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检查规范

超声检查规范

超声检查规范一、四肢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检查方法】动脉:1.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检测上肢时外展、外旋各45-90°。

探测下肢时,略外展、外旋,探测腘动脉及胫后动脉采用俯卧位,探测足背动脉时采用仰卧位或坐位并屈髋、屈膝足平放体位。

2.探测上肢时:选择7.5-10MHz的线阵探头,一般扫描深度为3-4cm,彩色增益为50-70%,取样容积宽度1-3mm。

从锁骨下动脉开始,在腋前探测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探测肱动脉,依据血管体表投影探测尺、桡动脉,探测深度为2-3c m。

3.探测下肢时:选择5-10MHz的线阵探头,扫描深度根据受检动脉深度及受检者胖瘦情况变化,一般髂外动脉深度为5-8cm或10-12cm,胫后动脉远端及足背动脉时,深度设置为2-4cm左右,探测时应从股动脉开始。

如果临床上怀疑髂动脉疾病则应探查髂动脉(禁食8小时)。

4.探查顺序:首先获得最佳二维图像,在最佳图像上进行彩色多普勒成像,然后在彩色血流图上取多普勒频谱。

若动脉存在狭窄,则判断程度。

静脉:1.体位:上肢取仰卧位,下肢可采用立位、仰卧位、坐位等。

一般髂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采用仰卧位,腘静脉及小隐静脉采用站位。

2.探头:髂静脉采用相对低频探头,3-5MHz,余采用5-10MHz。

3.探测上肢静脉:(1)浅静脉:根据浅静脉体表投影位置,首先纵切,探查的顺序可依顺行法或逆行法。

纵行探查后,将探头转90度,横切探查。

(2)深静脉:按照伴行动脉指引首先探测锁骨下静脉逐渐向远侧段探测。

4.探测下肢静脉:(1)浅静脉:大隐静脉从入股静脉处向下追踪可探查全程,在入口处可见隐股静脉瓣。

小隐静脉从入腘静脉处由近及远根据其解剖走行的体表投影探查。

小隐静脉入腘静脉前有一较长段在筋膜下走行,位置较深,要注意与深静脉鉴别。

(2)深静脉:首先从腹股沟开始确定股总静脉位置,然后按照血管走行或伴行动脉的指引依次以常规探测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

5.注意静脉窦处为血栓好发部位,要仔细探查。

6.内径测量尽量在短轴上测量,断面为圆形。

7.测量位置:髂外静脉在远心端1cm处,股总静脉及股深、浅静脉在汇合为股总静脉处的近心及远心端段1-2cm处测量。

8.下肢静脉探测时,常须做探头加压试验,人工挤压检查段远侧肢体试验以及valsalva动作等。

【检查内容】1.二维显象(二D)(1)血管的位置:包括起始、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无血管成对移位、异位及受压等先天畸形或继发性改变。

(2)管壁情况:内膜是否光滑、连续,动脉壁是否为三层,有无夹层;与邻近血管有无异常通道;管壁有无附着斑块,斑块的位置、回声、大小等。

测量管壁的厚度。

(3)管腔情况:观察它们的通畅性,有无狭窄及扩张,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探头加压静脉是否可压闭等。

2.彩色血流显象(CDFI)观察血流方向、充盈情况、彩色的强弱,紊乱信号的颜色。

以颜色表示方向,以色彩亮,暗反映流速。

五彩镶嵌为高速湍流,充盈缺损考虑异常,无血流信号则考虑闭塞。

3.多普勒频谱显象(PW及CW)包括频谱方向、幅度、亮度、频窗等。

从形态及定量两方面分析观察:(1)频谱形态是否正常。

(2)各种定量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常用的指标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PSV /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较粗血管的血流量测定(至少分析6个以上心动周期)等。

【注意事项】1.常规检查时应由血管的近心端向远心端逐步扫查。

先纵切后横切,保证对血管全方位的检测。

2.探头始终与皮肤表面密切接触,移动范围与距离要适当,必须保证血管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这是血管超声的最基本要求。

