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看川端康成的小说,总难体会他的好。
《雪国》是写得不错的,《睡美人》可以满足猎奇心,《千只鹤》失于形式上的琐碎,《伊豆的舞女》是否太淡了?这即是当时的感受,追求强烈的对比和冲突。
四五年前再读他的小说,开始引用大量名词,将他的风格笼统归纳为美与丑的对立,物衰景败人寰的日本殇情,而日本其它作家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就连岛国不知名的作家笔下,也会生出对美,纯真极至之追求。
近日再读他的小说,发现从一开始就追求作品意义和表现手法,反而会失去他小说中联绵不绝的气韵,好比人的脉路不通畅,整个人就不精神。
川端康成的《篝火》是我最喜欢的短篇小说之一,以少年倾慕少女的视角展开一篇小说,一波三折,从对少女幻象的怅惘,实际接触后的失落到同情,最后升华到瞬间的美,似乎几句话就可以说完,也没特别的新意。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整个感官却非常立体,人物外部的描摹,内心的感受以及场景烘托,始终贯为一气,他用极其细致的线条勾勒出整个轮廓,随之润色,在尾声部分以篝火,鱼鹰的意象渲染整个色调,整个看起来,墨色相当均匀。
换句话说,我可以把他的小说当成工笔画来读,笔触正是“高古游丝描”。
近日把他的《湖》连读两遍,发现以往忽视和没注意到的地方。
当初吸引我的是,这篇小说的结构更趋西化,失业者银平和甘做老人情妇的宫子分为两条线索。
两条线时而分开,时而又产生似有似无的联系,但银平和宫子这两个人物始终没有正面交流,除了钱包事件外,他们的生活并没发生冲突。
这两条似有似无的线,正是《湖》的迷人之处。
西方现代小说隐藏的线条往往会深入到哲学的范畴,而川端康成的“藏”却是从悟走向空,从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执迷走向瞬间的幻想和感慨人生的无常。
两条线不是越刻越深,最终汇为一流,而是越来越淡,到尾声几乎看不到痕迹。
银平从追求表亲,怀念母亲走向跟踪女学生并和她偷情,是他执着美的过程;从他被学校开除,女学生冷静下来(好象换了个人),跟踪另外的少女,捕萤节到和肮脏中年女性喝酒,是他从感伤的留恋走向自我放逐的过程,既然无法捕捉和把握美,他便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引向世界的另一端。
即便文中不交代,我们也可以想象银平的结局。
写银平这个人物,川端康成用了大量意识流。
从现实到过去,从过去再到过去的过去,再反过头来,技巧可谓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然而,阅读过程中,读者是不会感到技巧卖弄的。
大量意识流的回忆实则和现在进行时暗合:银平始终都在兜圈子,失去母亲,失去表亲,失去女学生,结局不外乎如此,这构成了他自我放逐的核心动力。
而宫子这个人物,似乎比阴平“领悟”得更早,她一开始就陪老人睡觉,丢失钱包后,她既不奢望能找回来也不打算报案通缉银平,甘心面对和接纳丑的她没有抗拒的力量也不打算挣扎。
匪夷所思的人性,这样的故事如若直接通过大框架和强烈的对比来表现,恐怕失真和滑稽吧。
笔触向内出发,会看到人物丰富的层次,微妙的情节和对话中隐藏着被省略的冲突,川端康成把它们压下去了,就像国画中留白一样,大量的空白实际上述说着无限的内容,“空”并不代表完全没有,而是和现实相关照,呼应,以“有”构成整体的气韵,从地平线升起来,逐渐弥漫到空白处,很难用语言诉之清晰。
与其说说川端康成的文笔美,不如说他是通过整体的氛围来营造作家脑海中的“真实”,他不会说些处处出彩的话来影响整个布局,却用细致的笔法无时无刻捕捉美的流逝。
《湖》最精彩的部分在“捕萤节”那一段,这也是银平放弃跟踪少女(和宫子及她弟弟有联系的女学生)转折点。
在捕萤节上,买了一笼萤火虫的银平最后一次跟踪了那位能让他想到表姐,想到教授班级女学生的少女。
