炔烃和二烯烃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Chapter four Alkynes And Dienes第一节 炔烃(Alkynes)一、炔烃的结构 、同分异构和命名: 1. 结构(Structure ): 乙炔的构造式 分子式: C 2H 4[讨论]:1、键角:角H-C-C=180O 2、键长:三键 < 双键 < 单键3、键能:EC-H:乙炔 > 乙烯 > 乙烷 LC≡C=1.21Å自由基稳定性: 4、酸性: PKa 25 36.5 42 电负性 SP > SP2 >SP3 5、碳原子正电性:乙炔>乙烯 二、 异构现象一、位置异构: 二、碳架异构:C C H HH CH 3CH 2>CH 2CH >CHCC H 3C H 2C HCH >C H H>C H 2HCCCC C与CCCC C CC 与CCCCC[注]:无顺反异构现象。
三、炔烃的命名1、最多不饱和链2、最长碳链3、最多双键4、最小序数(1)总和最小(2)有选择时,烯键最小。
四、炔烃的物理性质一、沸点:C1-C4气体,C4以上为液体。
二、直链烃的沸点:烯<烷<炔[原因]: (1)偶极矩:炔>烯>烷(2)分子量:烷>烯>炔HC C CCH2CH2CH3CH2CH2CH3C CH CH23,4二丙基1,3己二烯5炔CH CH25炔CH3CC C H CH2C H CH241乙烯基庚烯CH2CH CHC CHCH CH CH2C(3)分子形状:烷>炔>烯综合结果:烯<烷<炔 五、 炔烃的化学性质 一、催化加氢部分还原:[讨论]: 反应活性: (1)单独加氢 烯>炔(2)同时存在 炔 >烯二、亲电加成 1、加卤素[说明]: 1、实际意义 (1)制备四卤化物(2)定性鉴定2、反应活性:烯>炔CHCH CH CH +Cl 2FeCl 3催化剂ClClCl 2Cl 2CH CHCl 2如:因为:2讨论]:1、加成方向:[注]:条件:过氧化物作用下,称过氧化物效应。
3、硼氢化-氧化反应:三、亲核加成亲核试剂——能供给电子,反应时进攻反应物中带部分正电荷的原子而发生的反应,这类试剂称亲核试剂。
如:负离子、Lewis碱等。
亲核加成——由亲核试剂进攻而引起的加成反应。
1、加水该反应称库切洛夫反应。
(KyyePOB)Br+CH CH比Br+CH CH稳定C H2C HC l C H3C HC l2+HC lR C CH H B r R CH CH B rROOR+CR CB2H6H2O2/OHR CH2CHCl2.1.[讨论]:1、互变异构的推动力ΔH=E C=C+E C-O+E O-H-E C-C-E C-H-E C=O =610+357.7+462.8-345.6-435.1-736.4 =1430.5-1517.1=-86.6(放热)2、加成方向——马氏加成2、加HCN+H C H CNCH CH+CN CH CNCH CH CN+H CH CNCH2[说明]:为何亲核加成(1)稳定性CN<H(2)乙炔中碳的正电性大2、亲核加成活性炔>烯[原因]:正电性炔>烯负碳稳定性>CH2CH2CH CH CN CN3、加ROH、RCOOH、RNH2四、聚合反应五、氧化反应80-100℃15atm六、炔氢的酸性反应1、酸性:[思考]下列反应能否发生:2、炔化物的生成[注]:属离子化合物所以第二个氢不能再被夺取。
H2O RC CH NH3RCH CH2RH >>>>15.6 25 35 36.5 42R C CH+NaNH2液NH3R C CH+NH3R C CNa+H2OCH CNa[注]:(1)上述两个反应用于鉴定炔氢的存在,无炔氢时不反应。
如:不反应。
(2)易爆,所以要除去。
其方法是:3、炔化物的烃基化反应[注]R-X 以伯卤代烃最好,3o R-X 则得到烯烃。
六、 炔烃的制备 一、二卤代烃脱卤化氢RC +CR Ag (NH 3)2NO 3RC CAgRCCAg +HNO 3CH +AgNO 3(CH 3)3C-Br CH(CH 3)2C=CH 2+CH CH+NaBr+CH2CH2应 用举例:1.NaNH22.C 2H 5BrCH 3CH 2C CH1.NaNH 22.CH 3I CH 3C CCH 2CH 3NaNH 3(L)C CCH 3CH 3HHCH 3CH 3C 2H 5C 2H 5H HBr Br Br BrH H +Br 2二、四卤代烷脱卤素三、炔化物的制备第二节二烯烃diene一、分类及命名1、分类:累积二烯烃(如:丙二烯 CH2=C=CH2)根据两个双键的孤立二烯烃(如:1,4-戊二烯CH2=CH-CH2-CH=CH2)共轭二烯烃(如: 1,3-丁二烯 CH2=CH-CH=CH2)2、命名(1)、最多双链 CH2=C(CH3)CH=CH2 2-甲基-1,3-丁二烯(2)、最小序数CH2=CH-CH2-C(CH3)=CH-CH34-甲基-1,4-己二烯(3)构型、构象要表示例1:CH 3-CH=CH-CH=CH-CH 3 3个顺反异构体:H 3CHCC CC HCH 3H HHCCCC HHHCH 3H 3CHCC CCH HHCH 3H 3C顺,顺-2,4-己二烯 反,反-2,4-己二烯 反,顺-2,4-己二烯 (2Z,4Z)- 2,4-己二烯 (2E,4 E )- 2,4-己二烯 (2Z,4E)- 2,4-己二烯 例2:HH 2CCH 2CC HHH 2CCH 2CC HS-顺-1,3-丁二烯(构象) S-反-1,3-丁二烯(构象)S-顺- 两个双键位于单键同侧。
