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2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①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②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2.内容结构本课按照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三部分,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3.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课的难点,主要在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二、教学资料1.关键词语解释现实主义原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课文里是指19世纪中期前后欧洲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
美术中的现实主义(或称“写实主义”),是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欧洲。
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等人首先使用“现实主义”(也有译成“写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于1856年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
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艺术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
这种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创作思想,便是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重要特征。
这一艺术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是因为,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
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
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受这一思潮影响并在绘画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首先是法国,其他如俄国、德国等也有重要的成就。
巡回展览画派又称“巡回画派”。
它的产生要追溯到1863年11月9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发生的“14人抗议事件”,即14个非贵族出身的学生,为了抗议院方规定题目进行创作,要求自由选择题材,毅然离开了美术学院,自己组织“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
他们按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中所描写的“公社”的原则生活进行创作。
他们的中心人物就是著名油画家克拉姆斯柯依(1837年—1887年)。
1870年11月2日,以克拉姆斯柯依为代表的彼得堡的进步美术家,与莫斯科的进步美术家,如彼罗夫(1833年—1882年)等人,正式发起成立“巡回展览艺术协会”,并制订了协会的章程。
明确地规定了通过巡回展览的方式,向人民群众广泛传播自己的艺术,对人民进行社会教育。
他们把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作为自己进行美术创作的指导原则,广泛团结了俄罗斯几乎所有的进步美术家,成为俄罗斯艺术活动最主要的中心之一。
1871年10月28日,他们举行了第一届巡回画派展览会,以后几乎平均每年举行一次,一直延续到1923年,共举行展览48次。
这一画派成员之多(先后吸收了六十多个成员),活动时间之长,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罕见的。
这一画派的成员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克拉姆斯柯依、彼罗夫、列宾、苏里柯夫、希施金、列维坦、谢洛夫等。
2.美术作品库尔贝《画室》(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
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
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
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
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
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
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
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画的另一边,则是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
库尔贝《奥南的葬礼》(油画,315×668厘米,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库尔贝(1819年—1877年)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领袖式人物,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他被选为公社委员并任艺术家协会主席。
公社失败后被捕,以后流亡瑞士,最后贫病交迫客死异国。
他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当时墨守陈规的学院派绘画,也反对浪漫主义画派的异国情调的幻想,主张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
他的艺术中描绘的人物是普通老百姓,以表明他相信真诚和真情只能存在于劳动人民之中。
《奥南的葬礼》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作者最初给它起的题目是《人物画,历史性记录在奥南的葬礼》。
它的构图就像它的这一题目那样不合正规,而且画幅惊人的大。
所描绘的是库尔贝家乡奥南普通村民的葬礼。
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画中人物同真人一样大,并且赋予他们以严肃高贵的形象。
正是这样,大大地触怒了当时官方的美术家们,使他们感到难以忍受。
这说明这幅作品在选择题材和画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库尔贝《打石工》(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毁)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并请其中的人物到他画室里当模特儿画成的。
正当官方艺术极力追求所谓崇高的题材、华丽的场景而内容空虚的艺术创作时,库尔贝却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平民的极其普通的劳动生活,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正由于这样,库尔贝以坚实的手法画出了采石工人雕刻般的立体感。
画面上的岩石、卵石、铜锅等物体给人以可以触摸的真实感。
与真人一般大的人物形象则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康斯太布尔《干草车》(油画,129.5×185.5厘米,1821年作,伦敦国家画廊藏)康斯太布尔(1776年—1837年)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
他的风景画的重要特点,是忠实于画家自身的视觉感受,真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尤其是自然界的光、色效果,具有朴实、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
《干草车》是他最著名的风景画,1821年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时,许多法国画家为之倾倒。
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画。
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
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
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
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
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
柯罗《茂特芳丹的回忆》(油画,65×89厘米,186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让·巴蒂斯特·柯罗(1796年—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
他终生热爱自然,终生坚持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艺术主张。
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他的风景画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真实亲切而又富有诗意,微妙而又含蓄,色彩比较柔和,善于运用透明的银灰色调子,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茂特芳丹的回忆》一画,是柯罗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
茂特芳丹是巴黎以北桑利斯镇附近一个风景优美的花园,柯罗曾经在那里写生。
那里的风景之美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这种回忆促使他创作了这一风景画。
它描写茂特芳丹花园晨雾初散、清风和煦的早晨的优美景色。
整个画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是柯罗最精致的田园画之一。
这种来自画家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既真实,又比实际的更美。
它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画家终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的写照。
卢梭《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油画,142×197.5厘米,1849年—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卢梭(1812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一画派的画家因聚集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巴比松村,专门从事农村风景画创作而得名。
他们的风景画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客观景物。
卢梭是最早在巴比松村定居的画家,他坚持室外写生,几乎以毕生的精力描绘枫丹白露森林的景色。
这幅《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具有很深的空间感,通过参天巨树的空隙,人们可以想象出森林背后深远的世界。
中间一片广大的平原,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使人感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从而感到明天将会更美好。
只有对大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才会对枫丹白露的黄昏,唱出如此美好的赞歌。
米勒《拾穗》(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米勒(1814年—1875年)又译作“米莱”,法国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生在一个自耕农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
18岁开始学画。
23岁赴巴黎深造,师从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
因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学院派的宗旨不相适应,不久便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
为养家糊口,不得画些当时社会需要的肖像等作品。
1846年—1847年他先后认识了专画农村风景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特鲁容、卢梭等人,向往农村生活。
1849年起,他带领妻儿到巴比松村定居,从此跟繁华的都市生活绝缘,直到在巴比松村逝世。
由于他出身农民,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且亲自参加劳动,所以,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切身体验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劳动和生活。
就反映农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美术史上的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他相比。
在艺术风格上,米勒的作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形象朴实,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它证实了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米勒一生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拾穗》、《晚钟》、《小鸟的哺食》等,都是在巴比松村完成的。
《拾穗》一画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