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众多的将相之才和文化先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谋圣鬼谷子鬼谷子生于公元前400年,卒于公元前320年,王姓,名诩,号玄微子,战国时期魏国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人。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有“谋圣”之称。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鬼谷”之名由其隐居地(今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鬼”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习称为“鬼谷”。
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鬼谷子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据说鬼谷子招收徒弟从不挑剔,他的学问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但只要学会一门便可纵横天下。
两大政治家、外交家苏秦、张仪,两大军事家孙膑与庞涓均出自鬼谷子门下,这些人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鬼谷子故里位于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谷子村和盐食村附近。
现如今,谷子村和盐食村一带依然广泛流传着鬼谷子的传说,最著名的就是《鬼谷子出生南庵子》和《老虎护母婴》。
谷子村还保存着清代的鬼谷子祠堂,祠堂内竖有一通完整的光绪九年的碑刻,碑文叙说了鬼谷子生平及其光辉业绩。
鬼谷子诞生地纪念馆占地一百多亩,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已建好的六座大殿鳞次栉比,栋宇辉煌,宛若皇帝的行宫镶嵌在蓝天碧野之中。
改革先驱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生于约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生于赵国首都邯郸。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颁布命令,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
赵武灵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之一,后世评价也相当高。
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并于1903年梁启超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一诗中写道:“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赵武灵王一生最伟大的壮举便是“胡服骑射”改革。
所谓“胡服”就是令全国民众脱掉自己原来长大笨重的衣服,仿效匈奴军队的装备,换上短衣、长裤服式;而“骑射”则是改变原来步兵的作战方式,学习胡人纵马驰骋、挽弓射箭的作战方式。
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改革很快使赵国富强起来,赵国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自己的中山国,而且夺取了林胡、楼烦等地,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一举成为那个时期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胡服骑射”作为一次成功的改革开放,被历代史家传为佳话,而赵武灵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直受到后人称道。
现如今,邯郸市依然保存着众多与赵武灵王有关的古遗迹。
邯郸城区的丛台相传曾是赵武灵王点将之地,这里还是他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的场所;在距离丛台不远的赵苑内,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时,曾在这里带领将士苦练骑马射箭,使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成就了七雄争霸的传奇。
学术大家荀子荀子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邯郸一带)人。
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荀子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游历于齐国,富于学术成就,曾经三次被拜为祭酒。
后经人引荐见于齐王,因他的政治见解得不到采纳,只好离齐去楚。
公元前255年,荀子被春申君拜为兰陵令,不久因遭受谗言,不甘忍辱的荀子只好来到赵国。
荀子到赵国后,立即被赵王拜为上卿。
后来,求贤若渴的春申君弄明真相,只好再度请他入楚,复任兰陵令。
荀子前后在兰陵令的位置上干了十八年,他在春申君被害后辞官,专事著书讲学,到老再未离开兰陵。
荀子的著作经刘向整理编定为《荀子》一书,共收集32篇。
荀子是孔孟之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大师,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
在政治上,他提出“法后王”的政治口号,其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庄对后世影响最深。
在人性上,荀子提出独到的“人之初,性本恶”观点,他主张隆法尊贤,对社会实行法治,秦国权高位重的法家人物李斯、韩非皆是他的学生。
出生于邯郸的荀子虽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效力于楚国,但邯郸作为荀子的故乡,是荀子文化的发源地。
在邯郸,处处都能看到荀子的影子,2000年,花岗岩荀子立像在邯郸市人民路矗立起来;2006年,邯郸县二中改称邯郸市荀子中学,荀子立式铜像落成,图书《荀子堂》出版;2011年,邯郸市荀子研究会成立……荀子文化在邯郸已经重获生机,荀子也已经成为邯郸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他首次统一华夏,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13岁时(公元前246年),其父庄襄王去世,随之即位为秦王。
