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规范总则及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介绍(摘要)一、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规范历史1954年翻印了原苏联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规范,将储量分为平衡表内、表外两类和A1、A2、B、C1、C25个级别,按用途分为开采储量(A1)、设计储量(A2、B、C1)、远景储量(C2)及地质储量;勘探阶段划分为初步普查、详细普查、初步勘探、详细勘探,初步普查前为区域地质调查,详细勘探后为开发勘探;1959年编制了《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仍将储量分为平衡表内、表外两类和A1、A2、B、C1、C25个级别,此外,还有地质储量。
其中,A1级为开采储量、A2、B、C1级为设计储量、C2级为远景储量,A1、A2、B、C1又称工业储量。
1977年编制了“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仍将储量分为平衡表内、表外两类将储量级别分为A、B、C、D四个级别,两总则的内容除了储量分类分级外,还规定了地质勘探阶段(初勘和详勘)勘探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指出各级储量比例应根据矿床地质条件、矿床规模、矿山建设规模和开采技术条件等综合考虑,并强调要实行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生产建设单位的“三结合”,以便共同研究解决矿山和勘探区段的选择、高级储量的分布和比例、工业指标以及有关勘探工作和建设设计的要求等问题。
1983年原地质部搞资源总量预测工作时,又划分出了E、F、G三个级别,据全国储委办公室1982-1986年组织的储量分类分级专题研究,经过条件的对比,认为其中的E级大致相当1972年两总则中D级的一部分;在此期间,煤炭部、冶金部、建材部、化工部、核工业部等也编制了本部门的规范,大体与地质部的规范相当,只有些个别差异,如,1980年煤炭部曾颁发“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将储量分为二类四级,即A、B、C、D级,实际上A级相当于前述的B级,其余各级别也均相应降低一个级别;1980年二机部的“铀矿地质勘探规范(征求意见稿)”,将储量分为二类五级,眼A、B、C1、C2、D级,其C2+D级相当于前述的D级;1987年全国储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矿产勘查工作分段划分的暂行规定”、“矿产勘查各阶段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暂行规定”,将地质勘探阶段划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表 3),强调了在地质报告编写中必须增加技术经济评价章节。
1992年编制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将金属、非金属和煤等所有固体矿产包括在一个统一的总则中。
将储量分为能利用(表内)和尚难利用(表外)两大类,其中,将能利用储量又划分为a亚类和b亚类,前者为目前能利用的,后者为目前暂难利用的,将储量级别划分为A、B、C、D、E5个级别,A 级为备采储量、B级为首期开采依据储量、C级为中期开采依据储量、D级为后期开采依据储量、E级为远景储量。
二、对于我国以往储量分类及勘查规范的评价(一)优点:①门类齐全。
我国以前共编制了45个单矿种规范(涉及了84个矿种),从普查到勘探,从野外施工、原始资料编录到地质报告编写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同时还有各专业、行业的规范和规定。
②内容十分丰富。
如,矿床类型、矿床规模、矿床勘探类型、勘探网度、地质研究程度等方面均有详细规定。
③易于操作。
(二)缺点:静态性强、动态性差;国家计划性强、注重完成任务,市场经济性差;储量与资源概念模糊,不易与国际对比;行业分工过细,各行其是;注重储量规模,忽视经济意义,工程网度及各级储量比例过死。
三、新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规范及其与国际对比(一)新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的分类是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和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的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本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和资源量。
将经济的和边际经济的,划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为资源量;其中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如表4)。
(二)新《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技术内容分五部分:矿产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可行性评价工作、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并附有3个附录。
其主要特点是:1、规定了新分类标准中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勘查阶段的目的、任务和各项技术要求(如表1),并规定矿产地质勘查最终目的是:“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所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矿山开发风险,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一规定具有经济含义。
2、设置了关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内容的规定。
3、规定普查阶段的目的在于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详查区范围;普查中用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不要求进行系统控制。
4、矿床勘查类型技矿床地质特征划分为三类:简单类型、中等类型和复杂类型,同时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存在过渡类型。
设置了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分类,遵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相统一、突出重点的原则,分为3类9型,强化对开采技术条件的勘查要求。
