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钱学森之问

浅谈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

何谓杰出人才?应该是指世界级的、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应该是能和“三钱”相提并论的人才。

三钱则是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老对此问题的回答
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 那么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年代钱老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关注钱学森之问
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
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

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在当时,我们的学校,缺乏培养杰出人才的机制。

当然如果再追问下去,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学校不像学校,更像衙门。

不仅没有杰出人才,而且离“杰出”两个字渐行渐远。

现在,虽然较当时情况比较好,但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钱学森之问仍然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钱学森之问提出的背景
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而这个问题极大的反映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
破的瓶颈。

在中国本土难以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既没有培养出经济学大师,也没有培养出文学大师等。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曾一位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温家宝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

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总理接着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

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

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

对钱学森之问问题的特征与本质
认识一:解决"钱学森之问"的现有工作基础应该是新中国六十年教育历程所取得的现有辉煌。

离开了中国特色和中国教育今天的整体成就,"钱学森之问"的解决就无从谈起。

认识二::"钱学森之问"的解决方式应该采取"现有套路升华,延伸创新套路"的模式,而并非"先否定一套,再建立一套"的休克疗法。

借力打力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力学之道。

整体中看局部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几何之道
认识三:"钱学森之问"是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问题与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自然产物。

不同国家的杰出人才培养问题虽然都
是教育发展的共同极限问题,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必然会呈现出解决这同一最高教育问题--"培养出杰出人才"的不同必然途径。

如何看待学森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回应,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先试点再推开,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年全国普及义务教育
完善资助促进教育公平
1.整体的教育工作观"是"教育三弄"--诊视教育、设计教育与
实践教育的第一弄的根本。

2."准确的教育规律掌控"是"教育三弄"中设计教育的根本。

3."合理的教育生态空间建设"、"科学的教育发展模式运用"
以及"负责的教育实践工程"是教育第三弄实践教育的主
体成分。

解决"钱学森之问"也需要考虑教育家培养和先进师范大学建设这样的问题。

教育家的内涵首先需要定义。

教育家与杰出人才的教育科学联系是伯乐与千里马的一种现代教育升华关系。

没有先进的师范大学为教育发展来研究制定成熟的科学教育模式,教育的问题就会总是澄不清和理不顺,更不可能深层次地理解教育家与杰出人才的形成机理。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

"钱学森之问"的解决更是历史的必然。

钱伟长是一位知识全面的人,他在科学、政治、教育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然而,钱伟长会见记者及各界人士时,始终强调他那不变的一句话:“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

”他用60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在<<中国三钱>>这本书里看到钱伟长转系的故事,很是佩服,也
让我更理解了他的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故事转述如下:
1931年,钱伟长走进了清华园,历史和语文几乎都是满分.开始选系时,历史系陈寅恪认为他应该读中文系;朱自清和闻一多也看中了他,认为他应该读中文系.结果,他选择了中文系.朱自清很高兴,把他召到自己家中,亲切交谈.听说他是钱穆的侄子,就说他们家学渊源,读中文系很有发展前途.就这样,钱伟长怀着美丽的文学梦走进了清华园.
可是,就在他选择中文系的第二天,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钱伟长与几个同学一起走进圆明园,由圆明园引发的对历史的沉思使钱伟长的感情难以自制.从圆明园回来之后,钱伟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放弃自己的文学梦,立志改学科学.
次日,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表明自己弃文从理的志愿.吴有训查看了他的入学成绩,对他说:"你的物理才考了15分,语文考得这么好.我建议你还是读中文系吧."钱伟长就说读物理是为了救国.而吴有训反驳说学文也可以救国.钱伟长硬是执著地立在吴有训的办公室里,不肯离去.
从那天以后,吴有训走到哪里,钱伟长就跟到哪里,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缠得他没办法,最后做了有条件的让步:先试读一年,在这一年里,化学,物理,数学这三门课要能考70分,才能留在物理系,如果有一门考不到,就转回中文系.
钱伟长在读中学时,物理,化学从来没有弄懂,数学也没有系统学过,代数符号都搞不清楚.为了能够留在物理系,他拼命苦读.这一年,他一天最多睡五个小时,早上六点起床到科学馆读书,晚上学校十点熄灯,他就躲在厕所的一角继续读书,深夜才回宿舍.
当年,钱伟长认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结果当他六点起床去科学馆时,发现那里已经有人在读书,这个人就是华罗庚.华罗庚是早上三点就起床去科学馆读书.华罗庚这种拼搏精神,深深地激励着钱伟长,后来两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