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总结归纳精选(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意思?【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
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能够被水磨平、被水击穿。
水内含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
因此,智者乐水。
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
因此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因此能够长寿。
因此说仁者乐山。
你看那山,顶天立地,巍然屹立,壮阔人的心胸,开拓人的视野,教人自信,教人勇敢,教人坚定,教人理解磨难,成就伟业。
因此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再看山,清风拂山岗。
挺拔险峻,巍然屹立,不为外物所动。
层峦叠翠,蓊蓊郁郁,以博大的心包容天下万物。
仁爱的人喜爱与山为伍,临山而居,正如这山一般,宽容仁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此,仁爱的人总是心胸宽广,福寿绵长。
仁者的追求、作为就应如山如峰般巍然屹立,顶起一片灿烂的星空,为低处的人们送去一丝光明。
又如群山一般生产万物,为贫困的人们送去饱暖。
山水就是大自我,大神圣。
古代的人乐山乐水,有时候可能也是一种姿态,给自己架下的一个阶梯。
先面壁十年读些圣贤之书,然后隐居山水之间,似乎就是仁者智者了。
他们一般不到江湖上混,但是又结交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喝酒聊天之际,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总之是好一通吹牛,让一帮朋友佩服得五体投地,结果朋友们到江湖上一传说,某某某是个仁者,是个智者这就是在给他们打广告了。
哪一天碰上哪位当政者突然思贤,让手下们举荐能人,广告的效应发酵,就有人推荐他们了终南捷径就是这么搞出来的。
卧龙先生诸葛亮隐居风水宝地南阳,如果心中没有一番抱负,尽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又何必关心天下大事?另一类仁者智者,可能对世事失望透顶,在庙堂之间无法一展心中才能,又或者不愿为了五斗米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奶奶的干脆隐居起来,处江湖之远,借巍巍之山汤汤之水一浇心中块垒,白衣卿相换作浅吟低唱,结果一不留意反而留名青史,可算是人生一大幸事。
总结归纳精选(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卷三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四川的峨嵋山有一幅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
我们把这此话引在一齐来看,就能够更深入的明白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要领会它对我们思维的好处,我们就先来看看山有何特性,水有何秉质。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禅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了角度的不一样所见不一样,要识认事物的真实全貌,是务必跳出事物本身在看问题。
同学们正因各自的喜好、成长的环境等因素的不一样,即使是看同一座山,也定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吧?比如说,人们都在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华山天下险,人们游其山,也确实证明了这些特色。
然而,我们此刻要做的,却不是为分别现象所执迷,而是要看共通象并揭示这个共同特质的内涵―――这就是山有什么特性?山是大家寻常见的,但撇开具体的山而论山的特性,就象撇开一个具体的人而论人性一样,我们要把握山这个总的集合的特点,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了。
山是一个象形字。
对于我们大学同学来说,那怕没有到过名山大川,一提到山,都能在脑海中有很多影子浮现,本来山就不是我们所陌生的。
古人讲格物致知讲,说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真理及其内涵,其实天地造化都已经给我们展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境遇里,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以我们日常看的文字,天地的大道理用的符号是日月星辰、云雾海啸、山川灵秀和生活经验无声的告诉,人在明悟的过程中,发现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古代的圣者正因识贯三才,就能把这个道理用人的语言叙述出来,因此,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他那里说的述而不作,还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他删述古人的著作不加入自己的思想。
