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 (2)1.成都市小城镇概况 (2)2.小城镇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3.编制导则的目的和意义 (4)第一章编制重点及要求 (5)1.1注重产业支撑 (5)1.2突出鲜明特色 (6)1.2.1总体要求 (6)1.2.2整体布局 (7)1.2.3建筑布局 (7)1.2.4建筑设计 (10)1.2.5道路系统 (11)1.2.6街道空间 (14)1.2.7特色街区 (17)1.2.8公共中心 (18)1.2.9历史文化 (18)1.2.10 环境整治 (20)1.3 完善配套设施 (22)1.3.1 总体要求 (22)1.3.2 配套内容及标准 (22)1.4坚持安全适用 (23)1.4.1 选址安全 (23)1.4.2 设防标准 (24)1.5考虑经济省地 (25)1.5.1 基本原则 (25)1.5.2 功能复合 (25)1.5.3 用地集约 (25)第二章编制内容及深度 (27)2.1 规划名称 (27)2.2 规划年限 (27)2.3 内容及深度 (27)附则 (28)附录 (29)前言1.成都市小城镇概况本导则所称小城镇指成都市域范围内除中心城、县城、重点镇以外的一般镇乡。
2008年末,全市共有一般镇乡168个(含27个乡),其中坝区98个,丘区41个,山区29个,总人口40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76.2万人,城镇化水平19% 。
具有以下特点:1.1分布广、差异大小城镇总面积共计约840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68%。
镇域范围内最高海拔5364米,最低海拔387米,相差约5000米。
最大镇域面积344.5平方公里,最小镇域面积12.5平方公里,相差近27倍。
1.2密度大、规模小平均每百平方公里约2个小城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6倍,是四川省城镇密度的4.6倍,是小城镇密集地区江苏省的1.7倍),平均镇域人口1.6~2.4万人,平均镇区现状面积约0.43平方公里,平均镇区现状实际居住人口0.2~0.4万,规划镇区面积0.5~1.5平方公里,规划镇区人口0.7~1.4万,大部分属于《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规定的小型镇。
1.3发展滞后、特色缺失2008年末,小城镇人均GDP约12000元,不足全市人均水平的40%。
小城镇普遍存在缺乏产业支撑、配套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粗放的问题,规划建设中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尤为显著。
2.小城镇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分为5个层次,依次为中心城、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重点镇)、小城镇(一般镇乡)和农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
从中心城到农村聚居点,集聚和辐射功能由强到弱,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渐次减低,空间形态由高效集约的人工环境向有机分散的自然环境过渡。
小城镇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上,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兼顾城市与乡村两种空间形态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文化的影响明显,现状沉淀并保留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具备形成特色鲜明城镇空间形态的条件。
中心城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重点镇)小城镇(一般镇乡)农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成都城乡体系不同层次空间形态示意图3.编制导则的目的和意义本导则旨在“统一认识、解放思想”,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按照“产业支撑、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安全适用、经济省地”的规划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力争在一般镇乡的发展上取得突破,将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引向深入。
第一章编制重点及要求1.1注重产业支撑小城镇发展应充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核心产业化项目,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确保产业支撑。
在临近中心城区、大型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小城镇,鼓励发展为之配套的服务业;位于“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内的小城镇,鼓励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其它小城镇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
避免在小城镇布局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
①服务业②观光旅游③特色农业图1.1 小城镇产业类型示意小城镇规划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统筹配置土地、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资源,实现区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2突出鲜明特色1.2.1总体要求小城镇规划建设倡导“一镇一特色”,重点突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业特征,强调多样性。
图1.2.1(a)与自然环境相融的小城镇图1.2.1(b)具有鲜明人文历史特征的小城镇1.2.2整体布局整体布局坚持顺应自然、显山露水、灵活多样、凸现特色,延续城镇传统肌理及空间格局,突出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
