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论文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论文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真正让女性教育走向自觉的是两汉时期”i。

汉代妇女的受教阶层广泛,上至皇室贵族女子,下至普通阶层的女子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涉猎的内容不仅有礼教规范,而且还包括诗书文化、书算、音乐艺术等才艺。

这不仅促进了女子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对两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两汉女教思想
汉代是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后代封建女子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关注女子教育的人,东汉比西汉尤多。

” ii比较著名有贾谊、刘向、班昭、蔡邕等人。

西汉初年的文学家、政论家贾谊主张用“礼”来培养女子柔和敬从的品质,并且要懂得尊卑之序。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阐述胎教思想的学者。

强调女子要注重胎教,以生育出良好的后代。

刘向是西汉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及文献学家。

他的女教思想主要集中在其著作《列女传》中。

《列女传》共有七卷,前六卷是收录了很多贤后贞妇
昔时兴国保家的事例,树立了女性学习的正面典范,希望女子能具备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六种品质。

第七卷则是收录反面女性人物事例记为《孽嬖传》,提醒人们防止或唾弃孽嬖式女性的出现。

刘向非常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列女传》中的女子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母亲”、“妻子”、“女儿”三个层面展开,重点宣扬了女性“三从”“贞顺”等观念,客观上也加重了女性的精神负担。

《女诫》是东汉著名的才女、史学家班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在晚年写成的内训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本专门的、系统的女教著作。

《女诫》由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组成,主要论述女性的自我修养之道、夫妇相处之道、与夫家人际关系处理之道这三大问题。

她认为女子应有卑弱的观念,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

” iii教育女子要孝敬父母和舅姑,谨言慎行,识大体、明大义,妥善处理在夫家的人际关系,达到“和叔妹”的目的。

所以,班昭的女教思想是以“三从”、“四德”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班昭并不建议“女谏”,她认为“女谏”的恶果是“恩义俱废,夫妇离矣”,女子要对丈夫言听计从,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保留。

这样片面的思想,或许对东汉女性地位的下降
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说明东汉对妇德的要求远比西汉严重。

蔡邕的《女训》对女子教育也非常重视,他认为容貌固然重要,但对女子来说品德和学识的修养更为重要。

“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

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坂移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

” iv将女子容貌之美与心灵之美对应起来,可见蔡邕对女子品德也是重视。

二、两汉女教特点
1.开始出现女子学校的萌芽
家庭教育一直是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女子教育的主要形式。

两汉之前,专门的女子学校屈指可数,并且也很少有女子去学校接受系统教育。

元初六年(公元119年)邓太后颁布“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亦为开邸弟,教学经书,躬自监试”v,标志着女子教育开始迈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开女子接受系统正规的儒家教育之先河,所以两汉时期的知性女性日益增多。

而受过教育的女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重视胎教
汉代思想家十分重视胎教,贾谊在其《新书》中设专题《胎教》来阐述胎教理论和重要性。

他认为胎
儿是人生之本,是生命的起点,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要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例如饮食上,要做到“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情感涵养方面,要“笑而不喧”、“虽怒不骂”;在举止行为方面,要“立而不跋”、“坐而不”、“独处不据”;视听上,要“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等。

经过一系列苛刻的过程,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从而培养出具备孝梯仁爱等伦理道德的贤子。

并且还提醒孕妇要保持心灵的静谧和身体的自然姿态,对孕妇从身、心两方面加以关注。

这些看法与现代胎教理论、医学实践不谋而合。

刘向在其《列女传》中认为胎教的目的是“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重视胎儿通过母体对外界事物的感应,即“……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人生肖(相似于)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

”vi 这种观点虽带有唯物主义倾向,但在古代社会,这种感应说却支配了几乎所有的胎教理论。

3.理论与实践的不符性
两汉时期的女子教育理论虽说不是很完备,却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有具体的教育教材和明确的指导思想。

比如《列女传》和《女诫》都为汉代女子教育提供了一定的范本。

虽然刘向和班昭都用文字提倡贞
节,朝廷也采用各种措施褒奖贞节,但社会上对于贞节,终不严重看视。

改嫁、再嫁者有很多,并体现在各个阶层。

“这足证明汉代不过是贞节观念由宽泛向严格的一个过渡时代。

”vii贞节观念尚未化成每位女子的自觉行动,只是统治者想要达到的一种目标而已。

因为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氏族社会的传统还有一定作用,封建礼法制度还不是十分完备,也使得汉代女子教育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不符的特点。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的女子教育主要是在家庭进行的,内容是以儒家礼教思想为主导,根本目的是让培养符合儒家礼教所谓的贤妻良母。

但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又呈现出自身明显的特点,首先,礼教虽在两汉时期得以统治者的确立和张扬,但没有渗入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所以礼教对汉代妇女的束缚程度相对于宋明时代要轻得多。

女子的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三从四德”之类礼仪的说教,还有大量的文化诗书教育及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也使汉代女子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其次,汉代女子的问学风气与社会上尊敬、欣赏有才女子的风气有关,汉代没有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女子依然生活在较为宽松、健康的教育环境里。

再者,汉代社会还比较重视女子教育,使得女子教育具有阶层
普遍性的特点,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同时也是汉代妇女自身努力的结果。

注释:
i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58.
ii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39.
iii(南朝宋)范晔.列女传第七十四[A].后汉书(卷84)[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87.
iv《蔡中郎集》第5册外集,见熊秉涤.秦汉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05.
v董家遵.守节、再嫁、缠足及其他——中国古代妇女生活面面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vi(南朝宋)范晔.列女传第七十四[M].后汉书(卷84)[M].北京:中华书局,1965:9-10.
vii陈东原.中国妇女生话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55.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