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小蝌蚪找妈妈

1 小蝌蚪找妈妈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10个生字,会写8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并将过程复述清楚。

3.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动词的表达效果,培养语感,并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1.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趣味科普动画。

2.生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4.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的贴画及头饰。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读了课题《小蝌蚪找妈妈》,你知道了什么。

(指导学生读课题:谁——小蝌蚪;干什么——找妈妈。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就”为左右结构,右边是“尤”,不要多加一撇写成“龙”。

“睛”为左右结构,左边是“目”,不要少写一横,写成“日”。

“肚”为左右结构,右边是“土”,不要写成“士”。

“孩”为左右结构,“子”字末横变提,“亥”第三笔是撇折。

3.将自己不认识的词语和同学交流。

4.会用文中的重点词语造句。

三、了解文章结构
1.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角色朗读课文。

可能的几种情况:
(1)学生分蝌蚪、鲤鱼、乌龟、青蛙、旁白等几个角色,有感情进行朗读。

(2)创设情境,边读边演,结合“甩、迎、追、游、蹲、披、鼓”等动作来演,让朗读的感情更饱满。

对此种读法要赞扬,课堂气氛更活跃。

2.老师点拨,这篇文章按照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不断发生变化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课件,提问:蝌蚪生活在哪里?
板书:池塘。

2.看课件,提问:小蝌蚪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板书: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长出两条后腿。

课件展示理解“迎上去”,用做动作的方式帮助理解。

2.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3.学生扮演有礼貌的小蝌蚪,老师扮演和蔼可亲的鲤鱼阿姨,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导学生比较第二幅插图和第一幅插图的不同点,说说小蝌蚪的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长出了两条前腿。

2.从乌龟的回答中,小鲤鱼知道了什么?
板书:头顶大眼睛、披着绿衣服。

3.学生扮演焦急的小蝌蚪,老师扮演和蔼可亲的乌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七、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后进一步了解有关青蛙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3.用文中出现的动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完后讨论交流: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举手回答)
二、再读课文,解惑排疑
1.小蝌蚪在哪里找到妈妈的,他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子?
板书:荷叶上;碧绿衣裳、雪白肚皮、大眼睛(课件展示青蛙的图片)
2.联系上一个课时中已经知道的小蝌蚪的变化,结合第三幅插图,说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借助图片和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讲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板书: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画出小蝌蚪最后变化的词句。

(2)课件展示青蛙捉害虫的图文及视频资料,教育学生保护青蛙。

4.小结: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是青蛙生长变化的过程。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分小组进行,每一个小组表演完之后,由其他小组和老师进行打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四、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1.观看视频,联系课文中的插图,记住青蛙生长变化过程的先后顺序。

2.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更能生动更吸引人。

五、作业
1.听写词语。

2.完成课后第二题,按顺序连一连,再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讲了小蝌蚪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了自己妈妈的奇妙过程,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的变化。

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板书设计】
小蝌蚪→变→青蛙
大大的脑袋→长后腿→长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黑灰色的身子
长长的尾巴
↓↓(迎)↓(追)(游)
找妈妈→鲤鱼→乌龟→大青蛙→捉害虫【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课文。

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

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我又说“可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
“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我用分段教学法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利用ppt可以生动形象的将画面呈现出来。

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只要学生说的话与画面有一点联系就给出肯定的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及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的表情,然后再叫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

这篇课文有很多小动物,在板书设计上,我结合了简笔画,发现更容易抓住孩子的心。

一节课下来,收获还是挺多的。

这样先指导观察后说话,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不至于东拉西扯,言之无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