在那里,银平看到站在少女身边的少年已是另一个人,不过几个月时间,少女的心就变了,即便以前的恋人病症痊愈,少女对他的情感恐怕也难如初了。
银平悄悄绕到少女身旁,把一笼萤火虫偷偷挂在她的腰带上,这恐怕就是银平和少女告别的礼物,也是和过去的自我告别的见证吧。
这一节看得让人难受,人对无常的感悟并没得到解脱,而是从彷徨走向消极。
离开少女之后,银平去灰色地带找了个四十来岁,在他认为十分丑陋的女人,和她喝酒并打算带她开房却最终放弃。
最终那一刻的犹豫,意味着生活还在继续,失去对美索求的动力之后,沉沦至死也非那么简单。
关于《湖》这个题目,川端康成并没太多针对湖水的描摹。
从整篇小说上看,我们只知道银平的父亲葬身湖中,他在湖畔和表亲嬉戏。
倘若在《雪国》中我们还能看到大量关于雪国的描摹的话,《湖》中关于“湖”的能见度已经降到最低,而“湖”又无处不在,整个小说都弥漫着湖畔的水气,投一颗石子过去,几环波纹很快散开,没人知道你我曾经来过。
——————————————————————————————————————————————比尔·波特《禅的行囊》不过半天就翻完了。
个人觉得没他的《空谷幽兰》意义大,这是针对修行来谈的。
即便我一再告诫自己不要以有色眼光去看西方人谈禅,但如果真正想对禅宗有所了解,还是去看东方文献吧。
这本书的最大意义是对大陆的禅宗修行场所和在世的一些高僧大德有较为全面的整理。
书中最后几段让人感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翻译诗歌和佛的文献,除此之外,他找不到更有意义的。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值得一看,深信净土实在不易。
禅是佛心,律是佛身,教是佛语,身语心三者并无二理。
可惜很多话现代人引用得太多,实证却少,或者根本不明其意。
要谨慎诚实,有一说一。
《地藏菩萨本愿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佛说阿弥陀佛经》都只看了一遍。
看经书和其它经典作品要反复读,读得熟烂为止。
不要贪多,以前爱犯这毛病,要改。
《卢旺达饭店》拍得比想象中逊色,但也不错,不过总觉得好莱坞化了。
现在更喜欢看节奏慢的电影,导演怎样运用镜头说话,适度的停顿,深入。
当然消遣还是快节奏的好。
之前读过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千只鹤》、《波千鸟》,应该就是这四篇了吧。
笔触确实如题主所言,很细腻,纯粹。
而且不矫揉造作,和国内许多一读就掉鸡皮疙瘩的所谓的“清新”不同。
因为川端写的不是文字,而是小说,文字的表象下面还有他所要表达的深意(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我一直相信很多东西作家都是无意识里面表达出来的)。
《湖》这一篇也是如此。
当初是在初一的时候,误打误撞看了大半篇幅《雪国》掉。
那时候看的自己快睡着了,因为我当时好像以为这会是一部奇幻小说(当时脑子为何如此秀逗我也不清楚..那时候我大概还不知道川端康成是谁)。
中间有接触过村上春树的某几部,大概算是初高中学生里面的流行文学吧。
村上不错。
然后对于某些【纯洁的中学生】来说,看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就算是看过小H书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捂脸跑QAQ)。
还有同学带来过川端的《伊豆的舞女》,当时忙着初升高,而且和那个同学不熟,而且有我当初很郁闷的心理作祟…然后就错过了。
再接触川端就到了高中,借了同桌的书打发晚自习的时间。
看完《古都》之后,顿时有种川端比村上更合我意的感觉(不去比较文学造诣上谁更胜一筹)。
可能是翻译的缘故,叶渭渠先生翻的更加扎实吧。
市场上卖的川端的书,无论是从封面设计还是纸质上都是挺用心的,可以说是物有所值。
