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又名《绚丽的数学之花》)(中文、英文版本、各50分钟)在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北京星际远航文化传播中心受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委托,由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担任最高科学顾问,创作了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文、英文版本、各50分钟)。

中国中央电视台以特别节目向全球播放,中国新华社以多种语言播发通稿,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先后播放,受到社会公众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应社会要求,北京星际远航文化传播中心将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文、英文版本、各50分钟)制作成了音像制品《绚丽的数学之花》,在中国出版发行,受到欢迎。

中国数学家将音像制品《绚丽的数学之花》作为中国独特的数学文化礼品馈赠给各国数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团作为礼品,赠送给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著名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北京星际远航文化传播中心还将《绚丽的数学之花》捐助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安康计划项目。

音像制品《绚丽的数学之花》通过五个省的电子音像教材招标,被认定为中小学正式推荐电子音像教材,中国上千所大学和中小学配备了音像制品《绚丽的数学之花》,根据社会的反馈,效果非常好。

2003年,《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为“对外电视节目奖”二等奖。

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文、英文版本、各50分钟)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报道。

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又名《绚丽的数学之花》)集数学历史、数学文化于一体,汇数学思想、数学精神于一身,充分应用图像表现形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博大精深的数学世界,介绍了人类数学发展史,数学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从原始数、形的起源到现代通讯和信息时代,数学与天文,数学与生命科学,数学与艺术、建筑,数学与产业革命、经济、军事,数学与教育、中外数学家、国际数学家大会,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丁石孙、吴文俊漫谈数学研究、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精神,通过展示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来源于自然的充满趣味的数学背景材料,让观众自由翱翔在奥妙无穷的数学王国中。

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又名《绚丽的数学之花》中文、英文版本、各50分钟)表现的数学文化知识点基本涵盖了教育部制订的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年级至9年级要求介绍的数学背景知识;例如1-3年级的数的概念的起源,数的原始表示法;4-6年级的各种计算工具,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演进历史与数学家的卓越贡献;7-9年级的数学家的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建筑、CT技术、天气预报。

中国的目标是建立21世纪数学大国,中国数学文化在世界数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制作与播出填补了中国数学文化影视产品的空白,它的播出在中国师范教育、数学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数学教师、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社会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又名《绚丽的数学之花》)(中文、英文版本、各50分钟)中国推出第一部数学文化电视片21日开始播出:青少年数学夏令营中也播放了这部电视片。

电视片由北京星际远航文化传播中心和武汉电视台联合制作,英文版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其VCD版本已在新华书店发售。

(完)数学之光中国推出第一部数学文化电视片新华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陈勇)在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举办期间,中国发行了第一部数学文化电视片,并从21日开始陆续由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播出。

制片人称,这部名为《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专题片将有助于促进数学教育和数学知识的普及。

这部电视片从“数的起源”开始,着重介绍了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数学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片中对历届数学家大会和历史上的著名数学家也作了介绍。

制片人赵立萍说,这部电视片的摄制得到了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的支持,组委会推荐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作为最高数学顾问,并推荐了数学史、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三个领域的专家担任顾问。

数学家大会组委会证实,陈省身、吴文俊等著名数学家分别在这部电视片中露面,谈数学的意义、数学研究的手段和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届数学家大会的周边活动--青少年数学夏令营中也播放了这部电视片。

电视片由北京星际远航文化传播中心和武汉电视台联合制作,英文版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其VCD版本已在新华书店发售。

绚丽的数学之花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解说词序篇人类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大自然以它那天工鬼斧的神力,将我们雕凿成不同的肤色,上万个民族。

在这太阳系存在智能生命的蓝色星球上,我们操持着形形色色的语言,使用着千姿百态的文字,创造了各领风骚的文明。

可是,当我们乘现代文明的交通工具在小小地球村漫游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1234567890───这神奇的十个数字是联系我们五大洲四大洋的共同纽带。

主题一从原始数、形的起源到现代通讯和信息时代神奇的数学──宇宙的诗篇,美妙的数字──动人心弦,开创出一个又一个人类新时代。

当现代文明的分分秒秒令千千万万双手敲击电脑键盘的时候,谁会想到正是这普普通通的十个手指揭开了我们数字文明的第一幕。

数学──探索宇宙真谛的共同语言!数学──人类文明的象征!数学科学是人类长期以来研究数、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而形成的庞大科学体系。

