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那时,漳州和泉州沿海旱灾频繁,闽南人纷纷前往台湾,投奔颜、郑二人。

虽然,这种移民是没有组织的,但结伴而去的人有时多达数千人,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

这一时期闽南人以开发澎湖列岛和台湾北港为主,相应,闽南文化就在这些地区开始传播。

(二)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明朝崇祯六年(1628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当上了明朝的官吏。

郑芝龙在当时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召集福建沿海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至台湾”,让他们定居下来,开垦荒地。

②这些移居台湾的闽南人,把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台湾,帮助台湾原住民发展生产,对台湾的早期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陆民众有组织地向台湾移居,也是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

(三)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1644年明朝灭亡后,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以闽南地区为中心,屯兵厦门,开展反清复明活动,兵源以闽南人为主。

1661年,清朝政府为了剿灭反清复明的力量,实行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所有沿海30里以内不得住人,居民一律内迁,严禁船员出海,违者处死的野蛮的“迁界”政策。

闽南地区是清政府实行“迁界”的重点地区。

“迁界”③因此,被迫“迁界”的闽南人,除了一部分迁入内地和前往东南亚谋生外,更多的是投奔郑成功。

1661年4月,郑成功挥师东进,1662年1月,从荷兰殖民主义手中夺回台湾,并在台湾建立政权,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鼓励屯垦开荒。

这一时期,大量闽南人前往台湾,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

据史学家估计,当时有20余万闽南人前往台湾,他们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地区。

④相应,闽南文化也在这些地区传播。

(四)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四次热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清政府之命收复台湾,郑氏在台湾的政权结束,大陆和台湾出现了政治上大统一的局面。

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将其划入福建省进行管理。

从1684年到1883年,是中国历史上长达200年之久的“闽台合治”时期。

这一时期,清政府先后开放了福建泉州、福州等地港口与台湾对口通航。

特别是由于地缘、血缘密切关系等原因,闽南人前往台湾持续不断,几乎遍布全岛。

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四次热潮。

据1926年调查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台湾人口中的80%以上祖籍是泉州或漳州的,其中泉州籍约占45%,漳州籍约占35%。

⑤相应,闽南文化也在台湾全岛广为传播。

(五)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五次热潮1893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腐败无能而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之后的50年间,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闽台两地处于分离状态。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从日本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回台湾。

台湾回归祖国后,闽南人再次兴起移居台湾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到1949年短短的4年时间里,就有177万大陆人移居台湾,其中大量是闽南人。

⑥这就形成了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五次热潮。

闽南文化也因此进一步在台湾传播。

二、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地区的主体居民,他们把闽南文化带到台湾,使其在台湾传承与融合,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闽南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闽南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首先是把语言这一文化载体传播到新的居住地。

闽南方言(闽南话)作为闽南人文化的载体,在闽南人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他们首先把自己的母语--闽南话带到了台湾,并世代相传。

由于闽南籍的人口在台湾人口中占大多数,闽南话也就成了台湾同胞语言交流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汉语方言。

福建闽南话在台湾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台湾式的闽南话,也就是近年来在台湾大众传媒中使用的所谓“台湾话”。

换句话说,台湾同胞所讲的所谓的“台湾话”,就是闽南地区闽南人所讲的闽南话。

尽管由于地域关系等原因,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相比,除了在特殊词汇上有一些细小的差异和语调上不象厦漳泉闽南话那么纯正外,其余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也就是说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是一脉相承的。

⑦这就是海峡两岸闽南话一直畅通交流、沟通无阻的根本原因。

(二)闽南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对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这种需求更为迫切。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繁多,主要有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关帝信仰、城隍信仰、陈元光信仰、青山王信仰等。

这些民间信仰,随着闽南人移居台湾,而带到了台湾予以传播,也就形成了台湾同胞的民间信仰。

其中,妈祖信仰在台湾传播最广,影响最大。

台湾同胞信仰、奉祀妈祖也最为虔诚。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1662年),泉州人就在台湾建起了台南天妃宫。