5、根据客观地质规律的要求,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不同勘查类型的勘查工程间距,视实际情况而定(如表2)。
不限于加密或放稀一倍。
预查阶段可用极少量工程验证,普查阶段用有限的取样工程控制,详查阶段用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工程控制,勘探阶段用在系统工程控制基础上的加密工程控制。
6、规定了不同勘查阶段相应可行性评价结果和资源储量的用途。
普查阶段,研究有无投资机会,是否转入详查;详查阶段,为是否进行勘探决策、矿山总体设建设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供依据;勘探阶段,为矿山初步设计和矿山建设提供依据。
不设置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比例,另外,对详查阶段勘查结果的用途,也作了灵活的规定,如,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试验和研究的规定中提出:直接提供开发利用时,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设计的要求。
7、规定了可行性评价三阶段的具体工作要求。
8、资源储量分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 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执行。
在详细规定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的条件时,明确了三种经济意义的具体标准。
9、提倡和推广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明确地质统计学方法和SD法在确定工程间距、估算资源储量中的应用。
10、明确规定了各项勘查工作质量要求,确保勘查工作质量要求更高更严。
部分矿种的工业指标有所调整,如煤增加了最低发热量及最高硫分;有的还明确了资源储量圈定原则,如岩金;取消了资源储量比例要求。
矿产勘查各阶段的目的任务表表1(三)地质勘查工作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目的任务。
(表1)了解、大致、基本、详细。
2、工作内容。
(表l)(地质、矿床、工程控制、开采技术条件、选冶加工技术性能、综合评价、可研、资源储量。
取样长度、规格与样重、内外检、小体重;基本分析与组合分析)。
3、地质研究程度①地质测量。
标准剖面的建立、观察点选定(点距、地层、构造、岩浆岩、蚀变与矿化)。
②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条件。
③经济意义。
④成矿地质条件(地层、构造、岩浆岩、蚀变与矿化、物化探异常及与地质吻合情况)。
4、原始资料编录与综合整理。
①真实性;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及时性(取样丢层、漏采、重叠、顶底板控制、采取率、劈芯、岩心复查、产状、构造、矿石类型、素描)。
②质量的三级检查。
提高对其不可再生性(破坏、消失、变形)的认识。
③对比研究与及时调整设计部署(勘探线方向、孔深、孔斜)。
④编录整理与绘图、分析结果复核、内外检结果的误差计算。
⑤整理归档。
5、勘查类型与工程控制程度①勘查类型:应根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内部结构复杂程度、矿石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等主要地质因素确定。
应以一个或几个主矿体为主,对于巨大矿体也可根据不同地段勘查的难易程度,分段确定勘查类型。
按矿床地质特征将勘查类型划分为简单(Ⅰ类型)、中等(Ⅱ类型)、复杂(Ⅲ类型)3个类型。
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渡类型存在。
各矿种矿床勘查类型与勘查工程间距的对比表2又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类型分为3类9型。
即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的矿床(Ⅰ类)、开采技术条件中等的矿床(Ⅱ类)、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矿床(Ⅲ类),除Ⅰ类只有Ⅰ型外,Ⅱ、Ⅲ类中又按主要影响因素分为 4型,即以水文地质问题为主的矿床(Ⅱ-l、Ⅲ一1型),以工程地质问题为主的矿床(Ⅱ—2、Ⅲ一2型),以环境地质问题为主的矿床(Ⅱ-3、Ⅲ一3型)和复合型的矿床(Ⅱ-4、Ⅲ一4型)。
②工程控制程度(表1)。
工程控制程度是指工程间距,工程间距是指最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其间距应根据反映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勘查类型来确定。
首先要看矿体的整体规模,并结合其主要因素确定工程间距,即使是分段勘查,也要从整体规模入手。
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不同勘查类型的勘查工程间距,视实际情况而定,如,矿体形态、厚度、品位变化,不限于加密或放稀一倍。
当国内各部门矿产勘查阶段划分与新分类对照表表3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比深部工程间距适当加密。
工程间距通常采用与同类矿床类比法、稀空法、探采对比法及地质统计学方法等确定。
③手段选择(槽、主干槽、井、硐、主穿、钻、物化探、测井、地震)。
④遵循勘查程序,循序渐进;综合勘查;周期与时效。
⑤环境地质。
⑤抓关键性问题(各勘查阶段要突出服务意识、勘探类型确定依据、主次矿体、控制程度(含矿带、非局部矿体、漏矿、压矿;矿体形态、产状突变、注意灵活性、主次关系,如主矿体主矿段主要矿石类型;水文、工程地质、开采技术条件)工程质量、经济意义)四、地质勘查工作与勘查报告的编写及目前存在的有关问题(-)地质勘查报告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矿产勘查成果的集中体现,历来受到勘查投资者、勘查单位、矿山设计单位、矿山企业的重视。
1954年12月,全国储委印发了参考文件《矿产储量分类规范第一辑总则》,辑录了1954年1月苏联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向地质保矿部全苏矿产储量委员会和地方矿产储量委员会申请批准矿产储量计算资料的内容、格式和提交手续规范》等几份文件。
其中关于“矿产储量计算资料的内容”的规定,即是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1955年,地质部根据苏联的规范制订了《地质资料整理程序、地质报告编制、批准和提交程序暂行规范》,其中有关地质勘探报告编制部分规定了地质勘探报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