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徐梅班级:12商务英语3班学号:123304322
《牡丹亭》鉴赏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主要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为了展示“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感情,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
杜丽娘因伤春而入梦,因入梦而得病,因得病而死亡,因死亡而会合意中人,实际上不限于男女爱情,它包括一切合理的生活欲望与要求。
这样的欲望与要求,在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人世以外。
戏曲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惊梦和闺塾两章。
惊梦这出戏分“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
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
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
她在春香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
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
她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上也就开始越出了礼教的限制;她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
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
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
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中途,因杜丽娘身子乏了,丫鬟春香让她在花园小憩一下,便去夫人处了。
以下就转入了“惊梦”部分,杜倚着桌子,梦见一书生执柳而来,且诉说着爱慕之情。
两人便在那牡丹亭芍药栏处定情。
杜丽娘在梦境中好象是自由自在的,但梦醒以后,周围还是礼教森严的冷酷现实。
不过,读了《关雎》诗、游了后花园的杜丽娘,性格已经有了变化。
她梦醒以后,又去花园中“寻梦”。
如果说“游园”里面的“惊梦”是由客观的春天景致所引动而起的,那么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就是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了。
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杜丽娘的性格开始变了。
这章是故事的开端,为后来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这部分的情节虽然很美,但是
在《牡丹亭》中,我最欣赏的不是这《惊梦》,而是《闺塾》一章。
《闺塾》是所有的章节中舞台最活跃的部分,也可以说是具有娱乐观众的效果的部分。
在《闺塾》中,春香的活泼可爱、使小聪明;杜丽娘的娴淑、知书识礼、小调皮;教书先生的迂腐、一板一眼;这些都很有味道,相比较于其他的戏剧作品,动静适宜,戏剧结合娱乐。
这样的戏剧,让人忍不住要赞叹几百年前的汤显祖的才华。
无论看了几遍,还是觉得很新鲜。
在《闺塾》中,人物形象又以春香为最。
且看她与先生的对话:
“先生,烂熟的了还要背?”,
“烂熟的了还要背?小姐提我一个字。
”,
“先生,这鸟是怎样叫的?”等等,这些对话把一个天真烂漫、活泼的小丫鬟刻画得栩栩如生。
背不出诗时,她虽然有些小委屈,但在杜和先生的提示之下,强背出来后,还是敢说“先生可是烂熟的了么?”。
这种小调皮,让人又恨又爱。
对于不懂的地方,她敢于向先生请教,直接说出问题的所在。
“这样熟还要读,读它什么介?”,“先生,这鸟是怎么叫的?”,春香虽然没有杜丽娘的聪慧,但是这种勇气在中国古代的环境下,也难能可贵,不是吗。
“小姐,小姐,我们只管在此处读书,原来后边有座大花园,桃红柳绿,好耍子哩”。
从这句可以看出,春香是个率真的人,她不似杜丽娘在人前要维护大家闺秀的形象。
她只是她,一方面她本分地照顾着杜丽娘;另一方面,对于她自己想法,也敢于去实践。
她本可以悄悄溜到花园玩去,并同时让杜丽娘和教书先生都不知道。
可是就是她的这种率真,后来的杜丽娘才会出去游园,从这种角度来看,春香的角色是很关键的。
她与先生争辩时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痕。
有甚光华!”时的伶牙俐齿,真真是调皮可爱。
在先生要用荆条罚她时,她一手执着快要落下的荆条,且说“你待打我这嫩娃娃,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折煞。
”试想,如果被打的对象是杜丽娘的话,杜会有这份勇气去反抗吗,她应该会是默默承受吧,她有她的身份,有她要维护的佳人形象。
所以我特别欣赏春香的这个部分,欣赏她的这种反抗精神。
春香对杜丽娘说那花园的景致时,杜虽有点心动要去游玩,但是仍有所顾忌。
春香进一步说“小姐,老爷下乡劝农,已有几日了,明日我们同去游玩可好?”说春香天真懵懂,但是她又可以一下看出杜的担忧所在。
从杜丽娘的一句“且回衙去”,春香就已然知道她家的小姐明日要游园去,细心地转身吩咐花郎扫除花径。
由此,可见春香不是没有杜丽娘的聪慧,她只是把她的聪明用在别的地方去了。
也是她这种爱玩、活泼的性
子,促使杜丽娘前去游园,成就一段佳话。
当然,在一个表演当中,剧本所展示的故事情节固然重要,但是这也要一个好的演员演绎出来。
在《闺塾》中,饰演春香一角色的表演者表演得很到位。
动作如流水般轻盈,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形象。
特别是面部表情,像是真的那样的一个小丫鬟。
这也是我喜欢这章表演的原因。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
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
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比如给她安排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
后者负责她的教育。
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
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牡丹亭》这部剧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整部戏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就可以打破一切精神枷锁,争取到自己应有的生活权利。
浪漫主义也就是理想主义,为着追求一种理想而表现出强烈的激情,表现出对反抗斗争的坚持、对腐朽传统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