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刍动物传染病

反刍动物传染病


病原

牛流行热病毒,又名牛暂时热病毒,属弹状
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的成员,像子弹形或
圆锥形。

反复冻融,对病毒无明显影响。于-20℃以下
低温保存,可长期保持毒力。

本病毒对热敏感,56℃ 10min,37℃ 18h灭
活。pH2.5以下或pH9以上于数十分钟内使之 灭活,对乙醚、氯仿等敏感。
流行病学


有时意识障碍。
流泪,眼睑肿胀,鼻黏膜充血,有黏性鼻汁。
口腔黏膜充血、流涎。上下唇、齿龈、软硬腭、
舌、咽喉等部形成伪膜或烂斑。

由于肠道黏膜出现炎性变化,继软便之后而下痢, 混有血液、黏液、黏膜片、伪膜等,带有恶臭。 尿少,色黄红或暗红。孕牛常有流产。 病牛迅速消瘦,两眼深陷,卧地不起,衰竭而死。 病程一般为7~10d,病重的4-7d,甚至2-3d死亡。 绵羊和山羊发病后的症状表现轻微。
流行病学

家养和野生的反刍兽(牛羊鹿等)和猪易感,自然
发病仅见牛,无种间差异,各种年龄的牛均易感,
但以半岁 -1 岁半的牛最易感。小于半岁牛受母源抗 体的保护,很少发病。

病牛和带毒者是传染源,(病牛从分泌物和排泄物
排毒,康复牛可带毒200天,持续感染牛可终身带毒、
排毒)

传播途径主要有消化道、呼吸道、交配(病公牛精
和抗体率较高,产生长久的(22月)的免疫力。 2. 国外多应用弱毒苗,如通过胎牛肾细胞传代培育 的C24,猪睾丸细胞连续传代致弱的疫苗株,兔体 连续传代致弱的疫苗株,疫苗主要用 6—8 月龄犊
牛接种,孕牛禁用。
3. 也 可 用猪 瘟 兔化弱 毒 疫苗进 行 免疫 。 但 反之用 BVDV疫苗免疫预防猪瘟效果不确实。
等排出。

可经消化道感染,呼吸道、眼结膜、子宫内均可
感染发病。本病也可通过吸血昆虫以及与病牛接
触的人员等而机械传播。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在老疫区呈地方流 行性,在新疫区通常呈暴发式流行,发病率和病 死率都相当高。
症状

潜伏期3—9d,多为4~6d。 病牛体温升高达41-42.2℃,持续3-5d。病牛委 顿、厌食、便秘、呼吸和脉搏增快。
和绵羊边界病病毒有共同的抗原,琼扩、中和、免
疫荧光试验中有交叉反应。用 BVDV免疫猪能产生对 HCV低毒的免疫力,但不能抗强毒的攻击。 2. 根据分离株是否产生CPE,可分为CPE BVDV :细 胞变园、胞浆出现空泡、脱壁;N-CPE BVDV :可建
立持续感染,分离的毒株多为此生物型。
3.本病毒是种致畸形病毒,还具有免疫抑制性。

流行病学

牛瘟主要侵害牛和水牛,由于牛的品种、年龄以 及流行经历不同,牛的易感性也有差异。 据我国证明,牦牛的易感性最大,犏牛次之,黄

牛又次之;绵羊、山羊和猪仅有轻度感染,病死
率也不高。骆驼虽可感染,但不表现临床症状。

此外,牛瘟还见于许多野生反刍动物,主要呈隐 性经过。

本病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病畜和无症状的 带毒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随分泌物、排泄物
羊梭菌性疾病
羊快疫
羊快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突然,病 程急剧,死亡很快,所以叫“羊快疫”。 其特征是真胃呈出血性、炎性损害。
流行特点 本病病原体是腐败梭菌,主要经消化 道或伤口感染。本病以6个月到2岁的羊最 容易感染,多发生于秋、冬和初春气侯骤 变、阴雨连绵之际,常在低凹的地区流行。 当羊只感冒或采食冰冻草料等而使机体抵 抗力降低时,可促使本病发生。
形、鼻镜和皮肤长期糜烂,病程达数月
3.持续感染: 1.由N-CPE BDV经胎盘感染怀≤4月母牛,大多数
是临诊上正常,但可见一些发生流产、早产、死胎
2.如足月生产,犊牛表现为先天性缺损、小脑发
育不全,短颌症,共济失调或不能站立,肌、骨骼
变形及脱毛、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生命力低下, 有些在出生后6个月内死亡 持续感染发生率1%-0.1%
跳跃式蔓延

本病流行还有明显的周期性,从过去的 10-12 年
流行 1 次,到近些年来 6-8 年或 3-5 年流行 1 次,
1970年以后,广东省有些地方的流行周期缩短至 1-2年

从我国现记载的 6 次大流行看,发病率高( 1439.89%),病死率低(0.73-1.80%)
临床症状
潜伏期3-7天。最初患牛有恶寒战粟的表现,但
流行特点
本病以1-2岁的绵羊发病较多, 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于冬春 季节,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 C型魏氏梭菌在肠道内产生β毒素,
引起羊只发病,常见突然死亡,有时
可见羊卧地,表现不安,衰弱,痉挛,
数小时内死亡。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 肠道粘膜充血,糜烂、溃疡。血管通
透性增加,胸腹腔,心包大量积液,

