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化和多层互连
多晶硅及金属硅化物
多晶硅可作为互连引线; 电阻率:多晶硅>难熔金属硅化物>难熔金 属>Al>Cu 当电路的特征尺寸小于2mm时,掺杂多晶 硅就不适用作互连材料。必须采用比多晶 硅低得多的电阻率,而同时又能保持多晶 硅原有的工艺兼容性的材料。
多晶硅及金属硅化物
金属硅化物 金属硅化物的电阻率比多晶硅低得多(约十分之 一) 高温稳定性好 抗电迁移能力强 可在多晶硅上直接沉积难熔金属制备,与现有硅 栅工艺兼容 TiSi2, WSi2, MoSi2和 CoSi2等适合作栅和互连材 料;PtSi和PdSi2则主要用于作欧姆接触材料。
其中涉及到大量相关工艺和技术的应用,应变 硅,绝缘硅,仅有5个原子层厚、1.2nm氧化物 栅极,“睡眠晶体管”技术等等。
铜及低K介质
大马士革(镶嵌式)工艺: 不同与Al互连,Cu互连工艺中缺乏合适的Cu刻蚀工艺, 因此采用大马士革(镶嵌式)方法。 工艺步骤: (1)沉积刻蚀阻挡层 (2)沉积介质层 (3)光刻制备引线沟槽 (4)光刻制备接触孔 (5)溅射势垒层和籽晶层 (6)沉积Cu金属层 (7)CMP金属层
n+
n-
SiO2
nn+
nn+
S iO 2
nn+ n+
n-
S iO 2
n-
n+
Ti沉积
退火产生金属硅化物
湿法腐蚀Ti薄膜
自对准栅技术加离子注入可以大幅减小掺杂横向 效应引起的覆盖电容,提高工作频率。 多晶硅栅取代Al栅,由于栅与衬底Si的功函数差 减少,可以使PMOS的开启电压VT绝对值下降1.21.4V左右。 开启电压VTX降低后,器件充放电幅度降低,时间 缩短,从而也可提高工作频率。 开启电压VTX降低,整个电源电压和时钟脉冲电压 都可以降低,因而降低了IC功耗,提高集成度。
多晶硅/硅化物复合栅结构
TiSi
2
TiSi 多晶硅栅极
2
n n
+
-
n
-
S iO 2
(1)电迁移 平均失效时间MTF:50%互连线失效的时间
A MTF exp 2 CJ KT
式中 A 金属条横截面积 (cm2) J 电流密度 (A/cm2) 金属离子激活能 (ev) k 玻尔兹曼常数 T 绝对温度 C 与金属条形状、结构有关的常数
电迁移改善方法: (1)竹状结构:晶粒边界垂直于电流方向。 (2)Al-Cu, Al-Si-Cu合金: 少量Cu的加入可以显著改善抗电迁移 性能 (3) 三明治结构:两层铝膜之间夹一层过度 金属层,400度退火1小时,在铝膜之间形成 金属化合物。
Ti/TiN M1 Cu
SiN FSG FSG Cu
CoSi2
Ta 或 TaN Cu
W
W
PSG STI n+
+ + n+ p p USG P型井區 N型井區 P型磊晶層 P型晶圓
铜及低K介质
低K介质材料要求: 介电常数K小于3.5(SiO2为3.9) 好的材料特性、热性能、介电性能和力学 性能 与其他互连材料,如Cu及势垒材料兼容 与IC工艺兼容 工艺成本低 能在特定条件下工作,稳定可靠
(2) Al的“尖锲”现象
硅不均匀 溶解到Al中, 并向Al中扩 散,形成腐 蚀坑 ,Al相 应进入Si中, 形成“尖 锲”。
实际上,硅在接触孔内并不是均匀消耗的,往往 只是通过几个点消耗Si,因此这些地方的深度很 大,Al在这里象尖钉一样锲入Si中,使pn结实效, 实际深度往往可以超过1um。
Ti/TiN M1 Cu
SiN FSG FSG Cu
CoSi2
Ta 或 TaN Cu
W
W
PSG STI n+
+ + n+ p p USG P型井區 N型井區 P型磊晶層 P型晶圓
铜及低K介质
势垒层材料要求: 介质势垒层:要求介电常数低,SiN (7.8), SiC(4-6)。 金属势垒层: (1)好的台阶覆盖 (2)好的势垒特性 (3)低的通孔电阻 (4)与Cu有好的黏附性 (5)与Cu的CMP工艺兼容
铜及低K介质
金属化及多层布线的发展: 电路特征尺寸不断缩小 芯片引线数急剧增加 芯片内部连线长度迅速上升 金属布线层数不断增加
互连引线的延迟时间增加
Intel 奔腾 III Merced (1999) 6层金属互连,0.18µm工艺,集成晶体管数 2500万个,连线总长度达5km
铜及低K介质
势垒层材料: 包括介质势垒层和导电势垒层 介质势垒层材料:SiN、SiC等新材料 主要功能:和介质层形成多层结构,防止介质 在工艺过程或环境中吸潮而影响性能。 导电势垒层:WN、TiN、Ta、TaN等 主要功能:防止Cu扩散、改善Cu的附着性、 作为CMP和刻蚀停止层、作为保护层。
