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防跌倒安全防范措施

老年人防跌倒安全防范措施


7 服药后半小时 老人在服用某些药物后,血压、意识 、视觉、平衡力等会受到影响,增加跌倒风险。 例如,服用美托洛尔、特拉唑嗪、氨氯地平等降血压药 物后,会出现眩晕、晕厥和短暂意识丧失等中枢神经系 统症状;服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降糖药物 ,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意识、精神、视觉、平衡等;服阿 片类止疼药物,可降低警觉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服用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利尿药物后,容易因嗜睡、乏 力、头昏、站立行走不稳而跌倒。 一般来说,服药后30分钟至1小时是跌倒的高风险期, 老人动作宜缓慢,尽量不要外出。
对,是这 样的啦!
六、跌倒的高危人群
年龄超过65岁
肢体功能 障碍
意识障碍 睡眠障碍
贫血 体位性低 血压
步态不稳
逞强或不 服用药物 愿麻烦他 人 缺少照顾 的病人
一年内有跌 倒病史
病人性格
七、跌倒的高危时间和对策
15:00-21:00 机会多 00:00-07:00 好发心律失常 各种治疗工作结束,离床锻炼
19
五、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疾病因素 生理年龄因素
环境因素
药物因素
基础设施因素
动作与体位因素
(一)疾病因素和对策
♪ 神经系统疾病:卒中、帕金森病、脊椎病、小脑疾病、前 庭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病变 ♪ 心脑血管疾病:体位性低血压、脑梗死、小血管缺血性病 变等 ♪ 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白内障、偏盲、青光眼、黄斑变性 等 ♪ 心理及认知因素:痴呆、抑郁症 ♪ 其他: 眩晕、惊厥、偏瘫、足部疾病及畸形等 呼吸道疾病、血氧不足、贫血、脱水 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因伴随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 而匆忙去洗手间、排尿性晕厥等
6 冬季外出时 冬季天冷路滑,穿得多活动不便,戴着围巾、帽子视 野受限,不能及时观察路况,这些都会增加老人冬季 外出摔倒风险。 建议老人走路速度不要太快,最好穿防滑鞋或运动鞋 ,切勿穿硬塑料底的鞋; 在雪地上行走时,切忌提重物,双手不要揣在兜里, 可拄根拐杖来保持平衡; 骨质疏松者应尽量减少在雨雪天外出,80岁以上高龄 老人应尽量避免远行,一定要远行的,要有家人陪护 。
老年人防跌倒安全 4000万65岁以上的老 人跌倒,每万人中有8位老人因跌倒死亡,跌倒是 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是65岁以上老人伤 害死亡的“头号杀手”。
1着急接电话时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曾对1300名60岁以 上老人进行家访,发现在卧室摔倒的老人,八成 以上是因为着急去接电话。 建议老人不要把座机放得太高,最好放在客 厅等经常活动的地方,并在卧室安一部分机,开 通来电显示,以防错过重要电话。 听到电话响时,老人不要着急接听,要慢起 、慢站、慢走。
护理人力减少、清晨血压升高、
对策:
1、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 2、培养护士的预见性 3、满足护理人力需求
八、跌倒的主要场所和对策
1、病床旁 37.2% 2、厕所 44.1% 原因分析: 床旁、厕所是改变体位最多的地方 无行走能力的人下床最易在床旁跌倒 床位未固定 厕所地面潮湿、拥挤
4 等车时 等公交车往往需要长时间站立、排队,老人由 于体力不支,关节不灵活,加上公交车进站时突然 快速移动,人群拥挤,极易摔倒。因此,老人外出 最好随身拿一根带板凳的折叠拐杖;等候时不要一 直坐着或站着,可在原地多活动活动关节; 公交车进站后,不要急于上车,避免和他人拥挤。
5 乘扶梯时 老年人肢体不够协调,乘扶梯时掌握不好节奏, 很容易摔倒。 建议老年人乘扶梯要抓紧扶手,双脚左右分开站 立,身体重心稳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摔倒; 去超市购物时,尽量不要使用购物车,免去推车 乘扶梯带来的风险; 乘扶梯时切勿争抢,如腿脚不便,可乘无障碍升 降电梯,或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
♪ 骨骼肌肉系统:老年人骨骼、关节、韧带及肌肉的结构、功能损害和退 化是引发跌倒的常见原因,老年人股四头肌力量的减弱与跌倒之间的关 联具有显著性
(三)生理年龄因素和对策
对策:加强安全宣教 放慢起身、下床速度,避免睡前饮水过多以致 夜间多次起床 晚上床旁尽量放置小便器
避免在无人陪伴的时候独自离床活动或上厕所
有无头晕、贫血、体位性低血压情况
使用镇静安眠药、利尿剂、降糖药等药物

