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弃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

3弃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

水生植物群落,从而影响植食性水生动物的觅食。

在钻孔灌柱桩施工过程中,钻孔作业会产生一定量的泥浆,如果不经沉淀而直排河道,将污染附近河道水体的清洁;由于桥梁工程规模较大,历时较长,所需施工人员数量多,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若不加管理控制而直排河道,对河道水体的水质将产生较大影响;施工机械的冲洗水夹带含油污泥也将对水体产生影响。

桥墩施工时应设置沉淀池,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才能排放。

由于公路所跨的河流水环境功能区为Ⅲ类水质多功能区,因此在桥梁施工废水的排放要满足功能区的要求,从而减轻对水生生物生境的影响。

5.5.3弃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根据水土保持报告,本项目共设置弃渣场3处,分别位于西坞、莼湖、裘村。

其中占用两处现状矿坑及一处耕地,分别位于K7+400右侧,利用现状开采完成的宕渣山坑3.5hm2(白杜);K17+700左侧,利用现状开采完成的宕渣山坑1.3hm2(冒头);K20+600左侧,利用一处山坳3.8hm2(岭西村)。

具体位置参见水土保持措施平面布置图3.2-11。

根据调查,拟建公路沿线山体植被覆盖状况总体良好,1#、2#弃渣场目前为矿坑,3#目前为耕地。

2#、3#弃渣场位于隧道口附近路线两侧的宕渣山坑及山坳,弃渣场主要负责接纳隧道出渣、路基挖方及路段清表挖方,选址位于隧道口附近,可方便隧道出渣堆放。

而部分深挖路段弃土,可通过施工便道运输至渣场,运输方便运距较短,且可尽可能减少道路沿线居民的影响范围。

弃渣场布置未占用河道,与河道保持一定距离,不对河床过流产生不利影响。

综合考虑沿线环境现状和可利用地情况,弃渣场选址从环保角度来讲相对合理。

5.5.4工程建设对河道的影响本项目桥梁全长475m/13座,其中大桥150m/l座,中桥213m/5座,小桥112m/7座,排水(灌溉)涵洞89道,其中φ1.5m圆管涵69道,1-2.5m盖板涵15道,箱涵5道。

桥梁施工作业难免会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尤以水中可能设桥墩的一些桥梁的施工影响更为突出。

1)对河道水体的影响桥桩施工时,扰动河水使底泥浮起,造成局部河段悬浮物增加,河水混浊。

河岸施工可能导致局部塌方,威胁施工安全。

遇暴雨或洪水,大量流失的土方有可能淤塞河道,抬高河床,影响行洪安全。

2)影响水生生物生境在清淤、打桩等作业中,水体被搅混,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或者将鱼虾吓跑,影响正常的活动路线;对河岸的开挖和围堰,破坏河漫滩地的水生植物群落,从而影响植食性水生动物的觅食。

3)桥梁建设及改河改渠工程对泄洪的影响本工程桥梁设计洪水频率采用100年一遇,桥梁下部结构设计采用柱式墩。

由于桥梁的建设,桥墩将占用一定的河道过水断面,使原过水面积减少,水流在经过桥墩上游时会产生收缩,经过桥墩后又会产生扩散,从而产生间接的阻力,另外,桥墩的存在使湿周增长,流态紊乱,从而产生直接阻力,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使行洪能力降低,反映到桥梁上则是水位的壅高。

参照有关平原河网公路桥梁阻水计算成果,当跨河桥梁建设处不是河道的最狭处,桥墩走向与水流方向平行,且占用水面宽度在5%左右河宽的情况下,遇百年一遇洪水流量时,建桥后的水位壅高不影响泄洪。

所以本工程桥梁在设计施工中,保证了一定的过水断面,不会在丰水期影响所在河道的行洪能力。

同时,桥梁建设有利于防汛抢险中两岸的物料供给和调配。

桥梁施工应科学制定施工度汛方案、对施工期河道行洪范围内临时堆放材料应在汛前全部撤出,工程完工后必须清理,恢复河道原貌。

工程设计改河4处(1230m),改沟渠8处(616.3m)。

根据可行性报告,改移工程的设计标准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在方案设计时根据工程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并结合地块内远期规划进行了合理布跨,确保沿线水系通畅,尽可能不压缩河道面积,不降低现有河道的泄洪能力,因此改河、改渠工程对河道的泄洪排涝的影响较小。

5.5.5水土流失的影响施工过程中,挖方、填方等作业、取土场地如不及时清理遇雨时易造成水土流失,影响附近的水体环境。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1)本工程土石方挖填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水土平衡。

在施工过程中,废弃土方任意堆放,应采取阻挡措施,防止遭遇大雨情况土方被冲走,最终进入水体,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2)防汛、防台、雨季施工环境影响:宁波在春秋两季降雨较为频繁,降雨量大,地表水相当丰富,对工程施工影响较大,必须给予周密考虑,统筹安排,以尽可能减少雨季对正常施工带来的环境影响。

3)根据《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和项目特性,因地制宜选择适于栽培的树(草)种。

5.5.6对黄贤森林公园的影响黄贤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奉化区裘村镇西北黄贤村,森林面积10200多亩,森林覆盖率90%以上。

