路地下,与二号线静安寺站通过一个长长的通 道进行站内连接。 地铁七号线地下一层全部预留做综合开发,地下二层为 展厅层,地下三层为站台层,综合开发层与常德路两侧 嘉里中心二期,越洋广场的地下空间完全连通,站厅层 非付费区一侧也预留与地下开发空间接通的条件。 现状地铁二号线与七号线联系了周边若干商业中心,形 成了具效 果 分 析 3 庙东步行街及久光商业综合体地

久光地块及庙东步行街实施现状
原设计静安寺山门前 退后钟鼓楼5~8米形 成小型广场,缓解大 量人流。
现状静安寺山门突出
钟鼓楼1.8米,沿街只 留出人行道宽度,人 多时明显有滞流,通 过不便
17
实 施 效 果 分 析 3 庙东步行街及久光商业综合体地

久光地块规划建筑形式准则
本地区6-2地块与寺庙建筑一同确立核心区的总体 空间意向。考虑到南京路空间传统的高宽比及便于控制 南京路的宽度,建议综合体采用内院式的空间布局,设 二层内院平台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在东南西北分别设置 四个大门,一大台阶引导人流。沿南京路、常德路西侧 地面层仍布置商店,以保证南京路商业的连续性,综合 体高度控制在8层以内,不设置高塔楼。 地下层设地下商场或部分地下商场,以保证地下 空间步行系统的建立,特别注意与地下地铁站的联系。 商业综合体内院从城市设计角度是为建立一个封 闭感强的开放空间,作为静安寺地区开放型核心园林绿 地空间的对比与补充。其二层平台广场,24小时向市民 开放,是商业型的广场,更强调丰富多变的造型,宜考 虑做成立体式的室外共享空间
• •
9
实 施 效 果 分 析 2 立体步行系统—二层—未实现
与市内其他实现了跨路天桥的路段对比
地铁1号线黄陂南路站附近多个商业综合体和写字楼间 多有跨路天桥连接,跨路天桥的存在使路两侧的商业综合体 在室内连为一体,促进商业活力。由于该片区道路尺度不太
天目路跨路天桥——半开敞式
宽(与南京西路非常相似),从路面上看,横跨于街道之上 的跨路天桥对于该 片区形成了一种半 围合的感觉,使外 部空间更加亲切宜 人。
对静安等中心城区而言,中心城建设采用“多心开敞式”布局:将 中心城的旧区和近郊区分解成11个综合分区,力图通过实施,逐步形成 一个多级有序、多心互补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和园林绿化、道路交通体 系,形成紧凑而不封闭、疏散而不松散的“多心开敞式”的城市布局。
2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20世纪90年代新城市规划 在1986年总规基础上,结合1992年浦东 新区总体规划设计,更新了新的上海城市总体规 划。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 是上海市城镇体系主体,外环线内地区作为中心 城范围,人口控制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00 平方公里。中心城延续“多心、开敞”的布局结 构,形成“一主四副”的公共活动中心格局,并 构建“环、楔、廊、园”为基本框架的绿地系统。 “四街一城” 在上海总规中,静安与黄埔、卢湾、南市 共同组成上海中心商业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 “老四区”。 静安区南京路就是四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块
设计容积率
实际容积率
久百城市广场
机场城市航站楼 航站楼宾馆 会德丰广场 1788国际大厦 8.8 7.3
5.3
5.7 7.2 9.04 6.69
7
实 施 效 果 分 析 2 立体步行系统—二层—未实现
二层步行系统设置的考虑
• • • 跨路空间为步行行为提供安全 方便舒适的条件 丰富街道空间层次 作为南京西路入口门户对景
5
核心内容
2
设计构思
文化旅游综合体设计 “园包寺”的设计将公园绿地和寺庙连接,堆土成 丘成为寺庙的南屏对景;广植大树营造“林中寺”之感。
立体交通设计 为连续南京路的视觉效果,将另一重要干道华山路 变为下穿立交的形式,增加了步行与绿地面积。 步行系统遍布地下,地面,地上2层共三个层次: 1.地铁站将各商场地下部分连成一体 2.地面拓宽步行面积 3.二层用步行天桥连接各商业街坊补充地面过街 地下设两座大型停车场,在静安公园和愚园路 口。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介绍
—— 以静安寺地区为例分析
项目背景
1
历史与学术背景
1291年,于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设松江府,以县制开治理先河 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中国的对外商业贸易中心 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第一都会”,城市经济极度繁荣 1949年后,西方资本撤离,上海从远东最大的工业、金融、贸易和信息中心退 化为单功能的工业城市。 1950-80年代,计划经济下的上海经济失去活力,增长乏力。
1
项目背景
1986年版城市规划 1980年代的上海城市建设以偿还“历史欠账”为主,重点推进基 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以改善建国以前长期形成的城市布局混乱,基础设 施不全、交通拥挤、住房紧缺等问题。城市格局呈现以中心城为核心的 单中心圈层式扩张的基本特征,。 1986年颁布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上海市的城市性质为:“我 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是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
• • 2号线和7号线通过站厅层走道连接 2号线和7号线静安寺站连接了周围商场(久光,嘉里中心, 芮欧)公园(静安寺广场)和静安寺公交枢纽。 • • 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地下商业空间。 地铁出入口与商场多有平层连接
13
实 施 效 果 分 析 2 公共空间体系—静安寺广场
静安寺广场
• 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的矛盾,综合考虑组织地铁交通 人流、完善生态环境、平衡开发量以及促进地区兴 旺吸引人流等因素,设计师决定将该地块设计成生 态、高效、立体型的下沉广场综合体。占地8214.6 平方米,包括下沉广场、地下商业用房、华山路地 下过街道的预留通道、地铁风井空间和地铁站残疾 人电梯等。
4
核心内容
1
概述与空间结构
设计目标 通过城市更新,建立现代综合发展文化、旅游的商业中心, 其空间形态具有特色,生态环境和谐,运动系统有序 多功能复合化的中心商旅生活街区 协调的中心区建筑群体风貌 高效通畅的交通系统 宜人高质的高品位共享空间体系
空间结构
1.静安公园作为开放绿地 2.寺庙与广场结合,成为绿地组成部分 3.高层建筑群环绕在寺庙-绿地周围
存在问题
• 南京西路华山路路口行人等候时间长,过街人流量大

