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隐记忆的应用综述

内隐记忆的应用综述

内隐记忆的应用概述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学号 Z0510******* 姓名陈志勇指导老师:毛伟宾摘要:20 世纪80 年代才兴起作为热点的内隐记忆研究,很快得到国内一些心理学家的重视, 纵观内隐记忆研究的历史和新近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内隐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在教学、广告、语言、运动、社会认知、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内隐记忆的研究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并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内隐记忆内隐社会认知内隐学习一、内隐记忆的概述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的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不同,了解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别,有助于把握内隐记忆的实质。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 主要是通过二者比较所产生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得到揭示。

到目前为止,研究揭示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隐记忆个体之间差异很小就个体而言, 外显记忆的发展呈倒“U ”型曲线; 就群体而言, 有人记忆力强, 有人记忆力差, 严重的遗忘症患者丧失了记忆力。

而内隐记忆个性之间差异甚小, 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 从幼儿至老年, 内隐记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郭力平, 杨治良, 1998; Craik, 1983)。

对脑损伤、脑的老化、脑不成熟、酒精中毒以及抑郁心境等个体差异的研究发现(Warrington, 1970; Ligh t, 1987; 郭力平,1997) , 内隐记忆不存在个体差异。

(2)内隐记忆保持时间长, 遗忘发生慢且少。

Ebbinghaus 研究发现的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揭示了外显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但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内隐记忆随时间推移消退得较慢。

1982 年, Tulving, Schacter 和Stark 的再认与残词补全实验发现, 再认成绩7天以后显著下降, 但残词补全的成绩7 天前后没有显著差异。

(3)内隐记忆容量大, 贮存密度高,不受学习项目数量多少的影响。

马正平和杨治良(1991)研究发现, 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 直接测验成绩下降而间接测验成绩却基本保持稳定。

Rein itz 等人(1994) 研究也发现, 再认测验的成绩随学习的合成词数目的增加而下降, 而知觉辨认成绩不受先前学习项目数的影响。

这说明内隐记忆容量大, 贮存密度高(杨治良, 1993) 。

(4)内隐记忆抗干扰能力强,而外显记忆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陈世平和杨治良(1990) 研究发现, 学习时伴以外部学习材料的干扰, 对外显记忆测验成绩有影响, 而对内隐记忆测验成绩无影响。

1995 年, 杨治良和叶阁蔚在研究中又发现,在间接测验中, 被试者的心理状态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很小,这与直接测验成绩容易受紧张、焦虑、疲乏等内部心理变化的影响较大有明显的区别。

(5)内隐记忆不受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

内隐记忆不受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而外显记忆受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外显记忆的影响明显。

(6)内隐记忆不受材料的加工方式与水平的影响。

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的比较研究发现, 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有较大的影响, 而对内隐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Jacoby等人(1981) 研究发现, 词的语义加工(精细加工) 与词的外部特征加工(非精细加工) , 影响再认测验成绩, 即精细加工比非精细加工的再认成绩好。

但在内隐记忆测验中, 发现两种加工方式与水平的启动效应几乎是相等的(Graf 等人, 1982; Graf 等人, 1984; 朱滢等人,1991)。

(7)内隐记忆无需有意注意参与。

学习时的注意状态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很大, 集中注意会提高测验成绩, 分散注意则肯定降低测验成绩。

在内隐记忆中, 发现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的测验成绩影响是不明显的。

Parkin 和Russo(1990) 研究发现, 采用集中注意或分散注意的方式进行学习, 对残词补全、残图补全的成绩没有影响, 而对再认和回忆的成绩有明显影响。

Gabrieli 等人(1996) 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二、国内内隐记忆研究的进展和意义2、1 国内内隐记忆研究进展20 世纪80 年代才兴起作为热点的内隐记忆研究,很快得到国内一些心理学家的重视,中国目前内隐记忆方面的研究者主要有朱滢、杨治良等,从80 年代后期开始,他们除了撰文介绍国外有关内隐记忆研究的成果以外,自己还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国内学者对内隐记忆研究的涉及面相当广泛,仅以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主要包括: (1) 关于内隐记忆实验研究方法的探索; (2) 汉字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3) 内隐社会认知实验研究; (4) 遗忘症启动效应实验研究; (5) 内隐学习的实验研究; (6) 临床对脑疾病患者的记忆康复训练研究; (7) 跨文化合作实验研究; (8) 对有关理论和方法的评价等等。

纵观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情况,心理学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兴趣和关注方兴未艾。

