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封建王朝的最高学府太学

封建王朝的最高学府太学


太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 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 • 国家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严格的审定。太 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 • 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 • 今文经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以董 仲舒为首的一批儒家学者利用“阴阳五行”学 说 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的命题,满足了汉王朝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君权的 需要,所以汉代规定今文经学是太学法定的教学 内容。太学十几位博士均为今文经学大 师,他们 所传授的专经,就是太学设置的专业学科。
3.两汉太学的发展
• 西汉太学设在长安。东汉太学设于洛阳。 • 汉代太学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经学博士几人和博士弟子 50人。 • 在汉昭帝时人数增至100 人,到汉宣帝时增至200人。西 汉后期,太学生增至1000人 。 • 西汉末年,从汉成帝时起,外戚王氏专权,王氏集团为了 窃取高位,极力拢络官僚集团。“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 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 • 到汉平帝时,王莽执政,为太学修建校舍“万区”;增设 博士名额;增加招生人数,扩大毕业任官名额。客观上促 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太学博士(教师)的遴选
• 汉代太学的教师称博士,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 为主。但“国有疑事,掌承问对 ”。此外博士还要承担巡视 地方政教的工作。 • 汉代每一经设一名博士。 • 西汉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诗》、《书》、《礼》、《易》、 《春秋》)。 • 元帝时增加到15人,这十五经博士分别是:《鲁诗》、《齐 诗》、《韩 诗》 、《欧阳书》、《大夏侯书》、《小夏侯 书》、《大戴礼》、《小戴礼》、《施氏易》、《孟氏易》、 《梁邱易》、《京氏易》、《严氏公羊》、《颜氏公羊》、 《谷梁春秋》。 • 平帝时,王莽增五经为六经,每经设博士5人,共置30名博士。 • 汉代在博士之上设有首席长官,西汉时博士首席称仆射,东 汉时改称祭酒。祭酒由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的博士担 任,相当于大学校长。
• 古文经学是与今文经学相对立的学术派 别 。汉哀 帝时,负责整理皇家图书档案的刘向、刘歆父子 发现用小篆书写的《春秋左氏传》、《 毛诗》、 《礼记》和《尚书》等,这些用先秦古文写成的 经学著作,被称之谓古文经学。研究古文经学的 儒者注重考证,他按字义讲经,很少穿凿附会和 主观臆想,迷信成份较少。但因为它与“君权神 授”的神学化的儒学相悖逆,所以被汉代统治者 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
• 二是高足弟子相传。 • 汉代太学师生比例相差悬殊,始初是几个博士教几十、几 百个学生,后来太学发展,太学博士仅有十几人,最多时 也只有30 人,学生却多至几千人,高峰时达3万人。在这 种情况下,仅靠大班上课亦很难满足学生求学的要求,于 是采取弟子相传,即高材生、老学生教低材生、新学生的 教学形式,以弥补教师短缺、教学效率不高之不足。 • 三是集会辩难。 • 集会辩难是汉代太学经学教育的重要方式方法,它有时在 学校内部进行,有时由统治者提倡在某个名胜之地,或在 朝廷中进行。
• 按照公孙弘的建议,博士弟子的考试奉行择优淘汰原则。 • 公孙弘建议:太学每年举行一次考 试,在考试中,通一 艺成绩及格者,可以补为地方郡国的文学掌故职,成绩优 异者可以留在皇宫为郎中(皇帝左右近侍之职),成绩不佳 者(不能通一艺)以及懒惰废学者,要黜令退学。 • 汉代太学很注重考试,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 • 汉代太学的考试有二大作用:一是通过考试发现人才,选 拔人才,充实官吏队伍;二是督促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补 救教师少,学生多带来的教育管理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 •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汉代太学既是培养人才的最高学 府,也是选拔官吏的考试机关。
• 汉武帝开创太学时,规定太学每年考试一次,称谓“岁 试”。东汉改为每两年考试一次。汉 代太学考试方法有 以下几种: • 射策 • “射策”是汉代太学常用的一种考试方法,始创于武帝之 时。 • 其具体作法是:由主考官根据儒经内容提出若干问题,然 后再根据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将其分成甲乙两等,书写在 帛或纸上密封起来,由 应试者任意抽出其中一、二种题 来解答。这种考试方法类似于后世的抽签考试。考试内容 侧重于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与阐发。主考官根据学生答题的 情况判定成绩,成绩合格者被授予相 应的官职。但每科 规定的取官名额均很少。
• 汉章帝以后,东汉政治陷入黑暗时代,太学教育跌入低谷。 • 汉安帝时,太学“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 敝,鞠为园疏,牧儿荛 竖,至 于薪刈其下。”空有太学 之名。 • 汉质帝时,梁太后临朝,极力推崇儒学,广招太学生,使 太学生多至3万人,此种盛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 太学生人数剧增,给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 问题,它也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 元朔五年,公孙弘拟订创办太学的具体方案: • (1)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即在原有博士官的基础上创立太 学。 • 博士本为官名,是掌管典章文化以备政府咨询问对的议政 官员,由于博士“掌通古今”,博闻强记,也常私人授徒 设教。 • 公孙弘建议把博士私人收徒定为国家正式招生,建立官学, 这就是所谓的博士弟子员制度。
