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基础知识

乳腺基础知识

乳房的解剖与生理
乳腺是女性特征性器官出生后乳腺发育不完善,随年龄增长和性器官的成熟,雌激素会随之增多使乳腺逐渐发育。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月经来潮,卵巢分泌功能的成熟而刺激乳腺增生、导管扩张、结缔组织和脂肪增多而乳房增大,并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

婴幼儿期:男女乳腺无差异。

出生后2周内由于母体激素进入婴儿体内可发生乳头下肿胀有1-2㎝大小硬结,甚至可挤出少许分泌物。

1-3周内可消失。

儿童期:男女也无明显差异。

属静止状态。

青春期:是女性一生中乳腺发育最重要的时期,12-15岁月经来潮,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刺激下乳腺增大,乳头、乳晕增大和由于黑色素沉着而颜色变深.乳房内腺体、导管及周围间质增生而形态增大呈半球形。

性成熟期:成年未孕女性,乳腺除受卵巢分泌影响外还受脑垂体、肾上腺的调节作用。

乳腺和子宫内膜一样发生周期性变化。

一般月经后7-8天至18-19天为增生期,月经前5-7天至月经来潮,乳腺小叶、导管伸展扩大增生,使乳房略大可有疼痛(胀痛),大部分月经后即可减轻和消失。

有的增生比较严重可疼痛较重需适当治疗。

妊娠期:此期特点是早期(5-6周)乳房增大,乳头乳晕增大,色变深,但腺体无分泌功能。

到中期和妊娠末期高度增生的乳腺腺体开始分泌活动,至分娩后3-4天有了真正的分泌功能,乳腺小叶分泌乳汁,导管贮藏乳汁。

绝经期:乳腺处于萎缩过程中,是由于雌激素逐渐缺乏,腺体渐退化萎缩,但外形可因脂肪沉积而肥大。

乳房常见疾病及主要临床表现
乳腺先天发育畸形(乳头缺如,多乳头,副乳)
成人可在妊娠或哺乳期发现腋下、躯干两侧有多余的小乳头,少的1-2个,多可达10余个。

对身体一般无影响。

如果副乳有分泌乳汁,而乳管发育不良形成乳汁潴留,就可能有癌变,可手术切除。

乳腺炎症性疾病(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90%为产后哺乳期,特别是初产妇。

主要原因是乳汁排出不畅,潴留合并细菌感染。

主要表现是乳房红、肿、热、痛,可高烧不退。

应积极抗炎治疗。

脓肿形成前排乳为主,脓肿形成后必须排脓。

乳腺单纯性增生和囊性增生病
乳腺增生主要是由于卵巢内分泌功能紊乱出现不同程度的腺体增生,形成触及边界不清,没有包膜的肿块。

乳腺增生多发生于30-40岁的妇女。

可因情绪变化、月经周期而改变。

乳腺增生特别是囊性增生可发生异型增生及癌变,有称癌前病变,需注意反复定期检查,必要时手术治疗。

早期症状:1、月经失调:月经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经;2、乳头有溢液:自发溢草黄色或棕色浆液性溢液;3、情绪不稳定: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4、乳房疼痛感: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肋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5、乳房有肿块: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见于其他象限。

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其中以片块状为多见。

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

乳腺肿瘤性疾病
乳腺良性肿瘤包括乳腺纤维瘤、纤维腺瘤、脂肪瘤、乳管内乳头状瘤。

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洗澡时自行发现乳房内有单发或多发圆形包块,活动良好,与皮肤、底部组织不粘连,皮肤无改变。

纤维瘤多发生年青女性,20-40岁。

可经辅助检查确诊,手术切除治疗。

乳腺癌是危害广大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已成为女性第一杀手。

发病率逐渐上升,增幅已达10倍,发病年龄渐年轻化,多发生于35-55岁,70岁以上发病较低。

乳腺癌的主要临床表现:①乳内包块:乳腺内出现单个(少数为多个)无痛性肿块,多发生在乳房外上象限,大小不一,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不佳。