究其原因,内隐记忆惹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加工过程的无意识性,因为自从艾宾浩斯一百多年前预言无意识记忆研究和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理论以来,一直没有或者说不能在实验中对其进行研究,而按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在人的心理容积中占着一个极其广大的空间,如果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它的存在并进一步加以开发利用,无疑对人类将产生重大意义。

仅以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来看,启动效应在记忆研究中影响重大,因为它不但涉及两类测量记忆的方法与两类记忆形式、多重记忆系统的存在等重大理论问题,同时还影响到人们对社会认知、问题解决、认知发展、无意识教学、临床记忆康复治疗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2、2 内隐记忆研究的意义纵观内隐记忆研究的历史和新近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内隐记忆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内隐记忆研究揭示了记忆的无意识侧面,激发了人们对记忆本质的新探索,启示了新思想、孕育着新突破;内隐记忆的研究,对无意识现象提出了新见解,为人类最终探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内隐记忆的研究,对人类潜能的开发提出了新路子;内隐记忆的研究对确定内隐记忆的脑机制以及预测疾病进程有相当价值;内隐记忆的研究对临床心理诊断及咨询有重要意义;内隐记忆的研究带来了研究方法上的日新月异。

内隐记忆的研究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并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三、内隐记忆的应用研究内隐记忆的研究,最早主要在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开展,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其应用研究已在临床、社会认知、广告心理和学习教育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另外在知觉--运动、记忆错觉、人格与记忆特点的关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错漏(action slip) 等方面,内隐记忆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就内隐记忆在临床、社会认知、广告和教育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3、1 临床方面的内隐记忆研究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Schacter 等人对失忆综合症患者的训练。

根据失忆症患者被给以字母线索时能表现出对已学过的单词的正常启动效应,采用逐步减少线索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训练,直到患者能在不需要提示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反应,使一些失忆症患者主要依靠他们的内隐记忆学会了各种复杂的作业任务。

3、2 社会认知领域的内隐记忆研究早期认知心理学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研究主要是针对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随着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越来越密切的结合,社会经验和人物的信息加工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近来有关内隐记忆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认知也存在着启动效应,即内隐记忆也存在于社会认知中,即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 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已有的研究揭示出性别差异、刻板印象、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中存在内隐社会认知。

目前, 内隐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以下就性别差异、刻板印象、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中存在内隐社会认知加以论述。

3、2、1 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研究2002 年, 徐大真、杨治良采用不同性别人物在攻击与被攻击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图片为实验材料, 研究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 结果发现: 内隐社会认知中不存在性别差异。

表现在被试对认知材料中的性别差异与攻击、被攻击形象反应不敏感。

外显态度中同情弱者,或女性柔弱的形象, 在内隐社会认知中无论箭头指向攻击者或指向被攻击者, 两性明显的偏好攻击者,不管被攻击者是男性或女性。

证明男性在本质上更具攻击性一面的理论是值得怀疑的, 女性对攻击者的偏好显著高于对被攻击者的偏好, 反映了女性亦具有攻击性本能的一面。

该研究结果支持Frodi等人(1997) 提出的女性亦具有攻击性倾向理论。

3、2、2 内隐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印象研究内隐的刻板印象是指内省不能确知的过去经历(内隐记忆) 影响着个体对一定社会范畴的成员的特征评价。

1998 年, 葛明贵采用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为实验材料研究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发现被试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的外显记忆没有表现出差异, 但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的内隐记忆差异显著, 突出表现在对“女性”加工的精细和对“男性”加工的相对放松上。

被试在无意识的自由联想过程中, 在女性加工方式下, 能较好地识别和判断目标词而加以剔除。

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对女性加工条件下的目标词精细加工的原因, 在于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与不公正态度。

这种内在的歧视女性的态度是通过直接测量手段不能了解的, 而且它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主体没有明确意识到的。

研究者称这种现象就是内隐的性别刻板印象。

1999 年, 周爱保在研究信息的性质对内隐社会印象的影响时, 发现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 社会对男性的要求要比女性更为苛刻, 而对女性形成的社会印象比男性更为消极, 表现出了“歧视性”的内隐性别偏见。

这证明性别刻板在两性中都存在, 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3、2、3 内隐社会知觉的研究。

社会知觉是对刺激的社会属性的一种反映及其意义的获得。

刺激的社会属性就是刺激对认知者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社会意义以及情感意义。

内隐社会知觉是个体对社会信息的一种无意识获得, 属于内隐社会认知的初级阶段。

1998 年, 周爱保等人对内隐社会知觉的特性和规律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 周爱保等人选择不同词性(消极词、积极词和中性词) 与词频(高频中性词、低频中性词) 的双字词64个, 用男、女两组被试,采用“意识过滤”技术和速示辨认测验对内隐社会知觉的特点进行了考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