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知识讲解1.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2.地壳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二、高考经典试题1.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②B.③C.④D.⑤答案(1)C(2)C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解析读图可知,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答案AD3.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据此回答(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
第(2)题,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质地不坚硬。
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答案(1)D(2)D4.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陡峭、险峻,其主要岩石类型是()A.石灰岩B.片岩C.板岩D.石英砂岩解析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多形成深洞、石林等景观,不符合题意。
片岩、板岩是变质岩,分别有片理和板状结构,二者难以形成群峰林立的景观。
在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软弱层,因其抗风化侵蚀的能力弱,易被风化剥蚀,形成群峰林立景观。
石英砂岩抗侵蚀破坏的能力较低,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错,故山体陡峻。
答案D5.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Ⅱ顶部岩层被侵蚀掉,说明出现了侵蚀作用;后出现了沉积岩层Ⅰ,说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而Ⅰ、Ⅱ岩层都被岩浆岩破坏,说明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Ⅱ和沉积层Ⅰ。
答案D三、跟踪训练图示意太平洋洋底地层等年龄线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洋底地层年龄最老的是( )A.①B.②C.③D.④2.甲处岛屿是( )A.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板块隆起形成的B.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固形成的C.亚欧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D.两个大陆板块挤压形成的[解析] 1.D 2.A 第1题,由图中等年龄线可知,①地层年龄最新,④地层年龄最老,D正确。
第2题,甲处是亚欧大陆东部的岛屿,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A正确。
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岩浆侵入作用4.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 岩浆侵入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解析] 3.A 4.A 第3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表示一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属于化学沉积作用;②表示沉积物变成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③表示变质岩变成沉积物的外力作用;④表示岩浆物质进入大气圈,应表示火山喷发作用。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
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物体中的碳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地球内部圈层,因此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是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不是岩浆侵入活动;大气圈吸收太阳能对地球内部影响很小,所以A、C正确。
读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板块共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6.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A.冰岛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D.大西洋西岸[解析] 5.C 6.C 第5题,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一个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个。
第6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处,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近海的岛屿,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7.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8.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解析] 7.A 8.A 第7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第8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喷出岩;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花岗岩是一种致密、坚硬,无孔隙、流纹及层理结构的岩石,其裸露区常形成独特的“石蛋”地貌。
图所示“石蛋”体形巨大,表面光滑,无明显棱角。
据此完成9~10题。
图69.形成“石蛋”的岩石类型是图中的( )A.aB.bC.cD.d10.与“石蛋”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①岩浆活动②变质作用③地壳运动④搬运堆积⑤风化侵蚀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解析] 9.B 10.A 第9题,形成“石蛋”的岩石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
图中b表示侵入岩。
第10题,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地下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石蛋”地貌。
图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右图为武夷山风光。
武夷山风景区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红色地层中,红色砂岩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奇岩,造就了武夷山优美的自然风光。
完成11~13题。
图811.构成武夷山风光的岩石所属类型及其代码是( )A.甲—变质岩B.乙—沉积岩C.丙—喷出型岩浆岩D.丁—侵入型岩浆岩1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①—外力作用B.②—喷出作用C.③—变质作用D.④—高温熔融13.塑造武夷山孤立山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质时期的海浪侵蚀作用B.风力的吹蚀、磨蚀作用C.流水侵蚀、重力崩解作用D.古山岳冰川的侵蚀作用[解析] 11.B 12.C 13.C 第11题,武夷山山峰是由红色砂岩构成,属于沉积岩。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根据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判断甲为岩浆,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
第12题,①②③④分别代表重熔再生、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喷出或侵入作用。
第13题,孤立山峰景观是沉积岩层形成后,受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蚀,再加上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
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
“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
图1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14~15题。
图114.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B.鄱阳湖是向斜盆地集水而成C.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东南移D.P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15.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C.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D.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解析] 14.C 15.A 第14题,读图,根据图例判断,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花岗岩,属于岩浆岩,A错。
鄱阳湖是断陷湖盆扩展形成的,B错。
根据指向标,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沿断层面向东南移,C对。
图示P地的地形开阔,不是谷地,D错。
第15题,根据材料可知,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破坏,A对,C、D错。
图示区域地质不稳定,环境变迁较大,B错。
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16~17题。
16.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17.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小[解析] 16.D 17.B 第16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若该区域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大;反之,当海水的侵蚀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小。
图中距起始点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变大,此后距起始点距离总体上变小。
因此当地主要是先淤积、后侵蚀。
第17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
1992年至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距起始点距离总体变小,说明该海域泥沙沉积作用总体减弱,应是黄河挟带入海的泥沙量减少所致。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增加,黄河流域水量随之增加,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入海泥沙减少;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则注入黄河的径流量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小,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