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性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发展性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发展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辽源市发展性教育的提出,是新时期教育思维、理念和实践的创新。

它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主体性的培养和激活,从根本上确立人在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解决了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

可见人的发展要靠内力,只有内部动力调动起来,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那么学校如何立足课堂,建立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特色,营造理解、宽容、赏识、平等和谐的高品位的发展性文化,把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服务师生发展,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一种教育的艺术。

几年来我们东丰镇中心小学始终以“发展性教育”为指导,运用激励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个性得到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满怀希望地升入初中,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下面我就以抓学困生的个性发展为切入点,谈谈我校是如何运用发展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一、“三、四、五”策略,让学困生尽享爱的阳光。

我们东丰镇中心小学在2004——2005年前受布局调整因素的影响,本学区的学生多数折校到其它学校读书了。

在校的学生大多是菜农、下岗职工、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校的学困生特别多。

面对学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为了使他们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我们本着求实、求细、求活的原则,开展了“学习困难学生与成功经验研究”的实验课题。

历经5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了“转化学困生策论三四五”。

“三”是三个相信,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帮助学困生建立和恢复自信。

自信心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但它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需要老师耐心和诚心予以配合,需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这“三个相信”是我们转化学困生始终坚持的信念。

“四”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困生要做到“四优先”即“提问优先”,“作业布置批改优先”;“座位优先”、“家访优先”我们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困生,凡事优先想到学困生。

针对学困生学习知识慢,对学习容易失望,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作业要分层次,分梯度、分难度确保作业收到实效。

要随时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久而久之,他们自信心也就建立起来了,也就变得爱学习了;对于他们的座次,我们要求教师尽量将其安排在前面或过道两侧,这样可以随时关注他们,随时指导他们,我们要求教师要优生家访学困生,和家长沟通情况,共同教育,使其不断进步;“五”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困生享受“五心级”的服务:即“爱心、热心、细心、耐心、恒心”。

老师那真诚的“五心级的服务”,会让生活在“暗淡无光”环境中的学困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满怀信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通过学习发展性教育,教师最大的转变就是观念的转变。

教师牢固树立转变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尖子生同等重要、同等光荣的思想,更加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谐的。

大家都在倾注一颗真诚的爱心,唤醒沉醒的心灵,点燃他们心中自信的火花,使他们扬起驶向成功的风帆。

二、“低、小、多、快”的教学原则,让学困生徜徉知识海洋发展性教育让我们明白了:转化学困生,不仅是个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发展的愿望,都可以在原有水平上取得发展。

针对学困生学习基础差,接受新知识慢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小、多、快的教学原则,让学困生有成就动机,有竞争意识,主动参与教学,学得省时高效,“低,小,多,快”,具体来说:(1)低起点——就是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要求过高,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教师从教学目的、任务到教学内容、方法等具体的实验操作、管理都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

“万丈高楼平地起”,简单说就是以学困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2)小步子——即教学步子要小: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合理的分层渐近,使学困生层层有进步,处处有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简单说就是不能“一口吃个馒头”;(3)多活动——即在教学中让学困生全方位参与到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合作等活动中去,让他们学轻松愉快,减轻负担,提高学习兴趣。

简单说就是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真正面向全休学生。

(4)快反馈——即在每个层面都要设计学生的练、说、评及教师的启、导、查等环节,这种快速反馈,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快速矫正,免得知识欠债,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久而久之,学困生也变得爱学习了,学习兴趣也就会自觉形成,轻松步入学习殿堂。

“低、小、多、快”这一教学法原则是对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的客观反映,它是发展性教育规律的,也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要求、进度,实行分层次教学。

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

实践证明,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一旦形成,我们的学生就可以获得一种主动内在的要求,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并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

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困生个性得到张扬。

学生的发展层次参差不齐,评价的时候就要多一把尺子,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学生。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赏识的眼光欣赏学生。

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提出了“偏爱学困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口号,要求教师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未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开发他们的动力机制,因材施教,让他们学得积极主动。

使用激励性评价,多看努力,少看能力。

看自身发展进步的幅度和速度,给学生发展的动力,使其迎头赶上。

虽然学困生学习困难,但并不是什么都困难,什么都落后,他们往往是体育的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标兵……老师们都能用赏识教育评价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如有的学困生劳动积极,就评他为劳动积极分子;有的体育成绩好,就评他为体育标兵;只要进步,就评进步之星;对人有礼貌,就评他文明之星等,激发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困生转化工作进入良性轨道,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我们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注重生活细节,注重实效。

如针对学困生娇气、任性、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我们就开展了“感恩教育从孝敬父母做起”的专题教育活动。

为了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对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

家长很是感动,普遍反映孩子懂事了。

如六年二班的于朋同学,父母离异,他与继母的关系不和谐。

当他第一次为继母洗脚时,继母觉得很不自然。

“三、八”节,他用自己的压岁钱为继母买了一束花和一块手表,并祝她节日快乐。

继母感动的说:“好孩子,我以后一定好好疼你”。

家长会上他的父亲流着泪说“这是我多年的一块心病,自己想了好多办法都解决不了的难题老师帮我解决了。

这个学校真好,不光教孩子,还教大人;不仅教孩子学知识;还教孩子学做人”。

四年二班的刘闯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他母亲在外摆水果滩。

在汇报时他说;“看到妈妈的手冻得又红又肿,才知道父母挣钱真难,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再乱花钱了,长大让父母上好日子”。

针对我校贫困生多的特点,学校还开展了“团结互助从创建和谐校园做起”的专题教育活动。

几年来,学校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已经成为一项自觉的活动。

比如四年一班的齐小宇同学,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喝农药去世了。

本来就沉没寡言的孩子受到打击,一度有辍学的苗头。

班主任赖旭光老师和同学们主动和他交朋友,与他谈心,并为他捐款300多元,这让失去母亲的孩子脸上又露出了笑容,也能安心学习了。

学校每年都为部分贫困生免费做校服,仅去年的“六、一”学校老师和同学就积极捐款2200多元为80多为贫困学生每人购置了一套崭新的休闲服装,看着同在一个校园的孩子享受着同样的快乐,我们也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

通过学习发展性教育,老师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学生的动力系统被开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才是成功的教育。

我们对学困生的成因、类型、转化措施,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理性化,系统化,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确实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学困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学质量幅度提高:也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学生家长的认可。

近两年本学区生员外流现象明显好转。

外学区学生也慕名而来,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增加老师们转化学困生的信心。

几年来我校坚持以“发展性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与人格,满足不同发展需求为前提,在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虽不敢说尽善尽美,但绝对是尽心尽力。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探索,持之以恒,晓之以理,教学得法,一定会为学困生拨开云雾,让他们尽享成功的快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