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阖枢理论

开阖枢理论

开阖枢理论从脏腑角度理解六经开阖枢+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六经开阖枢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升降出入”与“开阖枢“开阖枢升降出入与土枢四象论六经【开合枢论】引子;A鱼眼为枢机所在,枢者,转动也,非枢无以推动阴阳左右升降开阖。

火为一切动力来源,农业用木,工业用煤用油,皆为取火,以释放能量,产生动力,就是以火为枢机所在:少阴君火以明于上,少阳相火以位于下。

位于上者为能量,火之释放者也;位于下者为能源,火之收藏者也。

在上者为心,卦象离,阳中有阴,为血;在下者为肾,卦象坎,阴中有阳,为精。

血耗则君火不明,离中阴减则近乾,上必虚热以燥,热及阳明而不阖则汗出津脱;精亏则相火不位,坎中阳少则近坤,下必虚寒以湿,寒及厥阴而不阖则阳陷热郁。

相火以位,则阳载阴升,卦象震,厥阴之阖主升,震下之阳来自坎中,水升之路也;君火以明,则阴覆阳降,卦象兑,阳明之阖主降,兑上之阴来自离中,火降之路也。

火之降有表里二途,开阖由表及里:从太阳则走表,通条水道,转入肾。

从阳明则走里,由腑入脏,归于脾。

水之升有内外两道,开阖自内而外:从厥阴则向外,变化而赤,化为火。

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太阳之开,始于厥阴之少阳(冬至),终于阳明(秋分)。

太阴之开,始于阳明之少阴(夏至),终于厥阴(春分)。

太阳太阴之开为阴阳运动全过程,阳明厥阴之阖为阴阳运动始终之点,少阳少阴则为阴阳未动根本之位。

B子时统于肾,为少阳所主,用为甲木,丑寅卯乙木升散于辛庚;,辰巳主地气上升,胃腑降而脾脏升,输布火门,统于太阴,合于阳明(以太阳为用)。

午时统于心,为少阴所主,用为丁火,未申酉丙火降敛于壬癸;戌亥主天气下降,心包升而三焦降,通调水道,统于太阳,合于厥阴(以太阴为用)。

如就是则一日之内五行六气脏腑十二经俱能相应于十二时。

若以五十分之,则十二时流散无穷矣,何益于用哉皆少阳主升少阴主降也,火门乃命门也,,,,,,笔记;【合后天八卦图及左右定太阳太阴上下火水内外定阴阳而悟之】1、《火之降有表里二途,,,》解译:一者,上之阳火随内之阴而走之,太阳为开,其由下内而出上表,阴出阳也。

太阳表开则其内随厥阴太阴之升同化心包寄于丁火,转枢少阴而动由丙火下降以温壬水,化黑为膀胱为肾,此之谓上而下之;二者,上之阳火随外之阳而走之,内应少阴枢动而降行,阳明为阖,其左太阳表至右阳明里,承其表阳而阖之于里为阳明,阳明里阖随太阴之开而由阳济阴化为燥,此之谓左而右之。

2、《水之升有内外两道,,》解译;一者,下之阴水随外之阳而走之,太阴为开,其由上外而下内,阳入阴也。

太阴开上承太阳阳明之降同化三焦而寄于壬水,转枢少阳而由癸水上升以清丁火,化赤为心为小肠,内应少阳枢动而太阴内升,外随阳明之降而由阴济阳化为湿,此之谓外而内之。

二者,下之阴水随内之阴走之,内应少阳枢动,厥阴为阖,其右之太阴里至左之厥阴表,承其太阴之升,体阴用阳,上出交于太阳之开。

3、其走向为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然六气为病,由外而入内,由皮毛而入筋骨。

A阴阳与之人,其表者走经由太阳-阳明-少阳【皆走阳,属少阴枢转为降之】-太阴【承少阳主升而逆行】-少阴-厥阴【皆阴升也,】-太阳<正倒三角图>如就是但汗之而解。

B阳盛者,入腑则属阳明证;阴胜者,入藏属三阴脏病;不内不外者,则属少阳;若伴有经证则统属太阳之坏病。

4、【主客气之序】人居天地间而存,坤为地长养万物,阴成形也,居内,故主气从之,其六气之性以五行为用配五脏四时24节气而排三阴三阳,故生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然乾为天,敷布阳气,阳化气也,居外,故客气从之,其六气之性以阴阳为用合四时24节气而排三阴三阳,故有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阴阳皆由亏之盈>。

