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无法抑制爱情带给他的快乐。
风格化的运动不仅仅存在于歌舞片中,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当马小军看到米兰扭捏着肥臀远去的背影的时候,其实观众是和马小军一起看到的了六、七十年代女性的美。
《卧虎藏龙》中的动作更是同时具备了武术、舞蹈的风格,这种风格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功夫的魅力。
二、摄像机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通常包括推、拉、摇、移、跟、转、虚、甩、晃以及各种综合运动镜头。
摄像机的运动在为影视作品带来视觉上的震撼的同时更可以为影视作品带来节奏、带来情绪,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节奏体验和情绪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像在电影《荣誉》中的那个感人至深的推镜头:远景中一个舞蹈系的女孩独自一人坐在灯光下,女孩忧忧地诉说着:“从小我就喜欢芭蕾,大人们都说,我会成为未来的芭蕾舞明星……将来我要去纽约的大都会,我要跳《天鹅湖》《胡桃夹子》……”随着女孩的诉说,镜头缓缓推进,景别由远景到全景,到近景,最后推到特写。
女孩说:“可是,我不能跳芭蕾了,我怀孕了。
”女孩的眼泪流下。
面对这样的镜头观众不但会看到女孩的忧伤,更能感受到女孩的忧伤,正是这个推镜头把女孩的忧伤缓缓地推进我们的心里。
相对单一运动镜头,综合运动镜头可以产生更为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在一个镜头中形成多景别、多角度的转换,甚至可以形成长镜头和段落镜头,像以运动镜头著称的《大象》以及全片由一个镜头构成的电影《俄罗斯方舟》,都是综合运动镜头的杰作。
三、影视作品中运动元素的处理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应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形成具体人物运动方案和摄像机的运动方案。
在处理被摄对象的运动时应该做到利用动作刻画人物的个性,为此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就要形成人物的具体运动方案。
如利用什么样的运动去表现人物的年龄特点,利用什么样的运动表现人物的职业特点。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观众会对片中的美军翻译留下深刻印象,原因就在于导演斯皮尔伯格对翻译的性格刻画非常成功,观众可以通过具体的动作看到他起初参与救援行动的惊慌失措,他在行动进行中的害怕以致高度恐惧,以及最后他拿起武器战斗。
在处理摄像机的运动时同样也应该做到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辅助表现人物的个性,为此也要形成摄像机的具体运动方案,如利用什么样的摄像机运动突显人物奔跑的速度、利用什么样的摄像机运动突显人物焦灼的心境。
在《罗拉快跑》中,长焦横移跟拍可以让观众看到罗拉奔跑的速度有多么的快,这速度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她为爱情的不顾一切。
而在《毕业生》中,接近片尾的段落中当男主人公向着镜头跑来,长焦镜头的选择让他看上去似乎在原地不动,这画面让观众也情不自禁为他着急,快点!再快点!因为他心爱的女友就要和别人举行婚礼了。
总而言之不论是被摄对象的运动还是摄像机的运动,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应该始终牢记运动是人物思想和情感的外化。
【参考文献】[1]苏牧.荣誉[M].人民文学出版社.[2]刘坚.电视节目编导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路易斯.詹内蒂.认识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内蒙古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内蒙古通辽电视台内蒙古028000)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的语用学分析———回避和告知原则文/宫旭【摘要】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往往会用非常巧妙的语言来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他们的语言丰富有趣,我在研究他们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语用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语言使用特点。
【关键词】回避告知原则避闪策略焦点转移外交部每周都会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又叫做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其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了解舆情,使政府的工作更加的公开、透明。
在这其中首先要遵守的是合作原则,也就是说要用适当的方式向中外记者提供符合要求的相关信息。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国家机密或者政策性问题的时候,有许多问题是不方便回答的,而作为政治家的“新闻发言人”当面对不可不答的情观察思考85--况时,往往会隐喻性的、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
恰当的运用模糊外交语言不仅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还无损于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因此外交场合的模糊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够让新闻发布会顺利而圆满的完成,而且能够体现出发言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在新闻发布会中,总有一些记者会问到敏感话题或者是新闻发言人不方便回答的问题,,有时记者的问题会很刁钻,有时记者还会在问题中设置圈套,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他们设置好的陷阱当中。