• (2)规定博士弟子的限额、身分及选送办法。 • 公孙弘建议“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即招收 博士弟子50人,他们皆享受免除赋税和徭役的待遇。 • 博士弟子选送办法有两种:一是由太常直接补选,二是由 地方长官选补。 • 太常是主管文教的长官,他选送博士弟子时,自行掌握条 件,大致是18岁以上,“仪状端正”的就可以。 • 地方长官选送博士弟子则有统一标准,即“好文学,敬长 上,肃政教,顺乡里”的优秀者,并由县至郡逐级选拔。
• 策试 • 东汉司空徐防于永元十四年(102年)上书建议朝廷改进考 试方法。徐防认为《论语》不宜“ 射策”,理由是《论 语》是学习儒家经典的最基本教材,应试者全应熟练掌握, 应把考试《 论 语》的方法改为“策试”。 • 所谓“策试”就是教师事先按照师法家法章句分科出好50 个题目 ,学生凡是回答得多且好者被评为“上第”, “五经各取上第六人”,张榜公布,作为政府 录用官员 的依据。
第三讲 封建王朝的最高学府——太学
两汉太学的初兴
• 太学的创设与演进 • 汉代太学创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太学 的确立。 • 1.太学产生的动因 • 汉代太学是在汉代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适应社会进一 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 人才极端匮乏,以致于举贤良文学之士,郡国之众,竟然 “对亡应书者”。 • 要建设有效的吏治,必须培养合格的人才,这是创办太学 的强大动因。
• 两汉太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有许多新的创造,归结起来主 要有以下三点: • 一是大班上课。 • 经师讲学是汉代太学的主要教学形式。经师讲学有专门的 讲堂。 • 洛阳太学的内外讲堂“长十丈,广三丈”,能同时容纳数 百名学生听课。 • 太学博士多为社会名流,他们对儒经有专门的研究,他们 说经,具有很强的讲学性质,这使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学从 初创阶段,就具有很高的 学术水平,体现太学教学与教 师学术研究的一致性。 • 太学博士注重讲经的艺术性,不断提高讲经水平,涌现了 许多出类拔萃的传经大师。比如有“《五经》纷纶井大 春”、“殿中无双丁孝公 ”。井大春和丁孝公的教学造 诣极受嘉许。
• 汉代太学还形成了尊师的传统,太学博士享有较高的政治、 经济待遇,博士地位很高,属于“高官厚禄”之爵。 • 博士的俸禄开始时为四百石(120市斤为一石),宣帝时增 至“比六百石” , 俸月为“五十斛”(十斗为一斛)。 • 太学还建有“博士舍”供博士居住,朝廷还为他们特别制 作衣冠。朝廷又经常赏给博士酒肉“劳赐”,表示尊师重 道。 • 加之汉代太学博士负有参政、议政、奉使、巡行等职责, 使得汉代太学博士因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而成为受 人仰慕的职位。
• (3)提出太学管理及博士弟子出路的建议。 • 公孙弘建议,太学生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成绩中、上等 者可以任官,成绩下等者以及不勤学的黜令退学。 • 公孙弘的提案体现了注重考试的思想,并把育士与选才紧 密结合。 • 公孙弘拟定的具体方案得到汉武帝的批准,并在当年贯彻 实施, • 自此,汉代太学正式建立。
• 汉代对教材实行统一管理。 • 颁行统一教材,确定研究经学的标准。 • 熹平石经是我国古代由政府统一颁布的第一套标准教材 , 是经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公诸于世的官定经书,是书法被视 为是一门艺术的重要标志。 • 熹平石 经刊刻之后影响极大,“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 焉。及碑始立 ,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 街陌。”
• 汉代太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各有不同,有的学成而为卿相, 有的任官为吏,有的授徒讲学而为师,也有学而无成白首 空归的。 • 在汉代,除大将军、大官僚的子弟可以不靠太学的资格做 官外,一般官员及平民子弟入仕的主要途径就是就读太学, 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 汉代统治者设立太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官吏素质加强中央 集权。为达到这一目的,汉代太学实行了养士与选材相结 合的管理措施。与此同时又改革了文官补官与晋级的规定, 使之与太学的选材相结 合,把太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与 仕途挂钩,完善了太学生的考核擢升制度,太学中定期举 行 考试,选拔优秀生补充官僚机构。
• 汉代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 • 西汉的博士多由学术名流充当,采用征拜或举荐的方式 选拔; • 东汉的博士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 • “西京博士,但以名流为之,无选试之法。中兴以来,始 试而后用,盖既欲其为人之师范,则不容不先试其能否 也。” • 《汉书· 成帝纪》对遴选博士的标准进行了高度概括: • “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 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 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 也。”
• 东汉时期,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外戚、宦官和官僚三股 势力之间的联合、妥协和斗争,并直接影响当时的政治形 势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 东汉前期,皇权比较稳固。光武帝与明帝又注意整顿吏治, 严惩不法官吏,减轻人民负担,社会比较安定,太学也得 到了正常发展。 • 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学,形成太学“内外讲堂,诸生横巷” 的盛况。。 • 汉明帝继光武帝刘秀之后建成了明堂、辟雍、灵台,即 “三雍”,明帝亲临行礼,以示尊师重道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