本项目红线不涉及黄贤森林公园。

项目最近路段为岭西大山隧道段,该路段红线与森林公园最近水平距离为96m。

根据水土保持方案,施工期森林公园附近大型的施工临时布置主要为弃渣场3,位于岭西大山隧道起点东侧,距离森林公园边界445m。

因施工临时场地布置尙未全部明确,本环评要求施工人员及车辆尽量避开黄贤森林公园范围,施工便道尽量使用现有道路,减少临时用地的占用。

施工运输车辆将加重森林公园附近道路的拥堵,建议森林公园管理方和交管部门加强道路疏导。

经以上措施,项目施工期对森林公园影响较小。

5.6施工期社会影响分析5.6.1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分析本工程主要控制点依次为鄞城大道(原明州大道,鄞州段起点)、甬新河、白莼线、新金线、桐冒公路、岭西大山、沿海中线等。

项目施工主要集中在工程沿线区域内。

工程建设需要运输大量的建筑材料,大吨位的运输车辆需经过相交道路路段,对相交道路的正常交通运行构成一定的压力。

建设单位应会同交通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好该地区的交通运行计划,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适当调整材料运输的时间,尽量避开07~10时及16~19时的交通高峰时段,只要施工期间合理安排筑路材料车辆的运行时间,一般不会对附近地区的交通状况造成太大的压力。

5.6.2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5.6.2.1对征地户等居民收入的影响由于本工程的建设和营运,导致本地的资金、人流、物流的增加,特别是与本工程建设有关的行业由于当地配套工程的建设将会增加其收入来源,同时由于来往人员的增加,势必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使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增加生活收入。

另外,工程投入营运后,随着交通的顺畅、运输时距的缩小,有利于本地企业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形势会有所好转,尤其对石浦镇经济和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出行条件,从而增加该行业从业人员的生活收入。

对沿线居住但未占用其土地的农村居民,由于本工程的建设,使对外交通更加顺畅,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外运和商品化,与外部联系更趋紧密,有利于农副产品的销售,使这部分居民的生活收入增加。

对沿线居住、其耕地部分或完全被征用的居民,由于本工程的建设,将对其生活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按照国家和当地相关标准对被征地户给予一定的补偿。

补偿的形式是直接将补偿费用发放到户或者由当地政府统一安排。

部分被征地户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工商业劳动,而且随着服务区等相关设施的投入使用,部分沿线居民有机会从事城镇劳动获得一定收入。

土地征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地劳动力构成的改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因此只要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居民征地安置规划和标准执行,从总体上而言不会降低沿线被占用耕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5.6.2.2对房屋拆迁的影响本项目在路线选择时尽可能地避开村庄,或在村庄边缘穿过,以减少房屋拆迁。

由于被拆迁居民的住房条件、人口构成等情况不同,所以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按照国家和当地对拆迁人口的安置政策和补偿政策,并考虑工程动工前,建设单位将协助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拆迁影响户和居民的重新安置工作,基本上可以保证受影响居民安置后的生活水平不会因公路建设而降低。

工程拆迁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拆迁起到搬进新居前的短时期内。

按同类工程的经验,房屋拆迁主要问题是赔偿的金额。

只要双方本着顾全大局,同时注意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目标出发,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订和执行拆迁安置计划,对社会环境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5.6.2.3文物古迹的影响根据工程沿线踏勘调查,沿线尚未发现文物古迹、遗址等重点文物、遗址保护单位。

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有价值的文物时,要及时上报和加以保护,防止工人或其他人员移动或损坏。

5.7施工期景观环境影响评价拟建公路施工期,由于临时建筑及工程施工活动频繁,对作业区景观环境影响较大。

由于作业区多集中于公路用地范围内,工程直接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临时占地、施工场地及作业活动由于改变原有地貌景观,可能产生视觉污染。

主要表现为:1)改变原有地形地貌拟建公路工程施工中,路基开挖填筑施工及桥梁基础开挖作业将破坏地表植被景观及地貌景观,地表裸露易引发水土流失危害。

工程施工产生的弃土、弃渣将在不同地方形成弃渣场堆砌废方,造成对局部植被和景观环境的影响,但只要设计、施工单位能有效利用当地地形,采取一定的工程防治和植被恢复措施,则项目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控制。

2)工程填挖作业对景观环境的影响工程填挖作业主要指路基填挖、桥梁基础开挖、路基填筑及废弃渣料临时堆置等。

由于拟建项目所在地区为山丘地形,工程对景观环境的影响除破坏地表植被外,还将对沿线地形、地貌景观产生一定的扰动。

此外,地表开挖使局部地形、地貌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使区域景观多样性下降。

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将产生一定数量的裸露边坡,对视觉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并造成水土流失。

如果在施工中随意扩大施工作业面或不规范取土,使地表裸露段的视觉反差将会更大。

3)临时工程对景观环境的影响临时工程对景观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产及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粉尘飞扬污染空气,植物枝叶积尘过多易发生灼伤或机械损伤。

由于工程临时性用地多具有较好的肥力土层,容易进行复垦利用,施工结束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植被恢复。

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有肥力的土层具有重要意义。

设置的临时工程主要有粒料拌合场、砂砾料场,施工便道等。

上述临时工程的修建与投入使用,无疑将对周围景观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减少对主要景观保护目标的不利影响,建议采取以下保护措施:(1)为减少工程活动对沿线景观的影响,拟建工程的施工场地、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的场址选择应遵循环境保护原则;(2)施工场地应尽量布设在距路线较近且植被稀疏的荒地,施工营地应尽量租用现有的房屋或废弃的场地,减小对环境的扰动,对占用的耕地,应严格执行复垦整治措施;(3)建议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禁止随意弃置生活和生产废弃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