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立意篇:千古文章意为高〖写作启示〗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命考生作画。
获头彩的作品恰恰是一朵花都没有的,画上只画一匹飘逸而来的骏马,其高扬的右蹄旁有几只追逐的蝴蝶。
正是这无花之中尽得花之神韵,因为蝴蝶宁死也不愿离去,可见马蹄上有多么诱人的花香,可想马踏了多少花才有蹄上浓郁的花香。
因为“无”才有了无数存在于想象之中的精美绝伦的“有”。
〖密码解读〗立意新颖深刻,是中考作文闯入高分或满分区的关键。
什么叫“立意”呢?“立”就是确立;“意”则指文章的立题(也叫中心思想);“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立题。
“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这就是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
同时,文章的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以及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确定。
可见,立意确实重要,没有立意,其思想、材料便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构思活动便无法进行。
那么,如何立好意呢?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来判断:准确、深刻、新颖、简约、有时代感、格调高。
一、准确。
这是立意之本。
准确是指文章的立题能够切合话题,或是与话题有一定的关联性。
切题才是准确,否则,主题再好,也是枉然。
此外,还要注意立意要有针对性。
选取人们最感兴趣的、最能反应人们思想感情的作为主题,文章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反响。
当然也有“技术”问题,审题要认真分析题目,抓住题眼著文章。
二、深刻。
深刻指文章有思想深度,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人生感悟,挖掘生活的底蕴。
初中生写作,在立意上难以深入,原因往往在于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开掘。
所谓开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来。
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精心挑选了三个事例,这个精选过程课后有详细说明。
最后他慧眼独具把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故事都删去了,却单单把平淡无奇的“防空洞谈话”留下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事例既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的展现,也是其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动力。
这是立题深入开掘的典范。
三、新颖。
新颖指文章要有新鲜感,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陈词老调,有的是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如果思想懒惰,人云亦云,所写文章必是千人一面。
要让立意新颖,可以渗入时代新观念,奏响时代最强音;可以反思旧说俗见,或摒弃,或吸收,或改造,推陈出新;可以从毫无价值的立意中另辟蹊径,发现并凸现其闪光点,翻出新意;多方面地调动其灵感思维,可以开阔思路,由此及彼,有利于找到转理想的有新意的立题。
四、简约。
简而明才称得上“约”。
就立意而言,简明、集中是对主题的要求,相反,主题分散,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切不可因多意而乱文。
要做到“简约”,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
思维不进行概括,表象就无法升华为本质,认识就无法实现理性的飞跃,思想就不可能达到简明、集中了。
只有思想内容单一集中,才有可能写得深刻。
一定要不能有两个以上的主题,主题不可过大,否则不易驾驭,不易深入、透彻。
五、有时代感。
时代感是指文章最好能紧扣时代脉搏。
有现实感,反映时代精神,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常写常新。
今天,我们的作文立意,应当考虑党的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的现实,当前的生活实际,尤其是一些热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文章必须有时代精神,主题才能新颖、深刻,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落,歌诗合为事而作”。
顺应时势的文章,才有时代感,才有针对性。
当然,写文章时也不能不联系实际而只是空发议论,“假、大、空”的语言充斥文章,这样谈来会令人乏味,生厌。
六、格调高。
格调高是指文章的立题要健康向上,体现出现代中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社会生活中不乏阴暗面、消极事。
考生也并不是不可写揭露社会之阴暗面、消极事的文章。
关键在于中学生知识面窄,人生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分析问题时往往缺少理性,容易片面化。
只写揭露社会中阴暗面、消极事,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看问题绝对不能片面化、绝对化。
切莫只顾自己宣泄情感。
文章要少流露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
应尽量多一些赞美,少一份揭露;多一些讴歌,少一份暴光;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宣泄。
生活本来就是这般美好,我们何必非要给自己的生命涂上一层单调的灰色呢?〖应考策略〗1.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
要想使文章的立意新颖,只是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
必须选择好角度,即在符合话题的前提下,将选材和立意聚焦到一个小的颇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通过典型的小事件,来反映大的深刻的道理,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2.化正为反反弹琵琶化正为反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从众心理,打破思维定势,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思考,从而提炼出新主题。
