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启示
1.把握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有效课堂的前提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形态走向对生命意义的关注。
所以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于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
基于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有效课堂的突破口
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使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起点——处理加工教材的过程中就做到“目中有人”,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教,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有了可能,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了可能。
教学案一体化真正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学案和教案相结合。
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3.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有效课堂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
开展的活动要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延伸性,在开放的活动中,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课堂的保证
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在导上下功夫,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的落脚点是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5.课后的有效反思——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针对具体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无论课堂有效还是效果不尽人意,通过课后的有效反思找到不足就是收获,之后认真做出调整,最后形成经验或教训就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