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

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

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内容摘要:尼采早期以古希腊悲剧研究而产生的悲剧美学有很多颠覆传统审美因素的存在,对西方美学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比较早期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窥见尼采后期美学思想的雏形,以及其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尼采悲剧美学悖论尼采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思想巨人,吸收了古希腊美学思想,且对后世的西方美学和哲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悲剧的诞生》作为尼采的第一部美学著作,它里面汇集了尼采后来美学思想最初的雏形。

可以说,这部著作非常集中反映了尼采的美学认识,特别是尼采在其中对于悲剧思想的阐述,将悲剧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且用感性审美认识取代传统的理性审美认识。

这些观点对于西方传统思想界无疑是很大的颠覆,所以我们称其是一部很有批判性的作品。

安延明先生说:“尼采带着大工业造成的分裂的心灵,瞻望着一种完满的生命,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极乐”。

①在他反传统的美学思想背后,这个理论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悖论。

一.平等中主导和从属的矛盾《悲剧的诞生》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美学思想的理念,那就是悲剧的起源来自于两个艺术精神要素,并且以日神和酒神作为代表艺术形象。

酒神冲动在本质上是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也就是个体摆脱个体化原理回归世界意志的冲动。

日神冲动则是意志显现为现象的冲动,也就是个体在个体化原理支配下执著于现象包括执著于个体生命的冲动。

②尽管尼采一再的在文中强调艺术最完美的状态是两个艺术精神的相互融合,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尼采一直把酒神艺术精神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酒神精神才是一切精神的本质和源动力,而日神精神是代表了外观的现实世界,与绝对的真理和本质还是有隔阂的,不过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尼采看来,酒神精神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状态,而它是凭借着日神精神将其外化显示出来。

酒神精神显然更加的被尼采看重,如此这般的话,就出现了一个矛盾。

整个《悲剧的诞生》围绕的是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和消亡来探讨艺术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尼采将其归为酒神艺术精神。

显然这个重点论述的对象是酒神艺术精神,并且将其上升到整个人类的精神界。

在尼采的哲学世界里,对于终极理想的追求就是酒神艺术精神。

一定程度上,日神艺术精神完全是酒神精神的附属物,它发挥作用也是要依赖于酒神精神。

依照尼采的解释,世界意志的破坏性、否定性的酒神冲动相对于其创造性、肯定性的日神冲动,运动和变化的洪流将会扬弃一切持续和存在。

如果让创造性、肯定性的日神冲动占了上风,反而不容易去解释永恒生命的无限生成过程。

③尼采的矛盾性就是在于,他一方面在力图调和酒神和日神两种艺术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之最终达到和谐;另一方面,又是力举酒神精神的崇高地位,把酒神放在一个万物之源的绝对地位上。

尼采眼中的完美状况是日神中有酒神因素的体现,酒神因素中有日神精神的体现,二者趋于混沌不分的状态。

可是,尼采一再地强调酒神精神区别于其他因素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这又无疑是在说明酒神因素的主导地位。

所以,我们可以说尼采关于酒神和日神二元结构的想法是与他艺术终极追求和谐是有冲突的。

二.悲剧思想中乐观主义的交织《悲剧的诞生》中讨论了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发展和消亡,尼采将其提到一个形而上的层面上来进行探讨,并且赋予了这种悲剧的内在本质酒神精神一个很高的艺术地位。

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尼采所强调酒神精神的一个实质就是痛苦是永恒的。

这是尼采的一个代表性哲学和美学思想,即对于世界和人生本质的悲剧认识。

尼采把这种悲剧认识提到审美程度上进行观照,他认为只有看到了这个本质,我们才会去调动日神精神来挣脱这痛苦的牢笼,但是人并不能挣脱出去。

可是在挣脱的过程中,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力。

在不断地同永恒的痛苦进行反抗的时候,人类永恒的生命力就得到了体现。

尼采在看待世界的时候确实是悲剧的,因为有着一个无法逃脱的痛苦永远笼罩在人们头上。

但他并未让人们就此放弃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着生命的活力。

生命的美好就是在抗争的过程中体现的,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自身的力量。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悲剧认识中蕴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

日神是美的外观和象征,它让人沉迷于外观。

然而,外观在本质上是虚幻的,在叔本华看来,外观仅仅是意志的表象。

可是问题在于人生不能离开对外观的迷恋,否则就会陷入悲观主义深渊而不可自拔。

于是靠了艺术的美化,我们反倒觉得人生不再是永恒的缺陷,于是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