中考作文立意新颖,往往要利用逆向思维,同样一个话题,要避开一般同学的构思和立意方式,巧妙地从另一个角度去立意,争取写出点与众不同的鲜味。
3.化旧为新独辟蹊径“新”与“旧”是相对的,新题材时间一长,写的人一多,也就变成了旧题材。
总写旧的题材,不加以变化,就缺乏新意。
如何使自己的立意常写常新?这需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新意。
总之,在写作时,立意力争做到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感,选取其中最有创意的立意作为行文的切入点,只有切入点的越具体越有新意,发掘才可能愈深,表达出来的见解才会标新立异。
【训练题目】以“今夜月儿圆”为题,写一篇文章。
【点拨出新】来这个作文题目,应该比较好写。
但是,要想立意新颖深刻却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明确写作要求,引发学生讨论作文的立意。
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同学们这样立意的较多:月圆之夜,我、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三世同堂,赏月团圆,尽享天伦之乐,月圆人也圆。
以上立意,符合题意,但未免流于平庸。
“文章最忌随人后”,要写得新颖别致,就应该做到“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突破思维的定势,言人所未尝言。
第二步,顺势利导,让学生换个角度,逆向思考:“月圆人不圆”的事和现象有哪些?问题一出,学生踊跃发言:月圆之夜,我的哥哥守卫边疆,不能与家人团聚,月圆人不圆;月圆之夜,我爸爸因在外地工作,不能与我们团圆;月圆之夜,妈妈替人值夜班,不能与我们团圆……这样,立意赞扬委曲小家、顾全大家、忘我工作的精神就有了较好的突破口。
第三步,借梯上楼,进一步思考,使文章立意再推进一步。
启发思考:“月圆人圆或月圆人不圆”,人们对此的感触和由此引发的联想有无共同之处?稍加比较,学生不难归纳出“对亲情的期盼,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赞颂”这类共同点。
由此,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对以上立意,可以从哪些方面再把它具体化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稍加讨论,诸如盼望海峡两岸的统一,对恐怖组织的谴责,对战争的厌恶,对病魔的痛恨,对美好生活的珍惜等等立意就应运而生了。
第四步,拓展思维,把思维引入更广更新的领域。
启发:以上立意都是睹月思人,围绕人而立。
人有悲欢离合,但月也有阴晴圆缺,除了围绕人写,是不是也可以围绕月来做一做文章?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上也有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可以写月的美好;“阿波罗登月”显示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可写月的作用;月光朗照,常见不异,假使月光难觅,也可引发人对环保的思考;月圆月缺也可引发对人生世相的思考:人间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人应辩证地看待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习作示例】今夜月儿圆万家灯火。
金黄的满月在众星的簇拥下微笑着注视着这个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
又是中秋!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小院里,皎洁的月光把一个孤独的身影扯得好长好长……月光下,一张沧桑的脸是如此清晰。
尽管岁数不是很大,可是岁月却过早地在他脸上刻下了斑驳的年轮。
此刻,邻居家的电视上欢快的歌声让他倍觉凄凉,在别人儿孙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时,他却只能这样落寞,“看来儿子今晚不来了!”想到这,李老汉心里又泛起一阵难言的酸楚。
李老汉中年丧妻,是他把年仅九岁的儿子拉扯大的。
现在,虽说儿子也十分孝敬,隔三差五地回来坐坐,时常塞点儿钱给他。
可是,人老了,或多或少地有些害怕寂寞,老想找个人说说话儿,解解闷。
可他知道这不可能,儿子手头经营着三个大公司,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工夫和他说话呢?儿子几次要把他接到城里住,他都推脱说不习惯,没有去。
去年中秋儿子很晚才回来,今年看样子是不回来了。
“唉!”一声沉重的叹息让月儿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这个孤独的老人。
“儿子忙啊!”以前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可是今天却起不了作用。
李老汉抽着旱烟袋,又想起了儿子没办公司那会儿,每年中秋,儿子、儿媳再加上小孙孙,一家人热热闹闹地看月亮,吃月饼。
小孙孙睁大了眼睛听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闹着要到月亮上给嫦娥送月饼,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今,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听到小孙孙的那一声甜甜的“爷爷”了……“如果儿子没有钱多好!”他时常这样想。
虽然希望儿子过得好,可他忍不住这样想,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
是钱,代替了儿子和他的亲情;是钱,夺走了他的儿子!想到这,他不禁恨起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来了。
终于,月下的那个身影站起来,回屋了。
月儿更圆了,如水的月光洒遍了院子的每个角落。
邻居家的电视里仍欢唱着:“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简评】小作者紧扣时代的脉搏,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被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亲情领域。
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孤独寂寞的,这不能不令人思考。
读罢此文,不得不惊叹小作者构思立意的新颖深刻,在众多平庸的立意中,此文就是化平庸为新奇之作了,真的是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当然,此文在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景交融上也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