他删述古人的著述,也是本于述而不作格物致知之道,以圣智圣识来一以贯之留给将来。
而他讲的道,他要告诉人他所讲出的道理并不是我孔丘这个人的私意,而是体天格物,叙述宇宙天地之道,用特定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的意思。
这是立言的最高境界。
山独立无畏不消说珠穆朗玛、贡嘎雪峰,也不消说四大名山,五岳峥嵘,就是大家能够看到凡称得起山的,那一座山不象一个钢骨铮铮的汉子?风雨如晦它是那样,日月朗照,它仍是那样。
它不会正因春风吹过来就骨软酥松,崩溃了,烂成一摊稀泥,也不会正因寒风呼啸、冰冻雪覆就灰心了,只要它存在,就是生命屏障,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它不左倚右靠,不哀声求人,它就是它,立于所当立,踏实自矗,无畏无惧。
智慧灵性的人有鉴于此,把这个品格拿来修养自己,从而成就仁者的品格。
其实《论语》中,孔子以前依据不一样的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如何到达仁人的品质,因此,在多处论仁的地方,说法也是不一样的。
为此后人很不解。
志士仁人也是经常滥用,弄得仁人满天飞,仁是孔子讲的很高的修养境界,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就是把仁的实践看做是生命最本质的价值,在生死面前依然以仁为重,这才是仁人。
山是无求于人的。
山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而向人折腰。
山无求于人却是十分的慷慨与人,陶渊明得此精神,用之以修身,于是成就了十分个性的田园人品与诗品。
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岂只是一种景色的描述和一种小小的闲适呢?他在取法自然,修养品格。
山很富有,他向山的孩子们敞开胸怀,让他们在自己的怀抱里找吃的、找穿的,他没有私心,不会藏掖什么,如果他很贫瘠,也绝不会关上自己的大门,照样用她干瘪的乳房喂养人们,尽量地奉献她仅有的一点点生产。
因此,山,就象父亲、母亲对儿女的心。
仁者取法山之爱,修养民胞物与的品格,心在亲民,也是这样。
他不会象人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是象范仲淹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故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他的心里只装着别人,只有奉献,则全然没有顾及自己是富有还是贫寒。
同样,真正的仁人就不以穷通为意,无论在那种地位,那种状态,都尽自己的职责。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心志上为后代士人做一个心法的榜样:就是不以自己的位置卑微就放下了仁者的心态。
因此,范仲淹才在《岳阳楼记》中大加赞叹,认为没有这样圣智仁人,我与谁一齐同归呢?山因应于季节、气候的不一样而有不一样的展现,然而,根本并不改变。
山的根基绝不会为景色的变迁而飘荡。
不会正因人们欣赏山中的春天而变得骨头轻飘,得意忘形,也不会正因人们厌烦雨季,不来朝山,就变得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他自得于己心,充分地运用环境因素,培育自己的精神和气质。
那怕就是在阴雨不开的日子,他仍然默默地吸收雨分,使自己的泉源更深厚一些,使自己的树木更葱郁一些。
同样的,真正的仁者绝对不会正因自己做了义行,得到群体生命和他人的赞美就飘飘然,也不会正因自己的仁心不为别人明白,甚至因此遭到误解就放下自己的操守。
他自足于自身,有着一份完整的定力。
这是一种无所不包,无难可阻的内蕴精神,只要自己的生命存在,这份定力就存在。
他能够正因外在的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与其和谐的色彩,并充分地运用有利的环境条件促进群体生命的繁荣发展,但在环境不利、状况不明的状况下,他是群体生命的良知屏障和保护神,人们会在他那里吸取无尽的力量,而不丧失生存的勇气和光明的期望。
当年孔子在卫国的匡地,正因当地的人把他认成是阳虎而派兵围住了他们,。
七日七夜,孔子没有吃东西,依然弦歌自若。
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真是做到了道不可须臾离,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标准。
他对于自己历年周游列国而不遇,也没有一点沮丧之意。
有一次他对学生仲弓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可见仁者读懂了山而训成的圣识与博大胸怀,正是山的品格的人性化。
山又会回响,却不会主动喋呓不休地向人述说什么。
他能够透过潺潺的溪水来叙说它对来访者的殷勤,能够透过山顶清丽的湖泊来展现一角的神奇,能够以曲折的山径来启迪生命的哲理,但他是说给能够听懂的人听的。
仿佛如孔子当年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山也是这样行教化的。
古代的隐士、佛道的修炼之士,都是选取好山好水为居,所谓天下名山僧道多,他们中一些人真的能够懂得山,在一遍遍阅读和体悟中不断的领悟生命的真理。
山是最懂得自持的,山也是最有操守的,山能够连绵而成势,能够独立而据峰,山,邀白云为侣,清风为伴,自在清趣,自得自然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