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作者:————————————————————————————————日期: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爱弥尔》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
1、论人的天性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
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在他看来,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导致的。
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
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
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2、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
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
”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还进一步指出,“教育的这三种要素,其中自然教育完全非人力所能控制,事物的教育我们对他也只具有一部分的势力;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所能够支配的。
”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自然人并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盛的“新人”。
卢梭猛烈地抨击封建教育。
他指出,封建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发展、抹杀儿童天性与成人的区别,以至不根据儿童特点施教,硬将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因此,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1)婴孩期(出生—2岁)。
这一时期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
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2)儿童期(2岁—12岁)。
这一时期是“理性的睡眠时期”,以感觉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
另外,仍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
他认为,“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
”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等。
反对这一时期让孩子读书。
在他看来,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
他假想的受教育对象—爱弥尔长到12岁还不知道什么叫书。
(3)少年期(12—15岁)。
这一时期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时期。
卢梭主张,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青年期应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青春期应以社会科学为主。
他比较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在他看来,问题不在于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即反对古典主义,主张学以致用;反对教条主义,主张行以求知。
卢梭非常注重劳动,认为劳动不仅可以学到技术,而且可以锻炼身体。
通过智育和劳动教育,爱弥尔将会成为一个手脑并用的人,将来既是一个工人,又是一个哲学家。
(4)青年期(15—20岁)。
这一时期以道德教育为主,其中有宗教信仰的养成。
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善良的感情、良好的意志和判断能力。
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他反对惩罚,主张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经受由于过失招致的后果,而自知纠正错误行为。
如“他打坏他所有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
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寒……决不要埋怨他给你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你要让他头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
”在宗教教育方面,主张“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
反对宗教迷信,主张对上帝的深刻信仰必须凭借理性和良心。
反对给儿童灌输各种关于上帝的荒诞的观念,反对强迫儿童记诵宗教教条和宗教礼拜仪式等。
3、公民教育理论在《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1773)一文中,卢梭提出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公民的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要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一个人诞生的时候开始。
主张从儿童能阅读时就看关于本国知识的书籍,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理解国家的物产、省区及城市,学习本国的历史以及一切法规,20岁时就是一个良好的公民。
另外,主张由国家掌管学校教育,要求儿童受同样的教育。
“即使不可能建立一种完全免费的公家教育,不管是哪一处,所收的费应该是放低到使最贫苦的也能付与。
”卢梭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地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的观念,提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等。
这种观点在教育上所起的革命作用,犹如哥白尼在天文学上所起的作用。
因此,有人将卢梭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
当然,卢梭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如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兴趣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价值;强调家庭教育,忽视学校教育;要求离群索居,脱离社会的影响培养“自然人”,反映了其思想偏激的一面,或者说是反社会的一面。
卢梭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
如德国教育家巴西多以及裴斯泰洛奇、杜威等深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
其教育代表作有:《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1、教育实践活动1767—1773年,裴斯泰洛齐投身于农村的经济与教育改革。
他创办了一个名为新庄的模范农场,在这里进行社会实验工作。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农场教给当地农民生产的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但是,实验没有成功。
1774年—1780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办了一个“孤儿院”,收容了50多名流浪儿。
但很快孤儿院被迫停办。
从1781年以后的18年间,他在从事教育实践的同时,还进行了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
期间他的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出版。
1798年,裴斯泰洛齐在斯坦兹兴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容了80多名流浪儿。
但很快孤儿院又被迫停办。
1799年,裴斯泰洛齐来到布格多夫城,先后在两所学校里任教,并成功地进行了低年级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1805年,裴斯泰洛齐将学校迁到伊佛东,建立了伊佛东学校,设小学、中学和师范部。
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他继续系统地开展教育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
由于办学成绩斐然,成批的学习参观者蜂拥而至,其学校一时成了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
1825年,伊佛东学校由于经济困难和教师内部的不和而停办。
由此可见,裴斯泰洛齐的一生,是努力通过教育为贫苦农民子女寻求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生,是为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奋斗的一生。
2、论教育的目的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应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
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
3、论教育心理学化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在1800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他首次明确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
”所谓“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心理学化等。
4、论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
其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在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些要素是作为儿童天赋能力表现形式存在于儿童身上的,它们是进行各种教育的依据。
要素教育论体现在其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等。
(1)体育。
体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
裴斯泰洛齐把体育中最简单的要素成为各关节的运动。
关节活动的最基本动作是打击和搬运、拖拉和旋转等。
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就可以逐渐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巧。
(2)智育。
数目、形状和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智育就是借助于这三个要素而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计算来掌握数目,通过测量来认识形状,通过言语(语言)来掌握语言。
因此,教学的要素可归结为教学中的计算、测量和语言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儿童所要接受的智育有三个部分:计算教学、测量教学和言语教学。
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理论出发,大大改变了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
教学科目中包括了阅读、书写、算数、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体操以及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样,初等学校教学计划被大大扩充了。
5、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1)关于语言教学。
裴斯泰洛齐把语言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即语言教学要从发音教学开始,然后进行单词教学,最后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教学。
还设计了语言教学的各种练习形式,如先列出某种事物的名称,然后描述它的显著特征等。
(2)关于算术教学。
裴斯泰洛齐认为数字“1”是数目的最简单要素,而计算是算术能力的要素。
算术教学应首先通过具体实物或直观教具使儿童产生“1”这个数字的概念,并从“1”开始,用个位数进行运算。
然后了解和运算十位数、百位数……在形成整数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整数四则运算,其教学程序是先加法、乘法、除法,然后减法。
(3)关于测量教学。
也称形状教学,其目的是发展儿童对事物形状的认识能力。
裴斯泰洛齐认为,直线是构成各种形状的最简单的要素,因此,测量教学应从认识直线开始,之后学习由直线组成的四边形、三角形及各种多边形。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曲线、圆形和椭圆形等。
他还将测量教学和图画教学、写字教学联系起来,认为直线、曲线等形状要素也是绘画、写字教学的简单要素。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裴斯泰洛齐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具有重大意义,他虽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不过受时代的限制,他并未真正理解和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也不明白正在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还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1)新庄“贫儿之家”时期的初步实验。
裴斯泰洛齐当时的设想是,既要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实现生活自给,并学到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同时又能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他认为这也许是帮助未能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农村贫民子弟提高劳动能力、学会谋生本领、改善生活状况的最好途径。
当然,这样的教育与产生劳动相结合,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无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