S-反- 两个双键位于单键异侧。
二、二烯烃的结构 1、丙二烯的结构C=C=CHH HHSP 2 SP SP 2[说明]C=C=Ca bc d当 a≠b ,c≠d 时,不存在顺反异构体。
存在对映异构体 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近代物理方法测定:1.337 1.463 1.337CH2CH CH CH2(单键键长为: 1.54,双键键长为:1.34)碳碳双键的键长和单烯烃的双键的键长近似,碳碳单键的键长明显小于烷烃中碳碳单键的键长。
氢化热CH2CH CH CH2CH32H2CH3CH2CH2CH2CH3 226 KJ/molCH2CH CH2CH2CH 2H2CH3CH2CH2CH2CH3 254 KJ/mol单烯烃双键氢化热:125.5KJ/mol,但1,3-丁二烯氢化热238KJ/mol,低了13KJ/mol。
说明具有较低的能量。
为什么呢?杂化轨道理论认为:碳原子采取SP2杂化:形成∏44链,称这种体系为共轭体系。
在共轭体系中,形成不定域的化学键称离域键。
电子离域的结果:(1)链长趋于平均化(2)体系内能降低,分子更稳定(3)电子云密度趋于平均化例:CH2=CH-CH2-CH=CH2△H氢化=-254.4KJ/molCH3-CH=CH-CH=CH2 △H氢化=-226.3KJ/mol△(△H )=254.4-226.3=28.1KJ/mol 称离域能。
离域能——对于给定的烃按定域结构和离域结构所算出的能量差称共轭能。
离域能——由于形成离域键而产生的额外的稳定化能叫做离域能或共轭能3、共轭效应(1)定义:分子中由于存在特殊的原子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中成链电子发生离域化的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说明]:特点: ①、平面性②、键长趋于平均化,电子云密度趋于平均化。
③、体系能量降低,趋于稳定。
④、易极化——折射率增高。
(2)共轭体系的类型π-π共轭体系:CH 2=CH-CH=CH 2 π键与π键的重叠,使电子离域体系稳定。
р-π共轭体系: CH 2=CH-CH 2· p 轨道与π键的重叠,使电子离域体系稳定。
р-р共轭体系:CH 3-CH-Cl¨ σ-π与σ-p 共轭体系(超共轭):CH 2(3)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及方向在共轭体系中,若某基团能使电子云共轭地向其转移时,则称为吸电子共轭效应(-C 表示),反之称推电子共轭效应(+C 效应)。
р-π共轭体系中:非π-π 共扼体系,由电子密度平均化决定取代基共扼 效应方向:X 具有+C 效应 р-р共轭体系:CH 2CH CH 2CH 2CH2=CH-具有+C 效应σ-π与σ-p 共轭体系(超共轭):R-具有+C 效应 π-π共轭体系中:由电负性决定取代基共扼效应方向。
[注]:共扼效应沿共轭链传递,正负电荷交替出现,不随碳链增长迅速减弱。
相对难度:同族元素:+C 效应 F >Cl >Br >I -OR >-SR >-SOR同周期超共轭体系: +C 效应:-CH 3>-CH 2CH 3>-CH(CH 3)2 同周期元素:+C 效应:-NR2>-OR>-F [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区别: ①、使碳链极性沿单一方向发生变化;②、不产生电子离域,主要是链的极性的改变,不出现极性交替现象。
③、基团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I >+C 效应:F Cl Br I-I 效应<+C 效应:-OH -OR -NH 2 -NR 2 -NH-COR -O-COR -I 效应,-C 效应:由大到小+ I 与+ C 效应: R 基:CH 3- CH 3CH 2- CH(CH 3)2- +C 效应: CH 3 > CH 3CH 2 > CH(CH 3)2 (5)应用:C NOC OHHOC O CR>>>>O例一、为什么CH3CH=CHCH3比CH3CH2CH=CH2稳定?例二、亲电加成CH2=CH2与CH2=CHCl何者活泼?为什么?例三、CH3CH2Cl(偶极矩2.05)CH2=CHCl(偶极矩1.44)如何理解?三、共轭二烯的化学性质共轭二烯由于电子离域:(1)分子更稳定:共轭二烯>孤立二烯>累积二烯(2)分子折射增大,π电子云可极化,共轭二烯>孤立二烯(3)键长平均化,双链特征:孤立二烯>共轭二烯所以,共轭二烯除具有烯烃的化学性质外,且更加活泼。
同时还有特性。
1、亲电加成实验事实:Br2CH2=CH-CHBr-CHBr+CH2=CH-CH=CH2CH2Br-CH=CH-CH2Br 亲电试剂(溴)加到C-1和C-4上(即共轭体系的两端),双键移到中间,称1,4-加成或共轭加成。
共轭体系作为整体形式参与加成反应,通称共轭加成。
[讨论]:(1)反应历程:CH2=CH-CH=CH2+Br223412=CH-CH-CH2Br2=CH-CHBr-CH2(1)(2)(1)中存在р-π共轭效应而(2)中没有,∴(2)难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