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之综合分析比较
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之综合分析比较
杨
锐
王劲韬
Hu Yike Yang Rui Wang Jingtao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1-0202-06
摘 要 英国自然风景园与中国古典园林具有 相似之处,但是区别无疑是巨大的。该文试 从哲学基础及审美差异、设计观念和关于“自 然”概念的理解等几方面比较深入地阐释两者 的本质不同。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英国自然风 景园 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礼制社会中,个人 精神解脱隐逸于市朝喧嚣的重要手段,其 逃避主义的成分也是显而易见的。坦普尔 爵士看重的更多是中国园林接近自然的宁 静感和逃避主义思想。而18世纪上半叶, 在政治上遭到排挤、打击后避居乡间的
202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 2009 第27卷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具有一脉相承的 节制思想,形式的意味并不一定要涵盖园 林本身,所以可以采用微缩景观,通过引 发联想的方式表述设计意涵。对大地,中 国人有一种潜意识中的心理距离。于是, 山的秀美和水的优雅可以通过具体的手段 微缩并放置在自家的院子里。至于引发的 联想则是以个人生活经历为背景的,从儒 家的比德山水,智水仁山式的情怀,到道 家濠濮之乐式的移情,造园者自身的情怀 都被浓缩在人化的咫尺山林之间。在某种 意义上造成了园林的标本化,所以中国园 林对于自然是为我所用的,是比德的和移 情的,自然很早就被纳入人的范畴。而中 国的土地观念发轫于哲学观念,在土地利 用上,未完全认清自然规律以前,中国人 往往是试探性的、小心谨慎的,尽量避免 自然在不确定的未来对人类的“惩罚”,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哲学具有深刻的生态意 义,典型者如形胜意识,适度规模等建设 原则。中国传统城市、居住区、园林建设 都直接与“地之所出”相关联。这种以土 地为中心的规划哲学数千年来持续地发挥 它的作用。
再来看看中国的自然观:在中国人的 自然观里,人与宇宙具有互文性,虽然这 种互文性有时失之偏颇,互相牵连的关系 往往也是失衡的,但两者有彼此参与的 关系。更确切地说,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 关系一直是一种终极目标,未曾动摇。为 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
第27卷 1/ 2009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203
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先验主义以理 式或最高理式(Platonic Axiom)代替自 然,还是英国式的容纳自然,其对待自然 美的根本基点没有改变,即将自然视为人 的对立面。西方美学与园林中从未曾真正 出现过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美。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分析,自然总是以它的 不可预料刺激着人们的感知,人们只能有 意无意地剔除不愉快的体验,而对于无常 的自然,人类的容忍则永远有限。人们总 有亲近自然的愿望,但这要是“合宜的自 然”,所以艺术行使着特殊的作用:使自 然适应人心。必须承认,从设计者的角度 理解,创作时在大地上留下人类的印记是 必不可少的,因此貌似自然的英国自然风 景园改变着溪水流向,使其按设计者的意 向绕河谷迂回前行(图4~5)……英国自 然风景园时期的钱伯斯和坦普尔同样对中 国园林持肯定态度,钱伯斯引入中国园林 审美中的“浪漫主义”,坦普尔也曾批评 规则、对称和简朴等理念,他们都倾向于 追求艺术作品的“变化”。但是他们之间 也有着实质性的分歧,根源就出现在“自 然”的概念界定问题上。“自然”在钱伯 斯那里并不神圣,也不是限制,强调前文 所述的“有为设计”,这比沉湎于自然崇 拜的坦普尔应该更接近中国园林的创作意 图。中国园艺师其实并没有真的描摹自 然,而是通过设计把树、灌木、岩石、 水和其他人造物混融起来,以表达和唤 起某种情绪。抛开钱伯斯在园林设计领 域浅薄的一面,从认识的角度,坦普尔 到钱伯斯是从“师法自然”到“师法艺 术”的变化[5],所以浪漫主义运动自身也 蕴藏了多样的视野。
建筑历史
Architectural History ·古、近代园林·
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之综合分析比较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nd English Natural Scenery Garden
胡一可
1 哲学基础及审美差异,对“自然” 的不同理解
由于中国古典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园 是因“自然”而被牵连,在这里需要讨论 一下中英园林设计者心目中的“自然”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西方学者眼里,“自然”代表了 “天然”和“本性”的双重含义,而且它 的复杂在于,西方艺术家内部也会产生分 歧。而在中国,“自然”则是一个相当含 混的概念。
《关于崇高与美的根源的哲学探讨》(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1757年)颠覆了传统古典主义的优雅的 美学作风,将雄壮、惨烈、惊惧的风雨、 雷电等现象纳入美的范畴,成为欧洲美学 史上自然观的转折期。西方园林史第一次 从拒绝自然,回避自然或抗争自然走向容 纳自然,正如布里奇曼⑧第一次在英国自 然园林中引入干沟(Ha-Ha),将园林拥 入自然的怀抱。
中英园林广为人知的牵连并不是简单
