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智能布线管理技术不断发展,电子配线架技术出现并得到逐渐应用。
在一座座智能化大楼的不断出现,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管理系统将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因此,了解并熟练运用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管理系统,就显得刻不容缓。
一、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智能布线管理技术不断发展,电子配线架技术出现并得到逐渐应用。
在一座座智能化大楼的不断出现,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管理系统将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布线系统的管理只能依靠手工对管理记录进行更新,设备和连接的改动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反应在管理文档中,造成很多误差的产生。
随着布线建设的规模化,对于布线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布线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布线建设的要求。
同时,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将其列入布线管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管理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的特点是:实时性–避免管理的时间延迟逻辑性–避免管理的低效率集中性–避免人力资源的过多投入安全性–侦测非法设备的侵入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系统一种将传统布线系统与智能管理联系在一起的系统。
通过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系统,将网络连接的架构及其变化自动传给系统管理软件,管理系统将收到的实时信息进行处理,用户通过查询管理系统,便可随时了解布线系统的最新结构。
通过将管理元素全部电子化管理,可以做到直观、实时和高效的无纸化管理。
第一代智能布线系统出现在1995年,当时采用一种布线箱取代了传统的配线架的方案,跳线则完全采用电子化,跳线操作时只需通过软件,没有实际跳线的插拔。
这种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系统拥有十分先进的跳线管理功能,但由于造价昂贵,而且断电时无法工作,因此很少有人采用。
第二代智能布线系统出现在2000年前后,采用智能型配线架和智能型跳线。
采用智能型配线架和智能型跳线都是在传统配线架和传统跳线的基础上改型而成,管理设备用于从智能型配线架和智能型跳线里采集相应的管理信息,软件则可以直观的反应管理的内容和给管理人员提供一个管理平台,实际的操作仍须管理员现场操作。
第三代智能布线系统就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实现了和网络设备的通讯,也就是采用电子配线架和电子配线架管理软件,从而达到更完善的管理功能第三代智能布线系统就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实现了和网络设备的通讯,也就是采用电子配线架和电子配线架管理软件,从而达到更完善的管理功能。
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系统的系统构成进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系统已经能够实现如下功能:实时监测端到端网络连接控制工作任务(比如跳线等)的执行图形化显示物理层的连接架构自动识别网络和拓扑结构侦测非法设备的侵入支持PBX系统支持IP电话系统搜索功能报告功能资产管理和其它智能系统的结合所以从安全角度考虑,多采用屏蔽和光纤布线系统。
而交通建筑的特点是建筑面积较大,如果涉及到异地建筑间的联通时,体现了管路沿线线缆递减的形式,是一种延伸型的星形网络。
主干部分线缆路由很长,宜采用光纤布线系统。
对于涉及到机电设备电磁干扰的问题时,缆线也应考虑其屏蔽性。
医院最重要的是考虑线缆对传输带宽的需求和医疗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由于医院所占用的面积较大,建筑物较多,功能要求复杂,要把它考虑成一个多功能的建筑群体,按照建筑物之间缆线布放要求设计,为了满足诸多条件的需求,采用屏蔽线+光纤布线系统更为合适。
二是中级用户,主要处理综合的数据、声音或多媒体信息,具有一定规模,但对信息传输速度的要求不高,以中档写字楼、工厂、学校和智能小区为代表。
这类建筑一般在布线时以光纤为主干,水平布线采用超五类铜缆(或者六类),语音线路多采用三类大对数铜缆。
例如学校建筑内的综合布线是一个建筑群的整体布线,更多的要考虑到网络主干光纤的建设。
另外学校的功能比较多,有教学楼、实验基地、公用的报告厅、图书馆、科学馆以及学生宿舍等,但是对网络的整体需求相对不是太高,所以大部分的水平系统都会选择超五类线缆。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个别的场所也会考虑到其需求,水平采用六类线缆,如科学馆等。
三是普通用户,主要是以能实现信息传输为基本需求,如普通住宅。
住宅建筑的综合布线有两个特点:·采用家居综合布线箱完成配线功能,但并没有对信息进行处理(如交换、存储、处理、传输);·把配线管理与和对信息的处理都做在一起,实际上应该叫做“家庭信息配线设备”,既有配线功能,又有对电话、网络的信息交换与传递,对家庭的三表抄送、紧急呼救等家庭智能化控制信息的转换与传递等。
一般采用纯铜缆布线,讲究物美价廉。
在综合布线产品线中,有一种一线入户的解决方案,该方案主要采用品字形模块,采用一线入户方式的特别设计,可在一根超5类UTP线缆上同时传输一路数据和两门电话,为投资者节约大量的资金,具有优异的性价比。
每种有源电子和电气设备都可能产生电磁干扰来破坏网络通信。
随着电子设备使用的增加,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选择线缆和线缆布线的考虑中,如何防止电磁干扰以保护通信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所选择的连接器和配线架在内的所有网络部件,必须都具有抗EMI干扰的措施。
