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民歌
--《妈妈格桑拉》
教学年级:小学六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柔和、亲昵的声音,饱满的情感演唱《妈妈格桑拉》。
2、能够完整,准确的表现二声部合唱,并编创几个藏族舞蹈动作。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启发学生对父母的爱,让学生懂得感恩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演唱《妈妈格桑拉》,练习歌曲中的节奏和曲谱,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并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同时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够完整、准确的表现二声部合唱,并编创几个藏族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说明:
第一步:导入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藏著名建筑布达拉宫以及西藏美丽风光,并播放歌曲《北京的金山上》,让学生说出这首歌曲是一首藏族民歌,然后引出今天学唱藏族民歌《妈妈格桑拉》。
第二步,学习歌曲
展示出三条节奏旋律,学生练习旋律后,再让学生从歌曲中找一找。
第三步,从旋律深入到歌曲的演唱
第四步,处理歌曲,感情处理
单元背景:
教材选自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2课《妈妈格桑拉》。
这一课时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学习歌曲《妈妈格桑拉》,聆听云南民歌管弦乐《小河淌水》。
(设计意图: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歌曲演唱的技巧的运用,科学发声,以及对歌曲的感悟。
)
结合新课标来看,这节课主要是一首藏族风格特点的创作儿童歌曲。
歌曲以孩子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最纯洁的爱。
歌曲前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深情。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增加音乐表现,在音乐课上鼓励学生们积极大胆的演唱、培养学生用适度、轻松的声音,积极饱满的情绪来歌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观看西藏风光图片。
课件:播放西藏风光图片
西藏不仅风光迷人,它的音乐也极富魅力,藏族人民将音乐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藏族民歌《妈妈格桑拉》。
(课件展示歌谱)。
(设计意图:学生们都陶醉于西藏美丽的风光之中,勾起了学生们对西藏风光和藏族人民生活的向往。
)
技术应用:风光图片课件
二、新课教学
1、初听《妈妈格桑拉》。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练习其中的主要节奏。
2、出示三条歌曲节奏、旋律。
念一念,熟练打击节奏。
(设计意图:学生在猜节奏的过程中非常有兴趣,非常踊跃,开始的时候学生拍打节奏不太熟练,但是经过练习,能够准确拍打这四条节奏了)。
3、了解歌曲的节奏,聆听歌曲的旋律。
在学唱乐句时,直接讲解这一难点,让学生掌握后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
歌曲中主题明显,二部分为二声部合唱,把握这两点的节奏水准,能够让旋律的学习减少难度。
4、带入节奏,演唱歌谱。
在学唱前,掌握歌曲的歌词朗诵及节奏掌握,并进一步延伸学习,演唱音名,初步掌握歌曲旋律。
(跟随琴声试唱)
(1)用“lu”音学唱歌曲旋律
(2)用“la”音学唱歌曲旋律
(3)用“da”音学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式进行练唱,能够避免练唱环节的枯燥乏味。
)
5、带入歌词,演唱歌曲。
带领学生一起演唱,待学生演唱熟练后学生自己唱。
6、处理歌曲。
1、听老师范唱,对比哪种情绪更适合这首歌曲?
(第一遍、用无感情平淡的情绪范唱。
第二遍、用柔和、轻柔的情绪范唱)
预设:用柔和、轻柔的情绪更好。
能够唱出对妈妈的爱。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方式对比两种演唱情绪的不同,有利于下一步情绪教学的进行。
)
2、欣赏中国云南民歌管弦乐《小河淌水》
两首乐曲在那些方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预设一:情绪上都是饱含深情,第一首是唱出对妈妈的爱,第二首是唱出轻松、优美、抒情、浪漫的气息。
预设二:妈妈格桑拉是演唱歌曲,牧童短笛是管弦乐曲。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棒,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曲进行一下舞蹈动作创编。
三、创编环节
怎样才能表现出对妈妈的爱,如何表现藏族舞蹈的特点?
1、播放藏族舞蹈服饰图片,以及藏族舞蹈视频片段,让学生学
习藏族舞蹈的简单动作。
2、将动作带入歌曲演唱中。
效果没有预想的好,但学生们的练习基本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藏族民歌和云南民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从中了解一些藏族人民的风俗。
不断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情绪,直至能够表达出歌曲对妈妈的感情,达到有效地课堂学习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以学定教,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