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当代价值2010-10-19 10:36吴坤宏[博客]11504 字, 阅读1159, 评论0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道德经》一书涵盖了其诸多思想。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老子其人。
本部分简单介绍老子的历史地位。
第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特点。
这一部分分别叙述老子的“无为而一、老子其人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聘,又自号老阳子,相传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也有人说他是陈国相人。
苦县和相其实是一个地方,原本属于陈国,后来楚兵灭陈,陈归属楚国。
老子长寿,卒年不知,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子。
“老”是年高德重之意,“子”在古代是对美男子的尊称。
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道”,又称为“大”,以取代商周以来的人格神--——天的至上权威。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由此,“道”便构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第一性的,世间万物皆由“道”而来,是第二性的。
所以他说“道”是“万物之宗”。
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不断演变,演变出天地万物,并形成了人和人类社会。
即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和“道”的思想相适应,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顺其自然之意。
同时,他在政治上“不尚贤”,这实质上是企图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为此,老子主张实行“愚民”政策。
所谓“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他认为应当“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
他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他的梦想。
由此可见,老子所向往的并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而是早已在历史上消逝的、经过他的美化、保留有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制社会。
这其实是一种消极没落的思想。
《道德经》之精华是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它揭示出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
如美与丑、难与易、长与短、高于下、前与后、有与无、祸与福、强与弱、刚与柔、多与少、实与虚、智与愚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相反而又相成。
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认为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他却极力否认对立面的斗争,夸大对立面的统一,并力图从内心精神世界消解现实的矛盾。
但是,老子提出的对立面之间的转化,既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又看不到新旧质的区别,而仅把对立面的转化看做循环往复的无尽过程,所以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最后却导向了形而上学。
总而观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他的不朽之作《道德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涵盖了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军事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思想超越时空,不仅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特点《道德经》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唯一著作,该书涵盖了老子的诸多思想。
下面将着力探讨老子的几种思想及其特点。
(一)“无为而治”《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
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天道无为”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道德经》开篇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这里,老子为“无”和“有”的阐释立下了的原则。
“无”和“有”分别指“道”的两种特性:“无”指道无形而不可见,“有”是指道虽无形而实存。
“无”这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没有”和“不”,而要从道的角度去体察。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也指事物的本体和万物之源,同时还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之意,我们要通过“无”和“有”去观察和领悟“道”的深远奥妙。
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产生,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三层意思。
一是顺应自然不妄为。
“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
一年四季交替轮回,万物自生自长。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1](第51章)老子认为这是天道的“无为”,人道也应效法天道的“无为”,遵循自然的规律,让百姓自作自息。
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去为。
老子并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他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这样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有为”。
第三,“无为”是老子根据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设计的治国方法。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2](第11章)无形的作为能够带来利益,是有形的作为发挥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思想虽然重要,但体会其特点才是关键。
从上我们可以概括出老子“无为”思想的特点:(一)“无为”并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
那些把“无为”等同于“无所作为”的认识是错误的。
(二)老子所提倡的“无为”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生存和斗争策略。
他是想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和“以退为进”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我们不但要明白“无为”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同时我们还要学会适时、适地地去“为”,做到“为而不争”,以求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
老子的“无为”思想中,“无为而治”最具有代表性。
“无为而治”,要求我们无私心,处理事情时不以个人意愿为依据;“无为而无所不为”是指做事处处以“公”为依归。
“为而不争”,每个人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谐共处,平稳发展。
这是管理现代企业、治人治国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
(二)辩证法思想《道德经》一书不仅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且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老子认识到,具体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他们都是有始有终,经常变动的。
老子说:“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 [3](第29章)老子又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第2章)他认为矛盾着的事物都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有”与“无”、“长”与“短”等等,都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
旧日中国常说的“相反相成”即由此而来。
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可以经常相互转化。
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
岂无善?善复为妖。
” [5](第58章)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变成它的反面。
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
“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这些对立面都能相互转化,并且这种转化的过程没有穷尽。
所以说“孰知其极?”。
这方面,《老子》中讲的很多。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6](第22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 [7](第30章)不难发现,“物极必反”是贯穿于《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原则。
老子又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第64章)老子还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9](第63章)容易的事情,发展下去,可以引起质的变化,成为难的事情。
小的事情,积累下去,同样会出现质的变化,发展成为重大的事情。
在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时,立即着手去处理;在事情刚出现时,立即着手去解决。
老子的这些话似乎有见于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些现象,但他没有,也不可能将之总结为一个规律。
老子感觉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识相违背的。
他说:“正言若反。
”[10](第78章)他还感觉到,这些道理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
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1] (第41章)但老子却害怕斗争,不讲斗争。
因此,他所认识的转化是循环反复的,而不是上升的。
这其实和老子所提倡的“复”是一致的。
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12](第16章)“复”也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复”即循环、倒退之意。
老子还想出了一些掩护、保存自己力量的办法,主要表现在不要暴露自己,要极力隐蔽自己。
他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13](第45章)又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14](第41章)老子又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 [15](第6章)由此观之,老子较早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事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可以相互转化。
但我们若是认真揣摩,其中还有相当多的地方不尽如人意。
首先,老子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却忽视了对立面还存在相互斗争的一面,斗争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着的事物的两种属性,绝不可偏废其一。
另外,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始终处于周而复始的循环中,看不到事物可以发生质变,成为另一种新事物。
即老子提倡“复”。
这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相背的。
所以,老子对辩证法虽有一定认识,但这些认识在他看来并不能作为新兴阶级的战斗工具,而只是当时没落阶级用以对付新兴势力和聊以自慰的手段。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16](第78章)这些话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正确的。
但作为一个没落阶级的代言人,这些话也仅能看作是对自己的解嘲,对敌人的诅咒。
(三)养生思想与气功老子不仅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他还对养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