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师说》教案

高二语文《师说》教案

高二语文《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等实词的含义;掌握虚词之、其、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4.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找出作者的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3.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诵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懂文句,读清句读)一、导入新课大家都听说过推敲的故事,讲的是韩愈帮贾岛琢磨一个字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韩愈对后生晚辈一直持勉励提携的态度,他还为名不经传的李蟠写了一篇传世之作《师说》。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了解背景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

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3.了解题旨板书课题。

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诵读课文1.读准字音(投影仪显现文中的生字词和部分多音字,指导学生在正确发音的基础上初读课文)传道(chu n) 句读(d u ) 针砭(biān) 阿谀(yǘ)郯子(t n) 苌弘(ch ng) 师襄(xiāng) 老聃(dān)李蟠(p n) 经传(zhu n) 巫(wū)医2.读懂文句(检查学生对课文中重要字词和文句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1)检查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投影仪显现)(2)检查文中的重要文句的翻译(投影仪显现)3.读准句读(引导学生讨论第一段文句的句读停顿,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中部分文句诵读的停顿示例:①惑/而不从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⑤吾从/而师之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四、翻译课文,整理字词板书内容:1、疑难词的用法2、常见词的用法(一)一词多义大概其皆出于此乎其他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这其可怪也欤他们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老师圣人无常师师以为师孔子师长弘、郯子、老聃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学习吾师道也道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学问道相似也道路余嘉其能行古道指知识和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宾语前置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疑难问题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糊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二)古今异义所以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用来的今:表因果的连词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研究或学问的人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不必古:不一定今:不需要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句读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五、作业: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答案:B(A项中的两个传,一念chu n ,一念zhu n;B项中的两个师都是老师的意思;C 项中的的两个从,一是跟从之义,一是表方向的介词;D项中的两个道,一是道理,一是风尚)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C. 不耻相师。

D. 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C(C项中的耻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羞耻其余各项加点的词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师以为师以为宾客)第二、三课时研读文本(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思考)一、读懂文意(指导学生通过研读,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并加以理解)1.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理解: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理解: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 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作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责。

作者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进步3.择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理解:这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4.择师的标准与原则: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理解:不论年龄长幼,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

5.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理解:作者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倡学问面前,人人平等,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

6.老师和弟子的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理解:这个结论是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

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二、读出情感(指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来研读课文,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来研读课文。

从写作背景上可以明确看出作者是为了抨击时弊才写的,给门生李蟠不是真实意图,可以用忧虑的口气读出韩愈对当时社会不从师风气的担心。

还要读出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恳切、深刻的认识,因为在当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下,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一方面很生气,一方面又特想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太谦虚了不足以表达这种效果,必须读出庄重、冷静、深沉的感情基调。

2.结合具体语句,了解作者的情感起伏。

(1)分析第一段的朗读语气和语调开篇的中心句明确提出观点,要读出肯定有力的语气。

接着的点明教师的职能的句子要在肯定的语气中加入一点自豪的语气。

择师原因的句子要在肯定的语气中加入一点欣慰的语气。

择师的标准与原则的句子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要读的短促有力,一气呵成;后一分句,用反诘句,要读出强调的语气。

最后从师的原则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结论,要呼应首句读出肯定有力的语气。

此段的语调较平。

(2)分析第二段的朗读语气和语调第二段开篇要用深沉的口气读出作者一种结论性的认识。

接着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

在这三组对比中,每组作者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作者都给予了不同的评价。

三句的言辞越来越激烈,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此段的语调是逐层上扬。

(见下表)三组对比:语气变化: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虽肯定但有请考虑之意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从古到今语气肯定,指出不明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反问语气强烈,批判猛烈三组对比,分别从错误态度、错误认识和荒唐行为三方面说明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并进行批判,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

(3)分析第三段的朗读语气和语调第三段开篇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接着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来论证,这要用肯定叙述的语气读出来。

下面的论说老师和弟子的关系结论句要读得明白肯定。

此段的语调较为平缓。

列举(4)分析第四段的朗读语气和语调第四段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因此,此段要读出褒扬的语气,语调要上扬。

3.结合文段,找出诵读课文的拐杖(1)层次。

在较长的语段中,表达的意思不会那么单一,因此口气要随意思的变化而变化,咱们要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然后再来决定应该如何读。

比如本文第二段有四个层次:1.总写当时社会中不从师的坏风气;2.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3. 爱其子与于其身的对比;4.百工之人和士大夫的对比。

根据这来读出语气的变化。

(2)句式。

①整句散句结合。

本文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这样读起来就能富有变化。

②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