病变

消化道黏膜都有炎症和坏死变化,特别是第四胃
幽门部附近最明显,可见到灰白色上皮坏死斑、
伪膜、烂斑等。

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潮红、肿胀、 点状出血和烂斑,盲肠、直肠黏膜严重出血、伪 膜和糜烂。 呼吸道黏膜潮红肿胀、出血,鼻腔、喉头和气管 黏膜覆有假膜,其下有烂斑,或覆以黏脓性渗出


目前世界上仍有少数国家和地区(特别在非洲和亚 洲的部分地区)有本病发生,应保持高度警惕,以 防本病由国外传人。
病原

本病病原是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牛瘟
病毒。

本病毒在结构上和麻疹、犬瘟热、鸡新城疫以及
其他副黏病毒极为相似。

本病毒和麻疹病毒以及犬瘟热病毒有共同抗原, 如将前两种病毒注射于犬,能使其抗犬瘟热。 病毒在宿主细胞胞浆里繁殖,可产生中和、补体 结合和沉淀抗体。
液)及胎盘垂直传播。
临诊症状
1.急性:以出现双相热型和白细胞同时减少为特征。 初期似感冒,流泪、流涎2-3日,在鼻镜、口腔粘 膜出现糜烂和溃疡,呼出气体恶臭;随之出现下 痢,初为水样后变为浓稠,混有大量粘液、小气
泡,甚至带有血液和粘膜片。有些病例发生蹄叶
炎而跛行。
2.亚急性和慢性:间歇性腹泻、进行性消瘦、蹄变
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可将疑似本病患牛高热期的脱纤血或抗凝血液接种 1-3 日龄的初生乳鼠并传代,或接种 BHK-21 细胞单 层,当细胞出现 CPE 后,用中和试验鉴定分离的病 毒。

如采取病牛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查血清中
的特异性的抗体。
防制
1. 尚无有效疗法,但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尤其为
补液)可减少死亡。自然感染后牛群中出现的中
3. 持续感染牛可能出身时正常,但终身带毒排毒。
病理变化
主要见于消化道。整个消化道包括口腔、
食道、皱胃粘膜充血、出血、水肿、糜烂、
溃疡或坏死。食道粘膜糜烂具有特征性
(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和呈条纹状排
列)。
此外肠道淋巴结以及集合淋巴结出血、
肿大、坏死。
诊断

根据以上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 (BVDV)
简称病毒性腹泻或粘膜病,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 种传染病
1.临诊表现为急性糜烂性口炎、胃肠炎及腹泻。 2.在多数牛群中感染率高,但临床发病率低。
4. 。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各养牛业发达国家均有流行。 它是美国牛场中主要传染病之一
病原
1.分类防治措施 (1)常发区羊只定期注射疫苗,每年春 秋两次注射。加强饲养管理,防止严寒袭击, 严禁吃霜冻草。
(2)对慢性病例或病程长的羊只可选用 青霉素肌肉注射;内服黄胺嘧啶;全群灌服 10%生石灰水溶液,每只100~150毫升。
羊 猝 狙
羊猝狙症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
毒血症。以急性死亡,腹膜炎,溃疡性肠 炎为特征。
防治 1.给病牛以优质的干草或青草,控制精饲料, 减轻消化器官的负担; 2.这种病在流行时间有严格的季节性,因此, 在流行之前只要用能产生一定免疫力的疫苗作免 疫接种,就能达到预防本病的目的; 3.在治疗中,对于发高烧和呼吸急促的病牛, 可根据症状给予注射退热、镇静剂。另外,由于 高烧,出汗容易引起脱水,进行补液,尽量防止 脱水并补给营养。
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又称牛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或流行性
感冒
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突 发高热、流泪、流涎、呼吸迫促、四肢关节障碍、 后躯不灵。
本病自上世纪的40年代在我国江浙一带就有流行的记载, 一直被称为牛流行性感冒,1976年在华北等地暴发流行并 分离到病原,才改称牛流行热。

防制

预防本病必须严格执行兽医检疫措施,不从有牛瘟
的国家和地区引进反刍动物和鲜肉。

当发现牛瘟病例时,立刻封锁疫区,扑杀病畜,并 作无害化处理,彻底消毒被病畜污染的环境。在疫 区和邻近受威胁区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建立免疫 防护带。

我国曾经使用过的疫苗有:牛瘟兔化疫苗、牛瘟山
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等。
不易被注意。发病突然,很快波及全群,体温升高
40℃以上,并稽留1-3天。高热同时还出现眼结膜充 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鼻镜干燥,流水样的鼻 漏,口角泡沫样流涎及皮温不整、肌肉震颤。 奶牛泌乳量剧减或停乳
妊娠牛常发生流产、死胎。但多数病例呈现良
性经过,病程3-4天。

呼吸迫促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其呼吸次数显
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役用黄牛,水牛较
少发病,以1-8岁牛多发,尤为3-5岁牛发病
率高,而老龄牛和犊牛较少发病。

传染源是病牛,经吸血昆虫(主要是库蠓和
蚊)而传播因此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夏末秋
初、高温炎热时流行。

本病发生迅猛、传染力强,短期内可使许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