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句子根据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
描写句,一般指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指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判断句,一般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判断句,古今有明显的变化。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如: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古代汉语常见的判断格式有:1. ……者,……也语气词“者”表停顿,语气词“也”加强肯定。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 ……者,……语气词“者”表停顿,谓语后不加“也”。
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二》)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第31章)3. ……,……也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战国策·齐策一》)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4. ……,……今秦,万乘之国。
(《战国策·赵策》)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汉纪》)注意:语义上不表示判断,即不能说明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二、判断句中帮助判断的词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可以在谓语前加上副词“乃、即、则”和语气词“惟、维”等。
(一)乃、即、则1. 是乃.狼也。
(《左传·襄公八年》)2.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3. 此则寡人之罪也。
(《国语·越语上》)“乃、即、则”是“就”的意思,翻译为现代汉语的“就是”。
它们都是副词,用来加强语气,而不是判断系词。
这些词被有些语法书当作判断词。
实际上这是误解。
南北朝时期,这些副词甚至可以加在判断系词“是”前,更可以看出它们只是副词,如:1.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雅量》)(一打听,就是王逸少)2. 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
(范缜《神灭论》)(枯体就是荣体)(二)维、惟1. 我马维.骐。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我的马是青黑色的花马)2. 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你们是旧人)“维(惟)”位于主语和谓语的中间,似乎是判断词,但是它实际上是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因为它们不仅用在判断句中,还可以用在描写句和叙述句中。
1.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周朝虽然是有很久历史的国度,它的天命是新的)2. 蚩尤惟.始作乱。
(《尚书·吕刑》)(蚩尤开始作乱)三、判断句的否定形式在谓语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
1. 今京不度,非制也。
(《左传·隐公元年》)2.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3.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注意:“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本身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四、判断句的省略形式有时判断句的主语承接上文或在对话中省略。
1.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微子》)2. 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史记·鸿门宴》)五、判断句的“是”在先秦典籍中,有一些“是”字看起来,象是判断词。
1. 是.吾宝也。
(《左传·僖公二年》)2. 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3.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4.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
(《墨子·非攻上》)5.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这些句子里,“是”都是指示代词,用来复指前文。
判断词“是”就是从这种指代前文的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
最初用指示代词“是”指代前文,当“是”字指代的意味逐渐减弱,而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增加,于是就由指示代词转化为判断词。
先秦古籍中真正用作判断词的“是”只有极少几个,如:1. 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三》)(韩国是魏国的一个县)2.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种,类的意思。
何种就是何物。
这是什么东西?)这两个例子的“是”确实是判断词,但可能是传写的错误。
到了汉代,《史记》中用“是”作判断词就多了,共有六次。
1.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这一定是豫让)2. 此是.家人言耳。
(《史记·儒林列传》)(这是家中下人的言论罢了)3.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史记·封禅书》)(天子认出帛书的笔迹,审问那人,果然是伪造的帛书)汉代以后,“是”字用作判断词就多了起来,汉乐府和东汉王充《论衡》中都有判断词“是”的用例,六朝的作品中用作判断词的“是”更频繁得多。
1. 余是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篇》)2.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六、判断句的“为”“为”本是一个动词,是“做”、“成为”、“作为”等意思。
1.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荀子·劝学》)3.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夸父逐日》)另外,“为”还常作介词:《左传·襄公十年》:“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淮南子·泛论》:“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为”字,有时它的词义比较抽象,比较容易被人们看成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1.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张》)先秦文献中也有极少数的句子,其中的“为”字是判断词:1.余为伯儵(yōu),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2.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论语·微子》)汉魏时期,“为”字才成熟为判断词:1.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
(《史记·李将军列传》)2. 此为茶?为茗?(《世说新语·纰(pī)漏》)但是“是”字判断句强劲的发展势头,阻碍了“为”字判断句的进一步发展。
“为”字判断句始终没有摆脱配角的地位,它受到“是”字越来越多的影响和制约,最终萎缩、推出历史舞台。
七、“也”字(自学)从“也”字的位置看,有两种“也”字:煞句的“也”字和句中的“也”字。
(一)“也”字用于句末来煞句1.用于陈述句句末。
(1)加强判断。
表示肯定主语和谓语间的同一关系。
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如:《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
”《公羊传·哀公十四传》:“麟者,仁兽也。
”《商君书·修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2)加强陈述语气,强调所陈述的内容或确认某种事情或状态的真实性。
即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
如:《左传·隐公元年》:“蔓,难图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墨子·公输》:“虽杀臣,不能絶也。
”《战国策·齐策》:“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在因果句的句尾,加强原因、结果、动机、目的和情况的解释说明。
如:《商君书·壹言》:“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
”《谷梁传·文公十五年》:“大夫执则致,致则名。
此其不名,何也?天子之命大夫也。
”《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赵策》:“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具体格式上主要包括两种:由果溯因,说明真相,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又,由因及果,进行推理。
如《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2.用于祈使句句末。
加强请求、商量、劝阻、命令或禁止等语气。
在这些句子中,命令或请求的意思是由禁止性否定副词“无”“毋”来表示的,加上“也”字则不再是单纯的表示祈使,而且还带上了肯定的语气。
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僖公三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
’”《左传·哀公六年》:“从君之命,顺也,立君之子亦顺也,二顺不可失也。
”《商君书·更法》:“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史记·项羽本纪》:“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3.用于感叹句句末。
加强赞颂、悲痛、惊讶、慨叹等语气。
如:《诗·墉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公羊传·宣公六年》:“嘻!子诚仁人也!”《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孟子·公孙丑下》:“恶!是何言也!”4.用于疑问句句末。
(1)特指疑问句。
A.询问原因。
句中常有疑问代词“何”、“奚”、“何以”、“如之何”、“若之何”等与之相配合。
如:《孟子·梁惠王下》:“君奚为不见孟轲也?”《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庄子·寓言》:“莫之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B.询问人。
句中常有疑问代词“谁”、“何”等与之相配合。
如:《周易·同人》:“出门同人,又谁咎也?”《国语·晋语下》:“臣杀其君,谁之过也?”《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C.询问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