Al-Si系统一般合金温度为450-500 oC
Al/Si接触的改善
Al-阻挡层结构:在Al与Si之间沉积一层薄 阻挡层,限制Al“尖锲”现象。 希望阻挡层与Si有好的黏附性和低的欧 姆接触电阻,可以采用硅化物,如PtSi、 Pd2Si或CoSi2,也可采用Ti、TiN、TaN和 WN等。
铜及低K介质
Al在IC中的应用
最常用的连线金属 第四佳的导电金属
• • • • Ag Cu Au Al 1.6 m.65 mWcm
Al与SiO2反应: 4Al+3SiO22Al2O3+3Si 反应可以改善 Al/Si欧姆接触电阻;增强Al 引 线与SiO2的黏附性。
Ti/TiN
TiN, ARC 金屬1, Al•Cu
TiSi2
W STI
n+ n+ P型井區
BPSG USG
p+ p+ N型井區
P型磊晶層 P型晶圓
金属化对材料的要求
(1)好的界面特性(粘附性、界面态等) •High speed (2)热、化学稳定性 (3)电导率高 •High reliability (4) 抗电迁移性强 •High density (5)接触电阻小 (6) 易加工(沉积、刻蚀、键合) (7) 多层间绝缘性好(扩散阻挡层)
形成欧姆接触的方式
低势垒欧姆接触:一般金属和P型半导体 的接触势垒较低 高复合欧姆接触 高掺杂欧姆接触
金属化材料
Al Cu 高熔点金属(W、Mo、Ta、Ti等) 多晶硅 金属硅化物(WSi2、 MoSi2、TiSi2等) 此外,还要考虑介质材料,阻挡层,垫层等。
Al在IC中的应用
当金属与半导体之间的载流子输运以隧道 穿透为主时,Rc与半导体的掺杂浓度N及 金-半接触的势垒高度qVb 有下面的关系
qVb Rc exp N
qVb在数值上等于金属费米能级上的电子 进入半导体所需的能量。 结论:要获得低接触电阻的金-半接触, 必须减小金-半接触的势垒高度及提高半 导体的掺杂浓度
Al金属化存在的问题: (1)大电流密度下,有显著的电迁移现象 (2)高温下,Al和Si、SiO2会发生反应, 产生“尖锲”现象。
(1)电迁移 Al为多晶材料,包含很多单晶态晶粒。 大电流密度下,Al原子沿电流方向的定向 迁移,多沿晶粒边界。 电迁移造成短路或断路,造成器件失效, 影响IC可信度。
铜及低K介质
低K介质材料分类:
K=2.8-3.5 掺F的氧化物、低K的SOG旋涂玻璃 K=2.5-2.8 PAE、含F的聚酰亚胺、BCB、有机硅氧烷聚合物 等有机材料 K<2.0 多孔型材料,可达到极低K值(1.1),需要能经受C MP、刻蚀、热处理等工艺。
Ti/TiN M1 Cu
SiN FSG FSG Cu
鋁
p+ N型矽
SiO2
鋁
p+
鋁
Al/Si接触的改善
合 金 化 : 采 用 含 少 量 Si 的 Al-Si 合 金 ( 一 般 为 1% ) , 由于合金中已存在足量的 Si ,可以抑制底 层Si的扩散,防止“尖锲”现象。 在 300oC 以上,硅就以一定比例熔于铝中, 在此温度,恒温足够时间,就可在Al-Si界面形成 一层很薄的 Al-Si 合金。 Al 通过 Al-Si 合金和接触 孔下的重掺杂半导体接触,形成欧姆接触
Cu互连工艺中的关键技术: Cu的沉积技术 低K介质材料的选择和沉积 势垒层材料的选择和沉积技术 Cu的CMP平整化技术 大马士革(镶嵌式)结构的互连工艺 可靠性问题
深亚微米技术的发展: 90nm、45nm线宽 300mm(12寸)晶圆
铜及低K介质 系统集成(SOC)
估计0.07 µm工艺,一个微处理器需10层金 属互连,连线总长度达10km
铜及低K介质
RC常数: 互连引线的延迟时间以RC常数来表征。
l wl l2 RC R C ( ) ( ) wtm tox tmtox
其中,l为引线长度,w为引线宽度,tm为引 线厚度,tox为介质层厚度。 从中可以看出,采用低电阻率的互连材料和 低介电常数的介质材料可以有效降低互连系统的 延迟时间。
制备方法:共蒸发、共溅射、合金靶溅射,CVD等。 TiSi2 和 CoSi2的自对准工艺:
• • • • 溅射剥离从衬底表面去除原生氧化层 Ti 或 Co 沉积 退火形成金属硅化物 Ti 或 Co 不与SiO2反应,金属硅化物在硅和Ti 或Co接 触处形成 • 去除Ti 或 Co • 选择性再次退火以增强电导率
多晶硅及金属硅化物
多晶硅及金属硅化物
多晶硅: 栅极与局部互连材料 1970年代中期取代Al而成为栅极材料 具高温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