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学
辛:能散、能行。散:发散表邪。行: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缓、能和。补:补益。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和:和中焦’调和诸药。
酸: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作用。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相似。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通泄、降泄、降泄肺气。燥:燥湿。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芒硝
性味:咸、苦、寒。
功效:泻下,软坚,清热。
独活(祛风湿散寒药)
性味:辛、苦、微温。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药)
性味:辛、苦、温。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藿香
性味:辛、微温。
功效:化湿,解暑,止呕。
苍术
性味:辛、温、苦、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
茯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石膏、知母
◆相同点:
◇清热泻火:
气分实热证,常相须为用。肺热咳嗽。
◆不同点:
◇石膏:
泻火力强。重清肺胃实火:生肌敛疮
◇知母:
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肺燥咳嗽多用。生津润燥,滋肾降火
大黄、芒硝
共同点:
泻下攻积,清热解毒
不同点:
大黄:力强。泻火,止血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味咸,善润燥软坚,善治燥屎内停,大便燥结,清热消肿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
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味。
主治:一、脾胃气虚证。二、气虚下陷证。三、气虚发热证。
方解:君-黄芪-补气升阳
臣-人参、甘草、白术-补气健脾
当归-补气营血
佐-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使-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1、当归:血为气之母,补血可以养气。
2、陈皮使诸药补而不滞。
3、少用升麻、柴胡:提升中阳
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苍术:燥性强,运脾泻有余,宜湿浊内阻实证
祛风湿发汗明目
龟甲、鳖甲
◆共同点:常相须为用
◇滋阴潜阳、退虚热:
◆不同点:
◇龟甲:滋阴力强
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血
◇鳖甲:清虚热力强,阴虚发热要药
软坚散结
组方原则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二、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麻黄
性味:辛、微苦、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性味:辛、甘、温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络,助阳化气。
薄荷
性味:辛、谅。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柴胡
性味:苦、辛、微寒
功效:疏散风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清热药
分类
适应症
代表药
清热泻火药
气分实热证
石膏 知母
清热燥湿
湿热证
金银花
性味: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生地黄
性味:甘、寒、苦。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青蒿
性味:苦、辛、寒。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用法: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
大黄
性味:苦、寒。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川芎(活血止痛药)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丹参(活血调经药)
性味:苦‘微寒
功效: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注意:反藜芦。
半夏(化痰药)
性味:辛、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注意:反乌头
川贝母
性味:苦、甘、微寒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
性味:苦、寒
二、相使,即性能功效方面有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同,淡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中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三、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四、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五、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是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阴虚证
沙参 麦冬
人参(补气药)
野生者名“山参”,栽培者称“园参”,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焯汤浸糖者称“糖参”或“白参”,加工断下的细根称“参须”,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应用:1、气脱证。2、脾肺气虚证。3、热病口渴及消渴。4、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
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
黄芪
性味:甘、微温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鹿茸(补阳药)
性味:甘、咸 温
功效: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当归(补血药)
性味:甘、辛、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北沙参(补阴药)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麦冬(补阴药)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中。
主治:湿滞脾胃证。
方解: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陈皮-行气和胃
使-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行气药与化湿药同用:
方剂
君药
功用
主治
备注
麻黄汤
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麻黄汤:麻黄与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虚为用,以增发汗解表之功
桂枝汤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枸杞子(补阴药)
性味:甘 平
功效:补肝肾,明目
山茱萸(固精缩尿止带药)
性味:酸、涩、微温。
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麻黄、桂枝
◆共同点: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强,表实证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力缓,表实、表虚皆可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解:君-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臣-白术-健脾燥湿
佐-茯苓-健脾渗湿
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茯苓、白术合用,则健脾祛湿之功更显,四药配伍共揍益气健脾之效
补中益气汤
《胃脾论》
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香附
性味:辛、微苦、微甘、平。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山楂
性味:酸、甘,微温。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莱菔子
性味:辛、甘、平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使君子
性味:甘、温。
功效:驱虫消积。
止血药
分类
适应证
代表药
凉血止血药
血热妄行出血证
大蓟 小蓟
化瘀止血药
出血而瘀阻证
三七 茜草
收敛止血药
出血不止证
白芨,仙鹤草
◇人参:补气力强,大补元气,益脾健肺,生津,安神
熟地黄、生地黄
◆共同点:
◇养阴生津:阴虚津亏
◆不同点:
◇熟地黄: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宜真阴不足,精髓亏虚
◇生地黄:凉血力逊鲜品,长于养心肾之阴,宜血热阴伤、阴虚发热
白术、苍术
◆共同点:
◇燥湿健脾
◆不同点:
◇白术:燥性弱,长于补气健脾,宜脾弱虚证
固表止汗安胎
黄连 黄柏黄芩
清热解毒药
热毒证
金银花 连翘
清热凉血药
热入营血证
生地 玄参
清虚热药
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及阴虚内热
青蒿 地骨皮
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用法: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栀子
性味:苦、寒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黄芩
性味:苦、寒。
三、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五、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两部中药书籍
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二、《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中药的配伍
一、相须,即性能功效方面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名词解释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肝阳化风之证的方法。
平肝潜阳:用具有平肝潜阳重镇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阳上亢证、肝阳暴亢证的治法。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
三、服药时饮食禁忌
入药方法
一、先煎 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质,贝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在纳入其他药物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烈性经久煎煮时可以降低,也宜先煎
二、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煎煮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其他药物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