使用屏蔽线缆时,线缆与连接器正确的端接和线缆外皮的良好接地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任何屏蔽的不完整都将降低屏蔽层的保护作用,从而降低抗电磁干扰(EMI)的效率。
线缆的走线应遵照厂商推荐的方法进行,应尽量避免潜在的信号源干扰。
在此,应该充分考虑快速发展的与线缆走线相关的国际标准所规定的指标。
荧光灯、电梯马达、自动门和空调单元等都是潜在的电磁干扰源。
设备越陈旧,产生的电磁干扰就越大。
对于那些无法避免和克服的电磁干扰源来说,使用封闭的金属管道可以为布线系统提供额外保护措施。
在特定的电磁干扰或敏感环境中,使用光纤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1. 概述综合布线系统是网络应用的物理平台,作为承载网络应用、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设施,在建筑物的智能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智能布线为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提供了更为便捷、人性化及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该系统的核心是物理层的管理,包括整条物理链路连接/断开状态的监控。
为了达到物理层的实时监控,智能布线系统在硬件及所支持软件的设计和应用上与普通综合布线系统有一定的区别。
根据软硬件的工作原理不同,智能布线的设计在智能配线架部分可以分为单配线架及双配线架两种模式。
在此我们从两种模式的工作原理入手,对比一下在工程应用领域两种模式的优劣。
2. 双配线架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分析2.1 双配线架模式的工作原理1. 在配线机柜中应用两组智能配线架,并设置分析仪,通过分析仪的I/O传输电缆连接到智能配线架的方式,收集两组智能配线架上的连接信息2. 其中一组智能配线架作为交换机映射配线架,将交换机的端口延伸到该组配线架上;3. 另外一组智能配线架作为水平映射配线架,将水平链路连接到该组配线架的后端模块;4. 应用智能跳线连接两组智能配线架后,可通过分析仪检测到智能配线架的连接信息,并结合SNMP功能检测到整个链路的连接状态,结构见下图所示。
2.2 双配线架模式的特点及在工程中的应用在双智能配线架系统的管理中,用户对跳线的插拔可以通过分析仪对配线架的物理连接进行实时的监控,并且这个监控过程不需要经过任何网络的连接就可以完成,或者说它是独立于网络以外的。
这样的智能管理系统不会对网络的传输,包括传输速度和信息的安全性,产生任何影响。
并且无论网络状态如何,双配线架的结构都可以对智能跳线部分进行有效的管理。
双智能配线架配合服务器上的SNMP功能,可以从:交换机—交换机配线架—水平配线架—工作区面板—终端设备,对整条链路进行有效且可靠的智能管理。
另外将交换机的端口延伸出来并不只是智能布线系统对双配线架的要求,很多应用高密度交换机端口或希望将跳线的管理与有源设备进行物理隔离的环境为了更好的管理跳线,避免在密集的交换机端口进行操作,也将交换机端口延伸到配线架上(见下图),并在交换机配线架和水平配线架之间进行跳接及管理工作。
这样可以减少由于端口密度高及操作不当引起的网络故障发生。
所以双配线架的模式不仅可以提供给智能布线系统以可靠的管理方式,还可以提高布线系统在管理维护过程中的移动、增加及变更的能力。
3. 单配线架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分析3.1 单配线架模式的工作原理1. 设置一组智能配线架,当新的跳线插入该配线架时,配线架感应到连接,并向分析仪报告配线架部分连接的更新;2. 随后插入跳线的另一端到交换机端口,交换机感应到端口的连接(此处的端口连接需要预先在终端连接一台正常工作的网络设备)后向数据库报告连接的形成并储存。
3.2 单配线架模式的特点及在工程中的应用这种模式与双配线架的原理不同,工作方式也不相同。
我们可以看出,单配线架的模式实际上是首先使用SNMP功能发现网络的连接(首端及末端要连接网络设备),再通过植入智能配线架的连接点的方式形成整个链路的连接状态,这样当网络断开时,首先由SNMP 功能检测到网络的断开,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先前确定的网络链路连接寻找到具体连接的点位并进行处理。
单配线架对比双配线架的模式在配线架部分会节约一些成本,但了解了其工作原理后我们会发现,单配线架在实际的应用和维护方面存在着很多缺陷:1. 该模式的模拟链路是在连接跳线时产生的,在连接跳线时就需要按照一定顺序,例如先插入配线架一端确认连接的点,再插入交换机一端确认链路的连接。
这样,当操作人员没有按顺序插入一条跳线的两端时,在数据库中就会形成错误的连接状态;2. 由于链路的发现主要依靠SNMP功能,当交换设备的该功能关闭或无法使用时,单配线架的智能布线就会无法实现;3. 当链路连接断开时,或者链路两端某一个设备断开(交换机端断开或终端设备断开)时,智能管理系统无法确认是从哪一端或哪一端的跳线断开的,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4. 链路断开后设备重新恢复时,单配链路无法自动识别连接情况,例如在交换机侧断开跳线后插入另外一个插口,如果不重新进行一次跳线的顺序插接,智能管理系统将无法正确检测网络的连接状态,这样应用在具体工程中,单配线架系统无法快速完成智能布线链路的恢复工作,仍需要人工逐一的进行跳线的顺序拔插等工作。
对于大型布线系统,例如数据中心等布线环境,单配线架的形式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对宕机时间的影响也会增加很多所以应用单配线架的智管理系统和双配线架管理系统相比,在实际使用上更加的复杂,需要更多的管理流程。
在长期的线缆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断开和连接状态都需要人工确认和重新进行跳线的两端操作,导致了人工成本的提高及管理的复杂程度增加,不利于长期有效的线缆管理。
4. 两种方案的对比下面我们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两种智能配线模式的对比,可以直观的发现两种模式的差别:综上所述,对于实际工程应用,双配线架模式通过检测物理回路的连接状态并配合SNMP功能,可以达到真正的物理层连接的管理,真正简化了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工作,并为综合布线系统将来的移动、增加和变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