南京西路久光百货与静安公园间行人穿越需求较大, 且没有红绿灯,行人穿越马路很危险(此处为原二层 过街天桥设计位置)
未实现的原因
• 在城市道路上设置多个步行通道在当时的法规下少 见的,市政部门认为二层步行系统限制了通过车辆 的高度,不能接受。 不同地块开发商之间态度达不到统一。 建设周期不同,先建成的久光未预留对接口,导致 后建成的越洋大厦不能接通。
建筑退让空地
• 久光百货,会德丰广场, 芮欧广场,嘉里中心这 几处人流量大的商场和
邻近的街角处门前均留
有较大的广场空地,行 人经过感觉舒适
16
实 施 效 果 分 析 2 公共空间体系—建筑退让
两处街角退让空间不足
• 南京路常德路交接处轻工机械大厦体量高, 建筑体量几乎没有退开街角,使得该处街
角空间有压迫感
淮海中路跨路天桥——全封闭式
兴安路跨路天桥——封闭可观景走廊
10
实 施 效 果 分 析 2 立体步行系统—地下
地铁换乘与地下商场连接
• 静安寺地区原城市设计考虑了南京西路下二号线静安寺
站、常德路愚园路交界处公共交通枢纽两处交通换乘节
点和周边越洋广场、久光百货、静安寺三处商业空间和 静安寺公园地下停车场的地下空间连接。
静安区重点区域与场地关系 1998年静安区政府提出未来五年重点建设区域
南京路商圈的西延——南京西路
一路:静安南京西路 一桥:延安高架路中段 一河:苏州河沿岸 一点:静安寺地区
快速交通动脉——延安中路高架桥
除去位于静安区北边 界的苏州河沿岸区域, 静安寺区域集合了以 上重点区域中的三处 在此汇合,是静安区 名副其实的心脏地带
6
实 施 效 果 分 析 1 土地空间使用体系
• 土地使用性质:
从静安寺地区目前建成环境各地块的实际使用来看,除个别旧式里弄的居住用地被改 为商办综合用地外,土地使用性质基本符合城市设计构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