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摘要:为了客观反映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制定应对措施,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工程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之推广到实践应用中。

关键词: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优化
1 引言
一直以来,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提高gdp水平、改善民生起到重要作用。

建筑业为社会生产提供平台、为人民生活提供空间,社会所有的建设成果都是通过建筑业来实现的。

建设成果的实现手段——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建筑业能否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全国建成的大中型建设工程不计其数,获得国际建筑业承认的项目也为数不少。

虽然建筑业质量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就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础工程特别是住宅工程而言,质量问题比较多,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近几年出现的“楼脆脆”、“楼歪歪”、“桥塞塞”等现象,折射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困境。

2 工程质量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绩效(performance, the action of performing, or the action of performed )是指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这个过程包括执行、表现和成绩。

可以看出,绩效不单单是一个结果,还包括一系列为得到该结果所进行的过程。

评价作为项目管理
的一种手段,不能评价就不能控制,因此绩效评价是绩效改进的基础。

绩效评价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组织行为和成果进行科学系统测量和评判的过程。

通过绩效评价,既要反映出组织行为的效果效率,还要对组织内成员或群体给出客观合理的评定。

2.1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1)基础资料真实可靠
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和资料是保证评价体系有效性的前提。

绩效评价构建的前期调研工作需要相关人员的认真对待;收集资料后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核实,以确保资料的可靠性。

(2)评价指标系统动态
质量管理绩效评价的不仅仅是结果,还要反映出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表现,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建造过程的动态性和系统性。

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各指标间应相互联系,并且应呈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不要单独选取某一方面工作考察,也不要选取固定不变的指标,防止以偏概全,偏重短期绩效。

(3)独立性原则
评价指标间既有联系也要有区别,各层次指标应保持清晰的结构,避免指标的重复性。

2.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要素
构建要素有七个,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反馈应用。

各要素间关系如图
1所示。

图1评价体系七要素关系图
绩效评价体系的七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共同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这七个要素缺一不可。

3 质量评价体系建立
3.1初始指标选择
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特点,笔者将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绩效考核客体——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绩效;第二层位准则层,也可以称为约束层,该层有三个指标,分别是施工准备阶段、具体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第三层为最基础的指标层,是与上述三阶段相对应的质量管理绩效考核指标的细化。

评价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评价结构图
3.1.1指标选择依据
(1)工程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前人已将主要因子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4e1m因素[3],其中4m是指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1e为环境(environment)。

(2)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内容
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施工质量管理内容
管理环节管理内容
事前控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审查;
监理单位质量管理水平;
建材、机械设备自身及与其相关的采购、物流活动的质量管理;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方法的审查;
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三通一平等施工准备工作质量管理。

事中控制工序质量管理;
施工作业监督管理;
施工单位资料管理;
设计变更和审核跟进;
分部分项工程、隐蔽工程验收;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试验报告审查。

事后控制竣工资料管理;
成品保护管理;
质量自检控制。

对工程质量管理影响因素、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内容和工程质量管理流程加以分析,是为了建立质量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时,在指标的选取上给予一定的借鉴和理论依据。

3.1.2建立初始指标
(1)施工准备阶段
做好设计交底;做好质量计划;施工单位执业资质;进场材料设备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工程测量是否准确;招标投标活动的规范性。

(2)施工过程阶段
做好技术交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分包单位质量管理能力;施工材料检验率;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三新的应用与控制;施工环境控制;质量控制点选取是否合理;工序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隐蔽工程一次检验合格率;项目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偏差;施工人员技能培训情况;加强施工资料档案管理;各专业工种间协作情况。

3.2指标优化
初始指标的遴选隐含主观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指标评价信息很难获得,指标重叠、相关等问题。

为了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需要对指标进行检验筛选,即对指标有效性、可行性和独立性进行检验。

(1)隶属度分析
笔者采用模糊统计法对指标进行分析。

根据公式
计算各个指标的隶属度。

其中,ni为每个指标被调查对象选为重要指标的次数,m表示试验总次数,也就是调查对象数量。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最终删除了<0.3的指标。

(2)相关分析
根据公式
经问卷调查和统计软件计算后,得到四对相关性较大的指标,剔除其中隶属度较低的评价指标。

3.3实施建议
(1)我国工程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业主利益保证不充分。

建筑实体验收的标准都是以最终成果为主,而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往往有些工序或部门不能一次达标,需要返工或修补才能保证最终实体质量通过验收。

这些个别的返工或修补会造成工程施工工期拖后,成本增加,业主的利益没有得到中粗保证。

2)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绩效体现不充分。

如上所述,工程验收以最终成果为对象。

工程验收只能呈现给人们这项建筑实体的质量程度,并不能体现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绩效。

(2)措施和建议
1)权衡多方利益要求
在对绩效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绩效评价目标时,应权衡建设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赋予各方支配和控制绩效界定的权利,充分调动建设项目参与各方的主动性,并以此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提高绩效评定的有效性。

2)保持绩效持续沟通
绩效评价的过程也是建设工程项目参与方互动、信息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在整个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进行。

在实际应
用中往往得到评价结果后绩效评价工作就结束了,评价是手段,改善才是最终目的。

促进改善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激励机制,因此,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4 结束语
工程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旨在通过一系列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真实客观的反映出一个项目质量管理的实际面貌,一方面为该项目优化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依据,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工程高质量低成本按时完成;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体系对项目或建筑企业行业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定级,有利于国家把握建筑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利于宏观政策导向,从而实现我国建筑业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因此,该成果的提出对建筑企业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绩效,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优化质量管理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彭莉.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8): 69- 75.
[2] 袁浪, 曾敏军. 关于构建代建制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 浙江建筑, 2007(10): 76- 78.
[3] 施骞, 胡文发. 工程质量管理教程[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5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