1668年又在鹿港建起了鹿港天妃宫。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他向康熙皇帝上奏,认为“泉州神女天妃显灵,协助平台有功”。

次年,泉州的“天妃”升格为“天后”;施琅在台湾的台南建造大天后宫;随后,又在台湾的台中、嘉义、淡水、彰化等地,建起了从泉州“天后宫”分灵出去的天后宫多座。

因为台湾是个海岛,妈祖又是海上救苦救难的“女神”,所以妈祖信仰遍及台湾各地。

从偏僻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到处都建有妈祖庙。

据说,台湾有妈祖庙800多座,信仰者达1100万人以上。

因此,数百年来,作为闽南文化组成部分的妈祖信仰,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两岸民间交流的原动力。

(三)闽南民俗习惯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传统民俗习惯很多,如有春节拜年、元宵迎灯、清明扫墓、端午竞舟、中秋搏饼、重阳登高、冬至搓圆等民俗风情。

其中,最主要的是,闽南人为取得各自的生存空间,历经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宗族聚居,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传统民俗习惯。

因此,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同时,不仅带去了宗族聚居的民俗,而且供奉祖先的牌位和神祗。

特别是早期闽南人移居台湾,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土著居民的袭扰等困难,他们在不可预卜的未来环境中,为谋以生存并求得发展,必然要同族聚居,以祖先和神灵作为精神支柱,祈望祖先和神灵保佑他们未来一切平安顺利。

在聚居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宗族组织,随后,就要从事置族产、建祠堂、修祖墓、编族谱等宗族活动。

而祠堂往往是宗族、家族组织活动的中心,它不仅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议事、执行族规、族人宴饮活动的地点。

台湾各地种种宗族活动基本上与闽南相同。

迄今,这些场所在台湾的乡村仍然可以见到历史的痕迹。

对于家族来说,几乎在近亲居住的祖厝内都设有公厅,作为祭祀祖宗的场所,他们逢年过节都将家族的现状及新鲜事,如男婚女嫁、添丁发财或金榜题名等大小喜事报告祖先,同时,也将天灾人祸、遭遇困难等报请祖先,以求庇佑,指点迷津,避难免灾。

这种传统民俗一直影响到现代。

这些民俗习惯的传承,都反映了移居台湾闽南人思乡恋祖的情怀。

(四)闽南宗教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宗教信仰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闽南人的足迹,闽南宗教信仰也在台湾广为传播。

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大类型。

其中,闽南佛教信仰对台湾的影响最大。

我国现代著名高僧广钦和尚(1892-1986年)被台湾佛教界誉为“圣僧”、“一代高僧”。

他少年出家,1947年以前在福建泉州清源山和承天寺弘扬佛法,专修念佛禅定法门,曾达到进入四个月不食不动的境界。

1947年6月,他赴台湾。

在台湾的40年间,为了弘扬佛法,他致力于三件大事:一是建寺安僧,先后在台北、高雄、台中、台南、花莲等市县创建了广明寺、广照寺、日月洞寺、承天寺、广龙寺、广承岩寺、妙通寺等一系列庙宇,以安顿僧人。

二是讲授开示,以动人的辞藻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弟子。

三是传授三坛大戒,延续佛教文化命脉。

广钦和尚为闽南佛教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达到了“法雨普施台湾,甘露滋润大陆”的效果。

这一善举为台湾佛教界认同大陆佛教文化,形成共识奠定了基础。

(五)闽南民间艺术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艺术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戏剧(梨园戏、歌仔戏、木偶戏、高甲戏等)、音乐(南音等)两大类。

闽南艺术对台湾的影响很深远,闽台两地都有爱看戏、爱听曲的民风,几乎所有闽南的戏剧、音乐都传播到台湾。

梨园戏是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早在康熙时期就已传播到台湾,梨园戏传入台湾之后,成为台湾最早流行的剧种之一。

歌仔戏发源于漳州的锦歌,随着漳州人大量移居到台湾,发展为台湾的歌仔戏。

后来,歌仔戏又传回漳州,成为至今十分流行的芗剧。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它的表现形式是前台演员演唱,后台多人伴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