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公开课教案【篇一:《金色花》公开课教案】1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最高文学奖,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东方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大文豪——他就是印度的泰戈尔。
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大文豪2那位同学来读一下?好!你来。
好请坐声音比较响亮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三点信息1他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最高文学奖项2多才多艺3获奖的代表作是吉檀迦利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一部《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朵特殊的金色花想一想脑海中浮现怎么样得一朵花2.初听诗文,说印象①一是注意重点字音、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是诗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教师配乐范读诗文。
(本文朗读要求较高,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到指导作用,要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及脸部表情)师:当我第一次读完这篇散文诗时,我笑了,因为孩子的调皮与可爱。
我想每读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些东西给我们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或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或是震撼人心的情感,或是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请你说说当你听完、看完诗文后,诗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生1:孩子的调皮、可爱、天真。
生2:孩子与母亲间亲密的爱。
生3:诗人神奇的想象,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给予肯定)3.品读诗文,感悟美师:是啊,多调皮的一个小孩,诗人又是把他描写得多少生动呀。
这样美的一篇诗文,如果仅是默读,怕是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文语言的流畅及情感的美丽。
诗歌,还是得读出声音来的。
就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去品读《金色花》,体会诗文中母子间的那份亲密、甜美。
你们有4分钟时间,一遍读完可读第二遍,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及脸部表情。
4分钟后请同学来念你最感兴趣的诗节。
本文朗读要求较高,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到指导作用,要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及脸部表情①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师:从同学们的声音及表情中我看出你们是被这首诗打动了,因为打动,我相信你们能把这首散文诗念好,学好!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诗节念给我们听。
②学生念自己最感兴趣的诗节,教师提问:你想到了什么,所以这么念?(尽可能多的叫学生朗读,每个学生念完后,不一定都问为什么这么念,只要学生能念出孩童的调皮口吻即可)以下两句要问为什么,要做指导,当学生不能很好地朗读时,需要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就像教唱歌一样的教。
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责备、薄怒、疼爱的语气。
b.“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天真、欢快的语气。
4.研读诗文,创造美三次嬉戏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貌说明:“我”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1你知道泰戈尔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吗?金色花:是长在印度圣树上的花,在宗教信仰强烈的印度人民心里,它不但是美丽的,更是神圣的!金色花既然是圣树上的花,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
作者的想象实在是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得心愿。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给妈妈遮去从树叶缝中漏下的阳光,想给妈妈带去幸福。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只希望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是一种善意的调皮,很符合孩童的性格,也可以看出孩子对妈妈是依恋的。
师:“读”虽只有一字,但要把“读”这件事做好,还是得花一些工夫,还是要讲究些窍门的。
你知道泰戈尔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吗?你知道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吗?又为什么要保密吗?相信在知道了这些问题后,我们能把这篇诗文朗读得更好!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4分钟后由发言人发言,注意可选择你们最有把握的一个问题回答。
师:同学们都讲得很好,我们一致认为诗文中的孩子是天真、美丽的,不知大家有否想过,孩子的天真、美丽是谁给予的?生:妈妈师:是啊,正因为妈妈的爱,才使得孩子有如此的美丽,如此的无忧无虑,而孩子也以他特有的方式去表现对母亲的爱,爱是交流的。
诗文要表现得就是这世上最可贵的母子间亲密的深情。
明白了这点,我们同学会把这首散文诗念得更好。
老师有一设想,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宁愿化作一朵圣洁的金色花,悄悄地爱着母亲,带给母亲一份芳香、一片影子、一个惊喜。
