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细目二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要点一概述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该篇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从而确立了以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
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
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
”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成熟,切合临床实用。
咳嗽的治法方药历代均有论述,如汉代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应用。
后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对咳嗽的治法方药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如《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针对新久咳嗽治疗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
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等六条治咳之禁,对后世颇多启迪。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指出:“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
因于寒者,辛温散之。
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苦降甘淡……若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
若因秋燥,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
若因于火者,即温热之邪,亦以甘寒为主……至于内因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
有刚亢之威,木叩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和络。
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
又因水虚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保固先天一气元精。
”这些论述,堪为治疗咳嗽的基本规律,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章节辨证求因,进行处理,亦可与本节互参。
部分慢性咳嗽经久反复,可发展至喘,称为咳喘,多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的证候,属痰饮病中的“支饮”或“喘证”,当参阅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咳嗽的病因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1.外感六淫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庄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2.内邪干肺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
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
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
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二)咳嗽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因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
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诚如《医学心悟》所说:“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医学三字经·咳嗽》篇亦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于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于之,亦呛而咳矣”。
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于润降,则发为咳嗽。
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而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痰火可互为因果,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因其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脏气多虚,故病理性质属邪实与正虚并见。
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它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
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
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甚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
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
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于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影响本病转归及预后的因素较多。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
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
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故有“燥咳每成痨”之说。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
如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
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咳嗽的诊断要点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他兼证。
(二)类证鉴别1.咳嗽特点的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2.咳痰特点的鉴别包括痰的色、质、量、味等。
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痰稠、脓痰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者,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要点四辨证论治(一)咳嗽的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症。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均属邪实。
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
应分清标本主次缓急。
(二)咳嗽的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并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同时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治疗禁忌(1)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须按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2)外感咳嗽用药宜轻扬,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
内伤咳嗽—忌宣肺散邪,以防宣散伤正,耗伤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
须注意调护正气。
即使虚实夹杂,也当标本兼顾。
(3)忌食辛辣香燥、炙馎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
(三)咳嗽的分证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三拗汤——麻黄—宣肺止咳;杏仁—利肺降气;甘草—协调诸药。
止嗽散——桔梗、荆芥、陈皮、甘草—疏风宣肺,化痰利咽;紫菀、百部—温润止咳;白前—降气祛痰。
加减:若胸闷、气急等肺气闭实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证者,可去麻黄之辛散,加荆芥、苏叶、生姜以疏风解表;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茯苓以燥湿化痰;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