3.检查下肢血管纵切时超声束入射方向常是由前内向后外。

4.检测中应该注意两侧对比,了解左右是否对称。

5.静脉检查时:(1)要注意探头放置压力适当。

(2)四肢静脉变异较大,防漏诊、误诊。

(3)设置相应的低流速标尺。

6.彩色多普勒显象(1)注意调节适当的血流速度标尺、增益。

(2)缩小彩色框及改变彩色框倾斜位置。

7.频谱多普勒显象(1)注意声束与血流方向之间的夹角<60°。

(2)调解好取样容积的大小及位置,大小一般为2-4mm,位置须置于管腔中央。

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技术规范眼球【检查方法】1.选用7,5 -15兆赫的高频探头。

2.体位采取仰、卧位。

3.轻闭双眼直接在眼皮上涂沫藕合剂。

轻柔按压眼睑上方,进行纵向和横向扫描,扫描中瞩患者上下左右移动眼球以利全面观察。

【检查内容】1.眼球的超声检查(1)测量眼轴长度;将探头置于6点角膜处通过晶状体到对侧眼底视神经暗区中心处(正常值23厘米+-0.26)。

(2)观察前房:了解房水的透明程度(正常超声为无界面回声)。

(3)观察晶状体:了解其形状、大小、位置、前后囊厚度和回声强度(正常值厚度为4—5mm、直径9mm)。

(4)观察玻璃体:测量玻璃体的轴长(正常值16.5cm+-0.26)了解其透明程度和内部回声的变化有无占位性病变(正常玻璃体为广阔的无回声静区)。

(5)观察视网膜:了解视网膜的光滑程度有无脱离和形状改变,内有无新生物凸起和裂孔。

2.眼眶的超声检查(1)经眼睑法扫描检测眼球赤道部以后的病变。

(2)经眼周扫描法将探头直接置于眼球外上方皮肤处检测眼前部病变有无泪腺病变、黏液囊肿、皮样囊肿了解病变眼球与眼眶的关系。

(3)用纵向和横向扫描法观察眶脂肪体有无占位性病变、异物、出血、蜂窝织炎、有无眶部血管扩张及眶脂肪体增宽(眶脂肪体表现为均匀的亮带)。

(4)用纵向和横向扫描法将探头置于角膜上垂直观察视神经暗区的形状、轮廓有无占位性改变(纵切为V字形暗区、横切为椭圆形暗区)3.眼血管的超声检查(1)用彩色多普勒和二维B超联合使用,对眶血管、眶肿瘤进行血流检测观察彩色血流信号、流速频谱形态、收缩期最大流速、舒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参数。

(2)眼动脉:取样位置在距眼球后壁15MM以后视神经一侧脉冲多谱勒为三峰两谷型。

(3)视网膜中央动脉;取样位置在视神经球后壁3 mm处脉冲多谱勒频谱为三角型;(4)睫状后动脉;取样位置在视神经两侧距球后壁10-15mm处脉冲多谱勒频谱为三角型。