善良而富有想象力的你们呢?将以怎么样的方式回报母亲,为爱你的母亲做点什么呢?请你按照“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吧。
例子:假如我变成了一艘船,我要带妈妈同游世界。
,先练习3分钟。
③齐唱〈烛光里的妈妈〉5.小结师:如此一首清新美丽,深情动人的散文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感人的母子亲情,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象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
这不正是一种永恒的美吗?如此清新的小诗,只有满怀纯真的童心和真诚的爱心才能吟唱得出。
让我们敞开心扉,用童心去关照世界,改变世界,发现美,追求美,歌唱美吧!三.作业学习这首散文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主题,模仿这首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
【篇二:《金色花》公开课教案】《金色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一份甜美的回忆。
)有玩过的同学我想衣柜大概是家里捉迷藏的首选之地了。
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
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你躲哪儿去了?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
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暖暖地装满了幸福。
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的心里。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听的过程中请你在脑海里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然后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二、听读感知老师配乐朗诵诗歌,学生回答:1、好,课文朗诵完了。
跟随着诗的语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场景里都有谁?(孩子和他的妈妈,还有金色花)他们在干什么?(捉迷藏)请一位同学总结前面同学的发言,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是?(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个场景事要表达什么主题?明确:感觉十分温馨、幸福。
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
妈妈宠爱这孩子。
3、如果让你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明确:舒缓、深情三、朗读品析1、请大家用舒缓深情的语气齐声朗读课文,注意面带微笑,读出温馨、幸福的感觉。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b、例1:我从文中“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我不告诉你,妈妈。
”知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淘气、撒娇、精灵般的孩子)朗读指导:“笑嘻嘻”、“跳舞”读得轻快,活泼;“暗暗”“悄悄”轻声,声音渐弱。
体现“我”兴奋、得意的心情。
例2、我从文中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知道这是一个慈爱的妈妈。
焦急的语气。
3、除了活泼,慈爱。
孩子和妈妈还有没有别的特点?揣摩一个人的特征可以从他的行为和他人的描述入手。
课文给我们展现了三幅“我”和妈妈嬉戏的场景,读一读,看看一天中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从中能看出人物什么特点。
a.首先请同学概括稳重描绘了哪三幅场景?明确:清晨,当妈妈沐浴后祷告时,“我”散发出花香;午后,当妈妈在窗前读书时,“我”投影在书页;黄昏,当妈妈执灯去牛棚时,“我”变回了孩子,缠着妈妈讲故事。
b.先看前两个场景,妈妈在做什么?(沐浴补充沐浴常识、祷告)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虔诚)的妈妈,再读一读第4段,想象:清晨,刚沐浴完的妈妈一袭白衣,从金色的花荫下穿过,阳光透过树枝斑驳地照在身上。
湿漉漉的头发细碎地反射着光线,看上去,妈妈好像笼罩着一层金光??你从树上看向妈妈,觉得她是那么??(美丽/圣洁)宁静的午后,妈妈捧着罗摩衍那坐在窗前细细品味,她那么陶醉,我把影子投在她的书页上,不知道她有没有察觉,妈妈十分??(沉静/安详/温柔)在妈妈祈祷、读书的时候“我”做了些什么事?“我”给妈妈送去花香,把影子投在妈妈读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表现出“我”的什么特点?(给妈妈带来幸福,体贴、孝顺妈妈)c.第三个场景,黄昏到了,我在树上躲了一天,终于要结束这个游戏,又出现在妈妈面前,求妈妈讲故事给我听,妈妈怎么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什么语气?(焦急、嗔怪,又惊又喜)我回答“我不告诉你,妈妈。
”语气(撒娇。
得意。
俏皮。
淘气)请同学读一读。
比较,变换了语序和标点符号后,表达上与原句有什么区别?变换语序为:“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
”明确: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急切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
这些情味改后的句子无法体现。
变换标点为:“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明确:原文第一句重在问,而改后重在责怪;这里的坏孩子不是真的坏孩子,妈妈只是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让妈妈知道呢?他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曾做过的事,自以为得意;但又希望妈妈明白自己曾做过的事——那是他的杰作。
改为感叹句后,就变成绝对不想让妈妈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d、“我”为什么不告诉妈妈“我”到哪里去了?明确:正如妈妈也从未列举过她为我们做过什么奉献一样,“我”也不用特意告诉妈妈我所做的事,默默地为对方付出才是更加真诚和诚恳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