(二) 评估的时机
1. 新入院或转入时 2.病人年龄≥65岁 3.病情变化时应重新评估
4.住院期间有跌倒未遂史
5.应用易引起跌倒的药物时
(三)跌倒的预防措施
预防
常规预防 1 保持病房地面清洁干燥 2 提供足够的灯光 3 病房床旁走道障碍清除 4 将常用物品放置在便于病人 取放处 5 指导呼叫器的使用
1、脚刹(床铺、轮椅、平车)未刹 2、摇把 3、床栏 4、呼叫铃放置过远 5、扶手缺失(卫生间、走廊)
对策:
1、定期检查基础设施的完好情况 2、指导正确使用床栏 3、呼叫铃放在易取的地方,教会使用
(六)环境因素和对策
1、照明过暗 2、地面(不平、潮湿、易 滑) 3、杂物堆积 4、裤子过长 对策: 1、确保安全的住院环境 2、穿防滑鞋、系好鞋带, 长短适宜的裤子 3、避免使用插线板
2 起夜时 据临床统计,老年骨折患者超半数是起夜摔伤造成的, 究其原因,一是光线昏暗及错误的家具摆放,二是起夜 时身体机能处于半睡眠状态,反应迟缓。独居老人起夜 跌倒后不能被及时发现,受伤甚至死亡的风险更大。 建议老人装一个小夜灯,将堆积在过道的报纸、电线等 杂物清除,卫生间放个防滑垫和扶手; 腿脚不好的老人千万别怕麻烦,起夜时尽量叫醒家人 . 睁眼后先在床上躺1分钟,然后慢慢坐起,等1分钟后, 再将两脚放在地上,这样可防止脑缺血引起的摔倒。
心绞痛 首先应询问老人胸前是否有压迫感、绞痛感,如 果有,就不应立刻扶起,因为如果此时强行移动 病人,会使病人心肌的耗氧量增加,进一步加大 心脏负担。 正确做法:协助病人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空气 流通。然后帮助他服用随身携带的应急药物,如 硝酸甘油片,嚼碎后含于舌下,通常两分钟左右 疼痛即可缓解。 如果效果不佳,10分钟后可再含服1片,但不要连 续服用3片。如果之后心绞痛持续,则需马上拨打 120。
副作用
抗精神病、抗抑郁药
锥体外系症状、体位性低血压
(三)生理年龄因素和对策
♪ 步态和平衡功能:步态的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引发老年人跌倒 的主要原因 ♪ 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及本体感觉,通过影响传入中 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影响机体的平衡功能
♪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退变影响智力、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应能力 、反应时间、平衡能力、步态及协同运动能力,使跌倒的危险性增加
1、老人跌倒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2、跌倒事件导致的结果会影响病患、病患的家庭及
社会的负担
3、跌倒导致伤害时易引起医疗纠纷,延长住院天数
及增加医疗费用
4、根据研究调查,65岁以上的老人,有75%曾有跌
倒的记录
三、跌倒的危害
1 . 一般损伤,如软组织损伤
2 .严重损伤
骨折、脑出血甚至死亡
3 .延长住院日期,增加住院费用
一、跌倒的定义
跌倒是一种突发的,不自主的体位改变,导致身 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触及地面”, 但不包括由于瘫痪、癫痫发作或外界暴力作用引 起的摔倒。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跌倒的分类,分为 以下两类: 从一个平面至另一个平面的跌落 同一平面的跌倒
16
二、认识跌倒
3 洗澡时 老年人身体弱、平衡力差,多数还患有心脏病、 高血压等,如果浴室狭小、地面湿滑、温度过高 ,很容易摔倒。 老人洗澡不宜超过15分钟,浴室门不要反锁,避 免发生意外时耽误抢救; 老人洗澡时可以带个防滑小板凳,坐着洗既省体 力,又不用担心摔倒;浴 室地面应采用防滑瓷砖,并铺放防滑垫,尽量安 装扶手或固定物,便于老年人保持平衡。
去除麻烦他人或逞强的思想
(三)生理年龄因素和对策
对策: 选择适当的辅助工具,使用合适长度、顶部面积 较大的拐杖。将拐杖、助行器及经常使用的物件 等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
(四)动作与体位因素和对策
1、突然体位改变
2、颈部变动
3、站立排尿
对策:
避免过急过快的体位改变,起床三部曲。
(五)基础设施因素和对策
八、跌倒的主要场所和对策
对策:
无自主行走能力的人应有人陪伴 保持厕所地面干燥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高危人群上厕所应有人陪同
九、预防跌倒三步骤
评估-确是否有跌倒高危因素
评定-辨识导致跌倒的风险因子
介入措施-制定适合个人的跌倒的防范措施
35
(一)跌倒的评估
危险因素评估: 年龄是否大于65岁或低于9岁 过去一年内有无跌倒史 有无肢体偏瘫或活动时需辅助工具 自理能力,尤其是如厕是否需要协助
昏迷 如碰到老人跌倒后昏迷、意识丧失,这时一定不 要随意扶起,以免因舌后坠、呕吐等原因导致窒 息。 正确做法:让老人稳定侧卧,发现口腔内有呕吐 物或分泌物,应及时清理干净,确保气道通畅, 并在第一时间拨打120
在房间跌 在厕所跌
跌倒的发生无所不在 我们还能做什么?
上楼梯时跌
起床走路跌
(一)疾病因素和对策
对策:
1、做好评估,筛出高危人群
2、治疗原发疾病
3、观察病情,寻找规律,制定适合个体的安全计划
(二)药物因素和对策
服用任何产生下列副作用的药物,都会增 加跌倒的机率。
药物种类
安眠药 止痛药 镇静药 降压药 降糖药 抗感冒药 利尿剂 缓泻剂 头晕 意识不清 头晕、视力模糊 疲倦、低血压(药物过量) 低血糖(药物过量、剂量改变时) 嗜睡 水电解质紊乱的各种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
如果老人不慎跌倒,应尽量以肩膀着地,保护头 、颈等脆弱部位,或者紧抓固定物体,如门框、 床架等。如果向后仰倒,要迅速内收下巴,以免 头部受到重伤。 跌倒后,老人要保持镇定,感到疼痛或受伤时不 要随意移动,可大声呼救或者猛拍地面、墙壁, 以引人注意,寻求帮助。 家属或陪护者发现老人跌倒,不要盲目将老人扶 起,应根据情况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