5,少阴枢动,太阳-阳明-少阳;少阳枢动,太阴-厥阴-少阴;如就是皆开阖枢而排,似阴阳各行其道,然阴阳不交无以生;6、《左图>少阳枢动,厥阴阖升而交太阳之开,乃为阴出阳也;<右图>少阴枢动,阳明降阖而交太阴之开,乃为阳入阴也;如就是枢阖开而排之,为阴阳互交共融一体,方阴阳与济而以生。

7、开合枢采用的就是后天八卦图,其太阳开居左由冬至到夏至,太阴开居右由夏至到冬至,少阴枢居上而存白鱼头之中,少阳枢居下而存黑鱼头之中。

厥阴阖居震位阳明阖居兑位。

故太阳开而承厥阴之阖,太阴开而承阳明之阖,少阳枢动主升,少阴枢动主降。

8、体与用;肝体为阴而其用为阳、根与盛;阳根于坎而盛于离。

标中本;本者树之根,天求其本主六气,三阴三阳排之。

标者,树之末,地求其位,风火寒热燥湿;中者,人之中气。

9、运用、摘抄<高血压>;舒张压高有三种--1阳明不合而不降,白虎泻心汤2肾精不足而无以攝阳,相火不位也,肾气丸主3阴盛格阳于外,阳不入阴,太阴不开也,四逆真武辈;收缩压高有三种--1厥阴不阖而无以升,当归四逆辈2心血不降无以引阴外出,君火不明,黄连阿胶汤主3阴盛格阳[似阴确切]于内,太阳不开,麻桂汤类;前者,阳不入阴,气血浮散于外而不敛,后者气血收敛于内而不升也。

从脏腑角度理解六经开阖枢阳主外,三阳经开则泻,阖则纳。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阳经属阳,阳主外其用为散发排泄。

太阳为表为皮毛腠理,司汗孔开阖,太阳为开,天寒则汗孔闭,天热则开,排泄汗液。

而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太阳为开,故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

太阳经为寒水之经,多血少气,汗为心液,血汗同源,气随汗出,身凉脉静。

人体通过汗尿的排泄可调节体温,故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阖意为门之闭合,引申为容纳、受盛之意。

阳明为里,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为食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为水谷之海,主容纳,故阳明为阖。

营气出于中焦化生气血,为周身气血之源,为后天之本,故阳明经多血多气,故阳明有容纳吸收闭藏水谷精微之意,为阖。

少阳为枢,枢本意为门之轴,枢动则开阖自如,由开到阖,枢承上启下,引申为转运之意。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三焦为原气之别使,水液之通道,腠理膀胱其应,故可将阳明容纳运化之水谷精微转运至太阳经体表、膀胱,再随汗尿排出体外,故少阳为枢,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故为半表半里。

而少阳为游部,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为脂膜,在内附于胸腹腔内壁、包裹脏腑,在外则附于皮肤之内壁、包裹肌肉,因其为脂膜薄如蝉翼,才可通行原气水液,沟通上下内外,《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可见脾与胃之间有膜相连,阳明之水谷精微通过脂膜到达太阴脾,而三焦为脂膜,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由此可知三焦亦居于阳明太阴之间。

由此亦可知,病邪由表及里,可顺太阳少阳阳明而传里,亦可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而传里。

少阳不但为太阳、阳明之枢。

亦可为阳明太阴之枢。

阴主里,三阴经开则纳,阖则泻。

太阴为开,足太阴脾经属脾脏,脾主运化水谷,食入于胃,经脾运化,纳水谷精微于内,故为开。

厥阴为阖,足厥阴肝经属肝,肝藏血,血为水谷精微所化,故为阖。

肝化血为精汁,藏于胆腑,肝主疏泄,阴经阖为泄,故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足少阴肾藏精,精血同源,脾运化之水谷精微藏于肾为肾精,肾精化为肝血,故少阴为枢。