可以厘清的,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 中国文明在政治、艺术和伦理方面都对欧 洲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艺术领域当时的 中国和英国有着相同的倾向。但在宏观的 理论框架下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首先是 18世纪初文学上的“哥特”风格,诉诸感 觉,将人们带入怪诞、可怖的审美境界, 也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其次是“奇 境”说,依照普赖斯在《论画意》(On Picturesque,1794年)⑨中的描述,奇 境的特性是粗糙和瞬息万变, 而这是由 构形、色彩、光亮甚至声音上的无规则性 造成的。在钱伯斯看来,中国艺术家提供 给观赏者的,不仅是认知的愉悦,更多的 是惊异的愉悦——这一观点严格地说与当 时英国的“奇境”(The Sublime)⑩之 说很吻合[6]。所以,中英美学相似之中存 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钱伯斯曾批判英国 造园家的过度粗犷的自然以及贫瘠的设计 语言,并提倡中国园林的“精致”设计, 不过很快英国人就厌倦了在崎岖转折的道 路中行走来观赏变幻莫测的景致,“平 庸无奇的田园风光”似乎仍然难以割舍 [7],因为英国人对于开敞空旷的喜爱。总 的看来,两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背景,应该说,由自然主义、 启蒙思想促成的新的自然观在18 世纪末 开始逐渐演化为对自然荒野状态的主动 追求,刻意摹拟风景画家克洛德洛兰等 的风景式构图和文学上的新浪漫主义共
的自然思想开始萌动[2]。经验主义给18世 纪造园艺术的革命准备了哲学基础和美学 基础,动态体验被引入园林设计中。启蒙 思想家大都认为自然状态优于文明,这决 定了当时英国的思想风潮。如培根②喜爱 “自然荒野”;《失乐园》中弥尔顿③描 绘并憧憬着自然优雅的伊甸园[3]。
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是非决定性 的,中国文化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是以 一种异域风情呈现的,它迎合了当时欧 洲上流社会文化中普遍的猎奇、求异的心 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洛可可艺术风格 的补充。当时艺术中流行的所谓“东方 趣味”和英中式园林(“Jardin Anglo— Chinois”)等都可谓表象模拟的典型。 其实质是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现实需 要,为我所用地接受于己有利的异质文 化。这是文化交往中的一个通例,本无可 厚非,但当时盛行的崇尚中国园林之风有 自以为是的成分,是一种“中国趣味”, 原因是中国古典园林遵从自然的设计精神 恰巧与当时英国园林界的理想形成了亲 近比照(图1)。威廉·坦普尔④在《论 伊壁鸠鲁的花园》(On the Gardens of Epicurus)热情描述了他心目中的天堂。 在坦普尔爵士看来,无论是古希腊哲人伊 壁鸠鲁还是诗人维吉尔的天堂,或是上帝 的伊甸园,其中的逃避世俗、追求心灵静 谧的境界,再造个人人格的成分是占主导 地位的。
Abstract English natural scenery garden has likeness with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while the differences are also obviou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design idea, and the concept of “nature”, this article deeply discusse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Key Words Landscape gardening,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English natural scenery garden, Differences
图3 英国钱伯斯的丘园中的孔庙设计图 (1763年。资料来源:同图1,219页)
图4 布朗改造后的斯道维(Stowe)庄园中的自然式花园鸟瞰 (后人从总图中提出改绘。资料来源:同图3,188页)
与人的整体境界,内心的体验是达到这一 境界的关键。所以,中国园林对自然的追 求并不体现在模仿本身。“不立文字”、 “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是西方人所不太 好理解的。
中国园林与自然风景园的比较有其意 义所在:首先,西方美学和设计方法占主 导的当今,继承传统必须要有更深层的思 考和更广阔的知识背景,英国自然风景 园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比较是一种尝试;其 次,在景观的使用者由精英阶层向平民阶 层转化的今天,园林不仅需要审美愉悦, 还要给人带来身心健康,我们就需要将美 学、社会需求和环境统筹考虑,自然风景 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三,农业景观 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同时也日益受到重 视,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通过比较研究 向英国自然风景园学习。
图1 以丘园中的中国塔为题材的一种壁纸(英国 1766年。资料来源:外国造园艺术218页)
辉格党人,常常视乡间、自然的生活和整 顿田产、庄园为时尚,其中的避世倾向明 显。而且这种以潜心静然的生活来与现实 社会抗争的做法,与同时期中国文人致仕 还乡,潜心于园林画境中的做法也几乎如 出一辙。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出于避世 情调,和或多或少的猎奇心理驱动的所谓 “东方情结”,加上当时作为东印度公司 职员从中国南方游历中带回的一些中国民 居、宅园的所谓“新样式”的钱伯斯⑤对 中国园林较为肤浅的理解,极易造成对中 国园林的误解(图2~3)。典型的观点就 是认为中国自然山水园为“自然蛮荒”, 或像杜·哈尔德那样干脆颠覆了中国园林 的存在基础,认为中国园林是“窄小实 用、蔬菜多于鲜花的园子”⑥[4]。就形式 而言,钱伯斯在皇家丘园中修建的中国式 塔与其原形南京大报恩寺塔的形式也相去 很远,少有共性,仅仅借用了东方符号, 而中国园林也不是对“自然蛮荒”的模 仿,更倾向于再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