然后略略吐槽一下村上的一些书,现在大多是林少华翻译的,一些段落和字句莫名被加上了着重号,或许这个是作者或者翻译者(后者可能性更大一些)感情上、手法上、含义上或者什么其他地方有些特殊,但是一加着重号以后,人反而会失去原本可能会产生的感情上的共鸣。
村上的《海边的卡夫卡》当初就差点被我弃掉。
(这段其实是废话…………)最喜欢《古都》这一篇。
读到最后,心里莫名的一阵惆怅。
自己表达不清楚,大概就真的是“虚无”吧,川端的虚无主义,我虚无的惆怅。
千重子的形象一直模模糊糊地在心头,如果用天气来形容的话,就像是在一个昏暗的雾天里看她。
然后苗子呢,虽然篇幅少,但却觉得她的形象比千重子来得更清晰一些。
然后谈谈《雪国》。
高中再看《雪国》的时候,心情有些微妙。
看完的时候心中或许不再是如看《古都》时的惆怅,而是一种失落。
对爱情、对成人世界的疑惑和迷茫,对那时的我来说很多地方都无法理解。
我也找不到自己的情感可以很代入的点,无论是岛村还是驹子。
大概叶子的形象最明朗,代表的是美好纯洁。
在《雪国》开头。
就表达了岛村对这种美好的向往,如:一直看着那双眼睛。
中间有提到驹子的眼睛和车窗上那双眼睛重合上(我应该没记错吧…)。
驹子和叶子有相通的地方,她们都有美好纯洁的一面,叶子是少女的一种美好纯洁,驹子对于爱的向往的美好纯洁;她们也都有自己的悲剧的一面。
但就是那种无法代入感,才促使着我读完全篇吧。
我试图从里面找出自己的一丁点儿的影子来。
当初总觉得岛村会和叶子擦出火花(我掉进狗血剧里了..),但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
在看到最后驹子和岛村好像要一起消失在明朗的银河里的时候,以为他们会在一起,但他们还是不会在一起。
这一切其实都符合常理,火花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擦出的,岛村和驹子的身份以及性格都注定了他们也不会在一起的。
再说《湖》。
《湖》和《雪国》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地,莫名觉得宫子、久子身上有驹子的影子,而町枝身上有叶子、千重子的影子。
至于最后那个穿着沾着泥的长筒靴的女人,总能想到《千只鹤》《波千鸟》里的栗本近子。
银平跟踪的那些女子,大概就是在无形之中追求美好。
而他呢,他有一双丑陋的脚,他有着不怎么好的命运,他的某些言行举止也让人看起来就厌恶。
这算是一种美与丑的对立。
《湖》很巧妙的地方在于时空上的转换(我最后看的是网上的,着实有点费眼力和脑力)。
一直追溯,然后又倒回。
《雪国》有穿插,但没有像《湖》一样多。
《湖》让人感觉川端的思绪是飘着的,但里面的沉重感或许比《雪国》更明显一些,就如同银平的脚一直深陷在泥土里,不敢也不能拔出来。
即使最后那个不明性别的婴儿,也无法摆脱这种挣扎的感觉。
最后银平也还是在挣扎的吧,与那个丑陋的女人。
或许这象征着他是否放弃了对美的索求。
他曾经近乎变态地渴求美好。
但现实生活中,谁又不是那样子在追求自己所认为的美好呢?《湖》里面有较多的意象,比如被扔进湖里的老鼠、咬死老鼠的狗(银平说他不喜欢狗,但我总觉得写狗的那一段就像在写银平自己。
大概是他讨厌自己,反面来说也是对美的一种渴求,正如他不肯面对自己的那双脚)、萤火虫等等。
《湖》里面的对比更加明显,而《雪国》则比较隐晦。
两者有相似之处。
可以理解为川端对美好的向往,也可以理解为美好下面的残酷。
这种美好对于大部分世人来说太过虚无,所以川端的文字被冠上了“虚无”之类的词。
可能还有补充,但是好像有点迟了,我先睡了….以上全是个人意见,勿喷。
写下这个题目不禁怀疑,自己怎么会给这样一部古雅的作品的评论起这样俗的名字。
然而想换一个字,却不像那般简单。
因为在内心深处,《古都》所带给我的感觉真的就像一个古色古香的梦一般甜美,哀婉、迷蒙。
想到孔老夫子的那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恐怕形容古都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