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设法采用回避的方法。
有些人认为现在的政务公开、透明,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发言人也没有必要采用什么回避的政策,说实话就行。
其实不然,政务公开并不意味着国家没有秘密可言,政务透明并不代表事事都能清晰明了的公布。
发言人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有问必答,知无不言。
但有时候还是需要“避而不答”或以其他方式给予一定的回避还是非常必要的。
唐家璇对于此问题曾经指出:“记者问这个问题很刁钻,没有办法回答。
你不一定就事论事。
可以顾左右而言他。
要打一点太极拳。
对方有备而来,给你设下陷阱,有时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或激将或慢磨,就希望你爆出几句话来,正好入套。
”沈国放对于此问题也是高度的重视,当他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也是十分的警惕。
无论记者的问题有多么刁钻,变化多端,如何拐弯抹角的提出,他都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对待,以免上当,影响国家的形象。
因此,回避和告知在新闻发布会中是相当重要的,也有着很多的策略和方式,下面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如何利用。
一、语用避闪策略的利用“新闻记者以提问著称,而政治家则以避闪回答这些问题而著称”。
在新闻发布会中,新闻发言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意图,故意提供“虚”信息。
这个“虚”信息是指针对于某个特殊的问题,发言人所给出的毫无信息量或者是没有什么明确目的的回答。
在新闻发言人语言应用质量准则中,要求新闻发言人要说真实的话语,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能提供自知是虚假的或者是缺乏证据的言辞,这种避闪策略就是通过违反质量准则,巧妙地运用会话的含义,传递出发言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二、语用回避策略的利用在新闻发布会中,尤其是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需要代表本国就重大的问题做出反应,发表看法、见解,表明态度、观点。
在很多的情况下不能非常直白的一问一答,有时就需要绕道而行,声东击西、出其不意。
这时发言人就要注意字里行间的表意,或是留意其弦外之音。
在面对特定的情境和特殊的使命的时候要巧妙地运用会话含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回避策略。
它与避闪策略不同的是,回避策略是避而不答,用共同的话题谈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
它也显示了模糊语言的特有性质,用一种模糊的方式,回避记者的直接问题,而将其他有关的信息点加以合理的利用,使之刚柔并进的回答敏感问题。
三、转移焦点策略的利用在新闻发布会中,记者和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原则下,有很多的准则规定了问答双方说话要切题,不能说与主题无关的话。
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有时候一方面会提出让对方难以作答的问题,或者不好直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解决的,这时往往就需要“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解答。
当问答双方不能从同一出发点、同一立场、同一感兴趣的领域出发时,就会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类的言语行为。
这时就要运用转移焦点的策略有效地控制双方的分歧和矛盾,“转移焦点”就是将有分歧的话题转移到一个共同的焦点上来,使之成为共同的兴趣点和沟通点。
以上我们能看出,在回避告知中一方面要求遵循模糊语言的合作原则,另一方面,在新闻发布会这种特殊的场合中,发言人与记者双方这对矛盾体为了各自的利益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用避闪、回避、转移等方式在合作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实际上,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如何在“布满地雷的战区”中,使用合理的语言表达出代表国家和政府的观点是尤为重要的,要在这其中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更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善于用语言的技巧和策略去表达合理的目的。
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合作的话语,在实际效果上并不一定表现出合作的效果;有的时候看似不合作,避而不谈的问题,恰恰能表达出“会话含义”。
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也能够发现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中使用的模糊语言的策略能更好的、更合理的丰富和使用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1]WilsonJ.PoliticallySpeaking:ThePragmaticAnalysisofPoliticalLanguage[M].Oxford:Blackwell,1990.[2]李希光.新闻发言人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3]邹建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揭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4]丁海宴-.新闻发言人与媒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省150080)【观察思考】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