包块发生部位可因韧带受浸而形成皮肤凹陷似酒窝---酒窝征,此时还属早期。

如乳腺癌细胞浸及皮肤使毛囊孔及周围淋巴堵塞水肿,出现点状凹陷似桔皮称桔皮征。

②乳头改变:乳头可出现:脱屑、糜烂、瘙痒、回缩、固定等改变,亦可因肿块迅速生长,乳管收缩使乳头牵向病变侧,乳头出现抬高,或向一侧偏移的现象。

③乳头溢液:乳管被浸及可有乳头血性分泌物,溢液多为单侧、单乳、血性。

④淋巴转移症状:可在锁骨上、下和腋窝触到单个或多个融合成肿块的肿大淋巴结。

⑤血行转移症状:可转移至肺、肝、骨(脊椎骨、股骨和骨盆),继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乳腺癌的高发人群:月经初潮过早(<12岁)、绝经过迟(>55岁)、行经年限>35年者;直系亲属中有乳腺癌家庭史者;一侧已得过乳腺癌者;乳腺因各种原因多次接受放射线者;大龄未婚、未孕或第一胎足月产在35岁以上者;已婚未育、已育未哺乳者;患有子宫肌瘤、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有乳腺良性病变病史者,尤其病理证实乳管内有活跃的乳头状瘤者;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者;肥胖与喜高脂肪膳食、高生活水平者;精神创伤、情绪压抑、个性抑郁、脾气不好、爱生闷气的妇女;反复做人工流产手术的妇女;性生活质量不好者;更年期性激素替代治疗者。

怎样预防和早期发现乳房疾病
坚持自查。

保证规律的生活,调整心恋,放松心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不要让自己过于疲劳。

少吃咖啡、可可、巧克力,不饮酒,不滥用保健品。

避免食用生冷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多进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多食海带、桔子、桔饼、牡蛎等具有行气散结作用的食物。

40岁以上的乳腺增生患者应该每年到医院做一次专科检查,必要时做B超、红外线乳透或钼靶照相检查。

乳房自查
最佳时间:未绝经者经后3-5天自查;绝经者每月按固定时间自查;应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房间进行。

第一步、观看:注意观察双乳大小,形态是否对称;皮肤有无改变;乳腺区的静脉是否怒张。

乳头的位置双侧是否等高,有无乳头回缩、皲裂、溃烂,有无乳头溢液等。

乳晕色泽的深浅是否均匀,外形是否圆整。

第二步、触摸:可取坐位或卧位进行。

检查时五指并拢用手指掌面及手掌的前半部分平放于乳房上触摸。

查左侧时用右手,查右侧时用左手,不可抓捏乳房,以免将正常乳腺组织误以为是乳腺肿块。

触诊触摸顺序是逆时针由外上、外下、内下、内上象限、乳晕区,最后触摸腋尾,以免遗漏。

触诊时应注意乳房的活动度是否有压痛,有无肿块。

如发现肿块应注意其部位、大小、形状、质地、表面状态、活动度以及和周围组织有无粘连、边界是否清楚、有无波动感或囊性感等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深部肿块如扪按不到时,可采取前弓腰位检查。

乳腺增生
月经失调。

乳头溢液。

心烦易怒。

胀痛刺痛。

乳房肿块:双乳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型结节样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无粘连,常有触痛。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常在乳晕下或乳晕边缘摸到一圆形质地较软的肿物,直径一般在0.3~1cm,多数伴有乳头溢液。

乳腺导管扩张症
又名浆细胞性乳腺炎,常以肿块为首发症状,边缘不整,表面欠光滑,多位于乳晕深处,大小常在3cm 以内。

乳房结核
肿块呈结节状,质较硬,与皮肤粘连,边界不清。

乳腺纤维瘤
多见于青年女性,与体内雌激素过高有关,可发生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内,一般为单发性。

肿块为卵圆形或圆形,表面光滑,界限清楚,质地中等硬度,与皮肤无粘连,活动度大,无疼痛,生长慢。

目前治疗多为手术治疗,但易复发。

乳腺囊肿
多位于乳房中央、乳头周围,特别好发于乳头上方处,常有乳房炎症及乳房外伤史,肿块光滑且可移动。

乳腺单纯型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环、边界清楚,单发或者多发。

乳汁淤积性乳房局部伴随有红、肿、热、痛的症状。

乳腺癌
早期为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边缘不规则,质硬,表面不光滑,组织界限不清,移动度小,生长快。

早期无自觉症状,多数被患者无意中发现。

继续发展,兼有乳头内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且有疼痛者,则多进入晚期。

乳头溢液
乳头溢出无色透明液体,多见于更年期、绝经期妇女或乳腺增生患者;
乳白色液体,多系非病理的乳汁潴留;
黄绿色稠厚脓性液体,多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合并慢性炎症;
血性液体,多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