数学的起源来自人们对自然万物数和形的认识。

据考古专家考证,人类创造文字之前,就已经形成数的概念。

史前人类最初是用石头、竹片、树枝、贝壳等实物记录数目的,以后发展到结绳记数。

中国《周易》一书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方法遍及世界各地,在希腊、波斯、罗马、巴勒斯坦以及伊斯兰国家都有记载或实物标本,这种古老的结绳制度在秘鲁高原印地安部落一直流行到19世纪。

由于结绳的不便,人们在新石器时期开始在石头、木棍或骨头上刻痕以代替结绳,并逐步演变成了各古老文明创造的不同数字。

随着数字和数码的诞生,产生了记数方法和进位制,这是因为当数目很大时,简单地刻痕记数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人类历史上曾经流行过许多进位制:2、5、6、10、12、16、20、60等基数都曾经作为基本进位单位。

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数字作为基数?这个问题曾经引起历代学者的浓厚兴趣。

亚里士多德推测十进位制可能与人有十个手指有关,古代中国人和埃及人早就习惯了十进位制。

可是,玛雅人流行20进制,巴比伦人偏爱60进制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

二进位制的应用和普及则与现代信息社会休戚相关。

1679年,与牛顿共享创立微积分盛誉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撰写了《二进制算术》,成为2进位制的发明人。

他还特地制作了一个纪念章,献给对2进制感兴趣的奥古斯特公爵,上面用拉丁文写道:“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足够了!”1689年数学家莱布尼茨在罗马认识了从中国回国的传教士白晋,得知中国古老的《易经》的《经》部由64个卦组成,每一个卦由被称为阳爻(─)和阴爻(--)的两种符号,以不同排列组合构成。

莱布尼茨欣喜若狂。

他从古老的东方《易经》中得到了二进制的有力佐证,更坚信一切数都可以由0和1创造出来。

虽然2进位制在莱布尼茨时代曲高和寡,可是却实实在在地流传至今,它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普及和信息网络革命,迸发出震惊环球的神威。

莱布尼茨的梦想终于成真了!0作为记数法中的空位,在位值制记数的文明中不可缺少。

早期巴比伦楔形文书和宋元以前的中国筹算记数法,都留出空位表示零,只是没有符号。

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人曾引进专门记号表示空位,玛雅20进制记数中也有表示空位的符号,但他们的表示方法并不完善。

印度人起初也是用空位表示零,后记成点号,最后发展为圈号─0。

公元550年印度天文学家瓦拉哈米希拉论述了0的加减运算。

公元628年婆罗摩笈多在《宇宙开端》中写道:“负数减去零是负数,正数减去零是正数,零减去零什么也没有……”公元8世纪印度数码传入阿拉伯国家,后又传至欧洲。

公元1202年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正式介绍:“这是印度的九个数码:987654321,加上阿拉伯人称之为零的符号0,任何数都能够表示出来。

”从此以后,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到16世纪,0不仅和它的九个兄弟变成了当今世界通用的数码,而且还同2进位制一起构成电子计算机运算程序的编码基础。

用机器代替人工计算始终是人类的梦想与追求,数学和数学家们对计算工具的发明,特别是对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创新,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数学家发明了算盘。

1642年,数学家帕斯卡发明了第一台加减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

</p><p>1674年,数学家莱布尼兹在巴黎科学院当众演示了他发明的世界第一台能够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机。

1834年,数学家巴贝奇研制成功了机械式的差分机和分析机。

进入20世纪,电子管的出现,为计算机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英国数学家图灵为解决数理逻辑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相容性以及数学问题机械可解性或可计算性的判别,提出了理想计算机理论。

图灵的理想计算机由3部分组成:一条带子,并分成许多小方格、一个读写头、一个控制装置。

整个计算机的动作从读写头视读带子上的第一个方格的数据开始,一旦计算结束,机器就进入一个特别的停止状态,运算过程的任何结果都记录在带子上。

图灵机从理论上预示了计算自动化的可能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图灵本人曾亲自参与研制成功了破译密码的专用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6月,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等提出了一份全新的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用记忆数据的同样记忆装置储备执行运算命令,使全部运算成为真正的自动化过程,开辟了计算机发展的新时代。

他亲自参与设计了世界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仪与计算机”(ENIAC)。

该计算机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于1946年投入使用,专门应用于弹道计算。

20世纪50年代,数学家霍普创造性的汇编程序,为计算机软件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和气象学家首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气象预报标志着计算机应用于科学实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数学家的努力、数学的发展创造了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创新,又加速了数学的革命。

电子计算机经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后,正向着高速度、高智能、小型化、廉价化方向迅速发展,开拓出了无限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市场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