④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一直强调他非常反对乐观主义这种精神。

在他看来,这是与科学和理性挂上钩的一种精神状态,其最后的结果其实是走向失望和绝望,以至于让自己无路可走。

因为科学和理性一直所传达的理念都是它们会不断地创造奇迹,不断地带来人类的进步。

在尼采看来,这其实是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的观点。

就是因为这种精神,人类才敢于去做出一些过于表现自我的事情,他们的结果就会像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一样受到宙斯的惩罚。

因为普罗米修斯是过于表现自己的勇敢,而俄狄浦斯是过于表现自己的智慧。

科学和理性是一种没有节制,不懂得让步的精神表现。

尼采认为,哈姆雷特就像是悲剧精神的人,他了解世界的本质,知道无力改变,所以选择了让步。

而那种企图去改变本质的行动无疑是愚蠢可笑的。

科学和理性显然是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本质的,它们给西方世界带来的结果是人们精神上的深刻危机。

物质上的富足在盲目的乐观主义的带动下,陷入了一种虚空的躁动的精神状态中。

在尼采看来,西方人的精神是被这种乐观主义给剥夺了。

所以说,尼采尽管对于整个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是悲剧的,但是他为人们的精神找到了出路。

认为酒神精神可以拯救人们的精神,可以让人们重新迸发出生命力。

三.感性思想和理性思维的交错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苏格拉底文化”和“艺术文化”都归结为一种贪婪的意志。

苏格拉底的求知欲是理性的代表,而尼采首先就把它当做扼杀古希腊悲剧的罪魁祸首。

因为在尼采的悲剧观念中知识并不能医治人们生存的永恒创伤,只有拿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蕴藉,达到对永恒生命意志的把握。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以叔本华学说作为前提,认为生命存在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的盲目冲动,人生毫无意义。

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才有充分理由, 哲学家、艺术家、圣人等天才就是人类审美化存在的代表形态。

由此可见,尼采早年的文化理想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审美主义基础之上的。

⑤尼采是西方反理性的代表,因为西方几千年的发展从古希腊的繁荣到后来宗教文化的泛滥,到后来科技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尼采看到了一种永恒伤痛的蔓延,人们在拥有悲剧文化,后来是拥有宗教神话,再到后来这些精神上的寄托被科学理性所取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空窗。

精神危机带来的是找不到方向和接触不到世界本质的痛苦,人们的生命意志受到了极大的打压。

尼采看到的是人们对于知识狂热追求,物质的泛滥逐渐在奴役着人类的精神。

这一切都可以回溯到西方世界对于理性的尊崇。

尽管尼采反理性,但是他是用感性思想来感知世界的本质,但是在把握世界的本质的时候,尼采似乎是偏向于理性的。

其中特别提到日神文化中的“适度原则”,也就是自知之明。

然而尼采所提到的日神适度和酒神过度其实是不冲突的,因为日神的美和适度是建立在酒神所代表的痛苦之上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一个感性和理性交错的共同体。

尼采的矛盾也就在于此,他认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是非理性的,但是又同时强调日神的理性表现,强调感性和理性的相交融。

而尼采的整个思想核心又是反理性的,是以非理性的大旗来反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理性认识。

《悲剧的诞生》奠定了尼采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理性的批判,对于悲剧艺术的崇尚,对于人的生命意志的解读等等,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其后期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但尼采早期的思想还是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其对于理性批判的同时,又极其推崇真理理性。

对于悲剧艺术崇尚的同时,也交织着一种狂欢式的乐观精神。

正是这些悖论的存在,才使得尼采后期思想的形成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也给了后世美学发展很大的启示。

注释:①(丹麦)乔治?勃兰兑斯著安延明译《尼采与勃兰兑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②周国平,《日神和酒神:尼采的二元艺术冲动学说》,《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卷第4期。

③高洁,《从看尼采的悲剧观》,《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3期。

④秦忠翼,《酒神精神:艺术和人生的理想境界――论尼采的审美价值观》,《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⑤季中扬,《论尼采早期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参考文献:⑴(德)尼采著,周国平编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论选(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

⑵(丹麦)乔治?勃兰兑斯著安延明译《尼采与勃兰兑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⑶周国平,《日神和酒神:尼采的二元艺术冲动学说》,《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卷第4期。

⑷高洁,《从看尼采的悲剧观》,《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3期。

⑸秦忠翼,《酒神精神:艺术和人生的理想境界――论尼采的审美价值观》,《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⑹季中扬,《论尼采早期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⑺文娟,《阿波罗精神下的美妙人生――尼采意象的当下价值》,《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0卷第4期。

吴昭,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文艺学研究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