22岁亲政后,秦始皇逐步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凭借秦国强大的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经过十余年的兼并战争,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诸侯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他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各方水系。
秦始皇还下令简化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作为秦始皇的出生地,历史把秦始皇与邯郸紧紧地捆在了一起,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活剧。
历史不仅记住了秦始皇出生于邯郸,而且也记住了他死于赵地;不仅记住了他出生时爆发于秦赵两国之间的惨烈大战,而且也记住了他最早的姓名赵政。
生于斯,死于斯,秦始皇的生命和政治的车驾是从邯郸开始启程的,以后又在赵地终结,历史仿佛在大地上画了一个平面的圆,冥冥之中,似乎在昭示着一种历史的回归,给后人留下了长长的思索。
秦家有女名罗敷罗敷为东汉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邯郸市三陵乡姜窑村,以采桑为生,她忠于爱情,热爱生活,是古邯郸美女的代表。
罗敷为乐府《陌上桑》的主人公,在《孔雀东南飞》中代指美女。
罗敷的美丽姿容可以说家喻户晓,可她的身世却鲜为人知。
在邯郸县三陵乡一带,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罗敷的故事。
据村民们介绍,罗敷出生于三陵乡姜窑村,父亲秦敏能歌善舞、颇有文才,后参军殉国。
母亲是附近黄窑村张门之女。
罗敷小名小英。
小英十岁时,家乡因遭受洪灾,全家搬至村西卧龙岗上,山中一尼姑见她聪明伶俐,便收其为徒,起名为“罗敷”。
罗敷长大成人与乡邻王仁相爱,但她在田间采桑时却被赵王看中抢入宫中,想夺为己有,罗敷不从,弹筝作《陌上桑》,表明自己是王仁之妻,是有夫之妇。
但赵王不听强逼成亲,王仁得知后自杀殉情,罗敷也在悲痛中投身村西的黑龙潭内。
另外令人称奇的是,1990年在罗敷的家乡姜窑村西,罗敷潭南边的卧龙坡中发现了一条长300多米的巨型石龙,伏卧在高20米的黄土坡之下,面朝西南相距10千米的赵王陵方向。
这石龙是怎么形成的,众说纷纭,难以确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美女罗敷故里和古石龙的神奇,让姜窑村成为一个猎奇的好地方。
另外,村内有一眼井,姜窑出美女,据说就是吃这眼井里的水而滋养出来的。
爱美的女士们来到这里,如果想拥有罗敷一样的天生丽质,那可千万别错过这眼井。
太极宗师杨露禅杨露禅生于1799年,卒于1875年,直隶省广平府(今邯郸永年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太极拳事业深入推广,发扬光大的伟大武术家。
他以毕生精力钻研武学,醉心拳道,是典型的“武痴”。
杨露禅自幼家境贫寒,从小酷爱武术,并几次到河南温县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太极拳(又名“绵拳”)。
他在学拳期间,非常用功,并深得“绵拳”的要领,先后经历了18年之久,学到真谛。
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
回到祖籍之后,他对陈氏架式进行了多处改进,创造了一套一百单八式杨氏太极拳的拳路。
杨露禅在广府授拳后,又到北京传拳之后,数百年隐于乡野秘而不宣的太极拳开始传播到通都京畿,并进入王公贵族大门,进而逐步走向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华武林之中独树一帜,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杨露禅在京20多年教拳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提高、完善,拳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杨露禅这个名字在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中现已广为知晓,由他开创的世界太极拳运动,如今已波澜壮阔地传到了上百个国家,受益者上亿人,而其出生地——邯郸的广府古城也成为世界知名的太极拳故乡和圣地。
杨露禅故居始建于晚晴时期, 1992年,故居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复建,整个建筑比原貌规模更大、更高,另外还增设了杨式太极宗师雕像、纪念馆等,成为广府古城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也是四海太极拳爱好者寻师问祖的圣地。
心系邯郸的毛泽东毛泽东生于1893年,卒于197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新中国的缔造者,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经济水平落后,老百姓生活艰难,甚至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衣不蔽体的现象,新中国的主席毛泽东对此十分关心。
1957年金秋,专列从北京出发,一路飞驰着进入华北平原,毛泽东开始了又一轮视察工作。
他一路视察,且行且看,一直到达了邯郸。
看到当地的棉田长势喜人,他停车下田,与当地的棉农寒暄。
有趣的是,经过这一次驻足,时隔两年后列车再次经过大棉区时,毛泽东依然记得这个地方,对身边人员说:“停下车,去看看。
”毛泽东等人下车后,这里面貌已是大变,遍地棉花生长茂盛,毛泽东十分开心。
之后的短短几年中,毛泽东多次来到河北邯郸。
他对这里的关注,实在太多了。
有人甚至谣言毛泽东的祖先即在邯郸。
其实,毛泽东对邯郸的关注,对邯郸的眷顾,并不是出于什么“祖先情结”。
他对邯郸的感情,不是源自“自己的小家情结”,而是因为这里能生产棉花,棉花可以织布,织布就可以解决人们穿衣的难题。
这是他希望中国的“爹娘还会给孩子们买新鞋子”的情怀,是对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们能穿衣、不挨冻而所做的努力。
毛泽东对于邯郸的关注,不过是推动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的一个行为而已,是促进城乡发展的一个实例而已,类似的行为和事例还很多很多。
他对邯郸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殷切关怀,倾注了大量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