图1.2.2(a)顺应自然、显山露水(彭州龙门山镇)图1.2.2(b)引绿入镇、融入自然1.2.3建筑布局1.2.3.1 建筑布局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宜采用院落式、自由式、组团式等形式,避免单调乏味的行列式。
图1.2.3.1(a)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建筑布局实例①院落式(彭州丹景山镇)②自由式(彭州白鹿镇)③组团式图1.2.3.1(b)建筑布局形式示意1.2.3.2 应处理好与山体、水体、路、街的关系,不宜“深开挖、高切坡、高填方”。
图1.2.3.2(a)建筑临山布局示意图1.2.3.2(b)建筑临水布局示意(崇州街子镇)1.2.4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应服从城镇总体风貌特征,重点在体量、风格、色彩、材质、细部(屋顶、檐口、门窗、阳台等)、环境等几个方面体现城镇特色。
①川西民居风格(大邑安仁镇)②民清风格(都江堰泰安镇)③现代风格④欧陆风格(彭州白鹿镇)图1.2.4(a)建筑风格①建筑色彩整体协调②建筑色彩对比图1.2.4(b)建筑色彩图1.2.4(c)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示意图1.2.4(d)建筑整体协调示意注重新旧建筑协调统一(详见本导则1.2.9.2),避免大拆大建。
1.2.5道路系统道路系统应结合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规划,路网布局应体现“窄路幅、高密度”的原则。
道路走向应顺应自然环境(地形、风向等),尊重城镇传统道路格局(详见本导则1.2.9.1)。
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功能与景观结合。
图1.2.5(a)“窄路幅、高密度”路网实例图1.2.5(b)道路布局顺应地形示意1.2.5c1.2.5.1 道路等级道路宜分为三级:①主路主路是镇区主要车行通道,车行道宽度7~12米。
②支路连接主路与巷道,车行道宽度5~7米。
③巷道巷道是街坊内的联系道路,道路宽度3~5米。
山区或历史街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标准。
1.2.5.2 道路断面及线形道路断面设计主要控制车行道宽度,根据道路功能、地形环境等灵活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可采用不等高、不对称的断面形式,可考虑设置路面停车,提倡一块板混合断面。
市政管线宜设置在人行道或两侧绿带内。
图1.2.5.2(a)不等高道路断面示意图1.2.5.2(b)不对称道路断面设计示意道路线形应结合地形、植被、水系等,提倡景观化、生态化的设计。
图1.2.5.2(c)道路顺应地形①车行道停车道路②人行道停车道路图1.2.5.2(d )路边停车示意1.2.6街道空间街道空间是小城镇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活力源泉。
应有宜人的尺度、完善的设施、丰富的景观和街道生活。
1.2.6.1 根据道路的不同等级和性质,结合建筑的功能与布局,营造宜人多样的街道尺度。
平面图 实景示意 实景示意 平面图①历史街区常见的空间尺度②商业街道适宜的空间尺度③生活街道适宜的空间尺度④滨水街道空间图1.2.6.1宜人多样街道空间形态1.2.6.2 街道应设置供行人停留、交往、休憩的空间及设施。
图1.2.6.2 街道绿化与街道设施示意图1.2.6.3 营造丰富的街道生活,展示地域非物质文化。
①休憩交往②节庆活动图1.2.6.3 街道生活1.2.6.4 结合环境和标志性建(构)筑物,丰富街道景观。
图1.2.6.4 街道景观示意1.2.7特色街区每个小城镇应有一至两条特色街道,集中展现城镇特色风貌。
各镇可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商业、旅游、生态、文化等不同功能和空间形态的特色街区。
①商业特色街示意②滨水特色街示意(彭州通济镇)③生态景观特色街示意④特色古街示意(龙泉洛带镇)图1.2.7(a)不同类型特色街区宜在特色街区的入口处形成节点,打造城镇标志性景观。
①城镇入口古树节点②城镇入口雕塑节点图1.2.7(b)城镇入口节点标志1.2.8公共中心宜将政府、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派出所等公共建筑相对集中设置,形成小城镇的公共中心。
1.2.9历史文化1.2.9.1 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格局较为完整的小城镇,应重点保护其传统道路格局的完整性和历史街区街道生活的原真性,尽量不改变传统街区道路宽度、走向和沿街建筑高度,其道路宽度下限可不受本导则1.2.5.1规定限制。
①崇州元通镇②彭州通济镇图1.2.9.1 城镇格局保护示意1.2.9.2 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等),应当进行保护和修缮。
周边新建建筑,应在体量、风格、材质、色彩等方面与其协调,可采用统一、渐变、对比等多种手法进行设计。
①双流黄龙溪镇古树②大邑安仁镇刘氏庄园③邛崃回澜塔图1.2.9.2(a)历史遗存保护利用①统一②对比图1.2.9.2(b)新旧建筑协调示意1.2.10 环境整治应对城镇现有景观不佳的道路、建筑、河流、林盘等进行综合整治,提升环境品质。
整治前整治后图1.2.10(a)城镇主路整治(蒲江成佳镇)整治前整治后图1.2.10(b)城镇支路整治(都江堰青城山镇)整治前整治后图1.2.10(c)建筑风貌整治(蒲江成佳镇)整治前整治后图1.2.10(d)河流整治(都江堰天马镇)整治前整治后图1.2.10(e)林盘整治(都江堰天马镇)1.3 完善配套设施1.3.1 总体要求小城镇配套设施不仅要实现均等化、满覆盖,而且要注重资源共享、综合集成,避免重复建设。
1.3.2 配套内容及标准小城镇镇区配套设施应考虑对周边乡村地区的辐射,配套设施内容和标准如下:1.3.2.1 公共配套设施六项①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按1500-2000平方米控制。
包括便民服务(工商、税务、民政、计生、农村产权交易、劳动保障所及法律咨询等)、农业服务(农技站、畜牧站、农产品检测、农机服务等)、就业技能培训、综合文体活动(文化站、图书室、社团活动、青少年文体活动场所、老年文体活动场所等)等项目。
②派出所,用地面积按500-1000平方米控制;建筑面积按800-1500平方米控制。
③标准化学校,学校规模的确定应结合上层次规划,统筹考虑镇域及周边镇乡适龄生源,生均占地面积12-15平方米。
④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10平方米,最小用地不低于800平方米。
⑤标准化卫生院,用地面积不宜小于3000平方米。
⑥养老院,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200平方米。
1.3.2.2 市政设施七项①自来水供应系统:应优先考虑采用城市给水管网延伸供水,相邻城镇可考虑区域共建共享,在困难地区达不到上述条件的,可采用独立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