肾精亦可化气,经厥阴肝之疏展生发,故少阴肾亦为枢。

手少阴心主血脉,《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与调,变化而赤为血。

”水谷精微于孙脉化血,血藏于肝,故少阴心亦为枢。

《灵枢·根结》:“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

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

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

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

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

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

合折,即气绝而喜悲。

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可见太阳主表为开,不开则卫气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则皮伤则枯焦。

阳明主胃为阖,不阖则水谷不化,肉无所养,肉伤为痿病。

少阳主胆为枢,胆主骨,枢坏不行,则站立不稳。

太阴主脾为开,脾为仓廪之官,不开则水谷不纳,脾失运化,则为膈洞,“膈”,指饮食格拒;洞,为洞泄泻下。

厥阴主肝为阖,不能闭合,则血无所藏,气绝于里,肺气乘之,故喜悲。

少阴主心为枢,心主脉,枢坏血不行,故脉伤则不通。

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开阖的观念一直就是中医临床上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尤其就是针灸医学,开阖穴的探讨,更就是引为神秘之学,一般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最近拜读了思考中医,发现她对开阖枢的理论偏颇的以为阴阳就是分开,且相对存在的,不禁有点茫然。

人体就是一个有机体,气血不断地运转,岂能等待阴尽生阳,阳尽生阴,阳明闭而太阴开,厥阴阖而太阳开,此种病人阴阳离异,非死不可,我不知如何能视为平象?闭门造车,自以为就是,显然如清代陈修园被讥为满口理论,临床却搔首摇头,不知如何下手一般,我不知何以成为中医理论的正宗?自己研读中医学三十馀年,证诸临床,但觉先贤理论正确,颇有实用价值,只就是许多书籍无的放矢,不懂强装专家,以致谬论充斥,使得中医成为一门不切实际的医学,实在可惜。

旅居加拿大数十年,接诊的患者都就是西医引以为头疼的疾患,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窃以为让西医确诊,何尝不就是一个好主意,至少在抓主证上,少了许多麻烦。

中医就是经得起竞争与考验的,只就是目前滥竽充数,仅受了一点肤浅的训练,就以为就是大专家,这些人将断送中医的前程,影响中医在公众的影像。

实在可惜!人体就是以阴为基础,以阳为运用的,犹如往日的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一般,更像行军作战,阴就是补给系统,而阳就是作战部队,二者缺一不可。

观察十二经脉的循环,不难发现一个定律,就就是太阴传少阴再传厥阴,再传回太阴,形成一个轮回,而三阴传化的动力,来自阳经的催化。

厥阴若无少阳的催动,无法传回太阴,同样的阳明催使太阴转少阴,太阳催动少阴转厥阴,这就是三阴三阳转化的原理,如环无端,周流不息。

少阴、少阳为枢的理由何在?枢者枢纽之意,也就就是众多通道的控制口,少阴与少阳就是哪些通道的汇聚与转口呢?阳明就是阳之盛极,产生一阴的少阴,催动气血转入太阴,此即第一条通道,阳明入太阴。

太阴接受阳明之气,传化进入少阴,此第二通道,太阴转入厥阴。

少阴已生,激发阳气释放,转入太阳,就是为第三条通道,少阴转太阳。

因此少阴就是阴阳之枢纽,调节阴阳之孔道。

同理,厥阴生少阳,催动阴气转入太阴,同时引导太阳之开放,使厥阴入太阳的通道开放,再为太阳转入阳明之通道,顾亦为阴阳之枢纽通道。

五运六气上,少阴与阳明相对,少阳与厥阴相对,更加深了少阳与少阴就是阴阳枢纽的重要地位。

明白少阴少阳枢纽的地位,自然清楚她们就是气血流通的重要管道,至并时当然要留心二经的功能就是否正常化了六经开阖枢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六经开阖枢讲的就是人体六经的开阖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