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惊梦【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一、疑难字词句的解析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文化意义三、艺术特点【思考题】1.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惊梦》一出对表现该剧的主题有何作用?【导入语】《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
又叫“玉茗堂四梦”。
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
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这首诗是当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后的心情写照。
汤显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那么,《牡丹亭》究竟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主要人物与情节南安太守杜宝请到腐儒陈最良来教女儿杜丽娘(闺塾)。
在贴身丫鬟春香的鼓动下,杜丽娘到后花园游玩(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柳)。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描画自己的容颜后伤情而死(写真)。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拾画叫画),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夜走京城(婚走)。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团圆)。
《惊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最为精彩的一出。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正值青春年少,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试图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把杜丽娘塑造成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被隔绝在深闺大院,平时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几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打个盹都成了违反家教、大逆不道的行为,遭到父母的责骂,她只能做些女红,或者看看书来打发时光。
杜宝为了把女儿调教成一个合乎封建规范的大家闺秀,请了个迂腐的老先生陈最良来教女儿读书,这个老先生是一个典型的老学究,满嘴的之乎者也,满脑子的封建教条。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使这个正在成长中的青春少女苦闷万端。
她在丫鬟春香的鼓动下,准备到太守府的后花园游玩。
《惊梦》一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文本赏析《惊梦》选自《牡丹亭》第十出,包括“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内容,我们重点讲析《游园》部分,也就是《绕池游》这一套曲子。
【绕池游】“旦”是古代戏曲的女性角色名称,这里是“正旦”(也就是年轻女主角)的简称,在戏中指杜丽娘。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
“啭”,啼的意思。
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年光”,春光。
“乱煞”,纷纭、缭乱。
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
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
“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
“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缭乱。
“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
“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生命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
“贴”是“贴旦”的简称,在古代戏曲中扮演小姐的贴身丫鬟,在这里是指春香。
“炷尽沉烟”,“炷”,作动词用,燃烧;“沉烟”,点燃的沉香(沉香是一种香木名,这里指用沉香木制作的香)。
这句是说沉香燃尽。
“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
“恁”(rèn),怎么。
“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似”,用于比较,表示程度更甚。
这句意是,怎么今年春天比去年更牵动我的情怀呢?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的心思与去年不一样。
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
【乌夜啼】这里以一首词作为人物的上场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
“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
“宿妆残”,还残留着昨天的妆容,没顾上重新梳洗打扮,只是发呆地望着。
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
(杜丽娘生活在江西,柳梦梅从广东过来,须经过梅关,所以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伏笔,有暗示作用。
)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因由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以上写杜丽娘在游园之前被春光吸引所生发的感情。
作者用【绕池游】曲文与【乌夜啼】词文的组合,刻画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百无聊赖的感情和青春之心跃跃欲动的情状。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句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出细细的游丝,飘浮在空中,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一是,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丝丝可怜的春光。
二是,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作为妙龄少女,春光已牵动她的情怀,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游丝是很细的,心不细的人很难发现。
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是,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
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
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
因此,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可以看作是春光投射进丽娘闭锁的心扉、情思逐渐萌生的心理写照。
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
这一缕“情思”恰如一缕“晴丝”纤细微弱,随风飘荡,尚无定向(爱情目标),所以说“摇漾春如线”。
作者借春光抒春情,依晴丝发情思,运用修辞手法,使情与景妙合无垠,天衣无缝。
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得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接下去写对镜梳妆,这里着意表现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
因为主人公有了“情思”,所以心情一直激动荡漾,难以平静。
如果将春情的思念转变为梳妆的行动,需要感情上的大力调整,故此须得“停半晌”。
当她“整花钿”之时,定要照镜。
“没揣(chuǎi)”,没料到。
“菱花”,指镜子。
“迤(tuó)逗”意为挑逗、引惹,都是当时的口语。
“彩云偏”,是指头上的发髻偏向一边。
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的半边面容偷照了进去,惹得我急忙躲闪弄歪了美丽的发髻。
拟人手法和口语的运用,使这两句唱词更加活泼生动。
一个“偷”字,颇堪回味,似乎镜子已偷窥到了姑娘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把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封建社会里,像杜丽娘那样的大家闺秀,她是不能轻意出门的。
即使她们从镜中自窥春心颤动的秘密,都不免羞涩万分。
如果仅仅在闺房中走动,又如何能使别人欣赏到自己美丽的身段和容颜呢!便,适合,适宜。
想到这里,只有顾影自怜了。
因此“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一句,既写杜丽娘的羞涩、腼腆,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严重束缚。
所以这句不能轻轻放过。
短短七句曲词,从景物和动作的描绘中.将人物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醉扶归】这支曲是写杜丽娘沉浸于华美服饰和惊人丽质的自我欣赏中。
“翠生生”是形容色彩艳丽、鲜明。
“出落的”,是显得的意思。
“茜”,指绛红色的裙子。
“艳晶晶”,形容光彩绚丽灿烂。
“花簪”,用珍宝装饰的簪子;“八宝”,泛指各种珠宝。
“填”,嵌饰。
是说:杜丽娘戴着各种名贵的珠宝嵌饰而成的簪子,显得十分明艳、光彩照人。
那么上一句就可解释为她穿着绛红色的裙子显得十分艳丽鲜明。
开头两句极写服饰的华贵,显示出作为一个官宦少女顾影自怜、喜形于色的娇憨神态。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好(hăo):美也。
意谓爱美是我一生天性使然,是这支曲子中的“曲眼”,是关键句。
这是作者发掘她内在的心灵美,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是杜丽娘自然升腾的青春憧憬的直言告白,也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否定与挑战。
“三春好处”比喻青春姣好的容貌。
“沉鱼落雁”,形容女子有惊人之美,使游鱼沉水,使飞雁落地。
“羞花闭月”,也是说人的美使花儿羞惭,使月儿关闭。
这里都用了拟人化手法。
在这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里,尽管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可又有谁来赏识呢?这三句写杜丽娘容貌美丽,表现官宦少女的孤芳自赏、无人问津的自矜自悲等多种心态。
杜丽娘用美丽的春天自喻,为后文伤春埋下伏笔,暗示“伤春”即是“自伤”。
两种修辞,交相运用,无比自然、贴切。
自己如花的美丽无人了解,更无人欣赏,造成了杜丽娘心灵深处的强烈失落,一种孤独无偶的情绪渗透内心。
这就点明了上文杜丽娘所感喟的“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这一郁郁寡欢心情的来由。
以上三支曲子,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景语的点染来写的,来刻画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
先写孤锁深院,韶华虚度,春光撩人;再写对镜梳妆、欲行又止,顾影自怜,情思摇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