甲状腺【检查方法】1.仪器条件选用7.5-10MHz的高频线阵探头,直接进行检查。

2.体位仰卧位。

一般采用仰卧位,肩下垫枕,头部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

3.侧卧位个别病例,一侧甲状腺明显肿大,仰卧位不能得到满意的声象图时,可采用颈问侧向健侧探查。

或采用侧卧位,躯体侧向健侧,可分别探测左、右甲状腺组织及其病变部位。

一般取仰卧位,肩部垫一枕头,头稍后仰,充分暴露颈前方及侧方。

如检查颈侧方淋巴结时,头可偏向对侧,也可采取左侧或右侧卧位。

4.扫查切面与测量(1)右叶矢状切面(纵切面)测量上下径及前后径。

(2)右叶横切面(峡部水平)测量右叶横径。

(3)峡部横切面(包括左、右叶)测量峡部前后径。

(4)左叶矢状切面(纵切面)测量上下径及前后径。

(5)左叶横切面(峡部水平)测量左叶横径。

(6)斜切扫查,必要时嘱病人作吞咽动作以观察甲状腺的上下活动范围。

【检查内容】1.甲状腺肿大或萎缩(甲状腺内如有结节,应检查位于左叶或右叶;是单发或多发。

2.甲状腺结节是囊性或实性。

3.甲状腺结节的边界是否光滑、包膜是否完整,内部回声是强或弱,有无微粒样钙化。

4.颈部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

5.如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还应观察血流,供临床参考。

正常参考值:目前国内尚无正常值标准。

为便于记忆,可以下列数值作为参考:通常侧叶前后径、左右径均为2cm,上下径为4—6cm,峡部前后径小于0.5cm。

协和医院初步认为:正常甲状腺侧叶前后径1-2cm,横径为2-2.5cm,上下径为3.5-6cm,峡部前后径0.2-0.6cm,左右径为1.2-2cm,上下径为1.5-2cm。

【注意事项】1.如颈部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是否来自同侧甲状腺病变。

2.甲状腺峡部上方囊肿,应考虑甲状舌管囊肿,颈侧方囊肿应考虑来自鳃裂囊肿。

3.如怀疑病变有引起甲状腺功能改变者,应结合临床症状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乳腺【检查方法】1.仪器条件选用7.5-12MHz的高频线阵探头,直接进行检查。

若肿块位置很表浅,需提高探头频率或使用水囊衬垫;而5MHz的探头对于深部较大的占位、硅胶填充物等效果较好。

2.体位一般取仰卧位,双手上举至头上,以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等部位,检查乳腺外侧象限时,可用半侧卧位。

3.方法由于乳腺腺体范围较大,每位检查者应按固定程序进行扫查,以免遗漏。

有以下两种方法供参考:①按顺时针和逆时针顺序,以乳头为中心向外行辐射状扫查;②按先横切后纵切的顺序,从上倒下、从左到右逐一扫查。

总之,变换扫查位置时与已扫查切面有部分重叠,每一次扫查都应达到乳腺周围脂肪为止。

【检查内容】1.导管、小叶形态结构,导管是否扩张。

2.乳腺腺体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单发还是多发,特别是触诊或乳腺x线摄影发现有肿块的部位更应仔细扫查。

3.每一占位性病变的二维声像图特点:如位置、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是否光滑或有否“蟹足样”改变,后方回声是否增强或衰减等。

并观察淋巴引流区,有无肿大淋巴结。

4.如有彩色多普勒应观察每一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情况。

5.对于发现的任何病变均需进行前后径和横径测量。

【注意事项】1.检查乳腺时探头应轻放于皮肤上,不宜加压,以免改变肿块形态、位置等,特别是检查肿块内血流时,加压会影响小血管显示。

2.检查乳腺腺体组织的同时,应观察前后脂肪层、库柏韧带(乳房悬韧带)等是否有病变,特别是周围脂肪伸入腺体层内,会造成类似肿块的假象,应仔细加以鉴别。

乳腺是女性副性器官之一。

其作用与体内其他腺体不同,只在婴儿娩出后哺乳期间具有分泌功能,受内分泌的影响而变化。

从发育至老年,分成五个阶段:(1)青春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乳腺导管及间质增生,导管扩张分支增加最后形成小叶。

(2)性成熟期:此期的乳腺,则随月经周期的发生而变化。

(3)妊娠期:由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显著增加,乳腺导管进一步增长,腺泡开始发育。

妊娠后期,腺泡细胞开始有分泌活动,管腔内出现分泌物。

(4)哺乳期:乳腺受催乳激素的刺激,开始分泌乳汁。

(5)老年萎缩期:绝经后,雌激素影响减弱,腺体随之退化,乳组织基本上恢复到青春期前的状态。

涎腺【检查方法】涎腺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如毛发或胡须较多干扰超声穿透时,需在检查前剔除。

体位宜仰卧位,应用7.5-10MHz线阵探头直接行纵、横、斜切面检查涎腺。

【检查内容】1.涎腺肿大或萎缩(涎腺内如有结节,应检查位于左叶或右叶;是单发或多发。

)2.涎腺结节是囊性或实性。

3.涎腺结节的边界是否光滑、包膜是否完整,内部回声是强或弱,有无钙化结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