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环境科学理论一、概念的历史转变6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概念全面深化,城市规划与设计出现了根本性的突破,它不再是停留在强调视觉艺术方法,由设计者决定的形态设计,而是按照城市使用者的要求,在环境中寻求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理想与爱好的场所(place)与形态。
这种历史转变,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
它与发达国家战后40~50年代城市环境面临严重困境(如城市中出现严重社会问题,城市设计的反人性与城市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受损)有直接关系,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建筑思想的变革有密切关系,也和现代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发展(包括行为科学、对人的情感研究的重视等等)有重要关系。
60年代初,罗迦尔·卡逊(Rochal L.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Silence Springs),明确地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来认识。
为解决面临的巨大困境,人们对城市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开展了城市环境的社会目标研究,人与环境的研究,社会心理的研究,生活环境建设的研究等等。
1959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发表了《城市的意象》(TheImage of the City)一书,60年代初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发表了《城市不是一棵树》、《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1961年简·雅各布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开始挣脱传统束缚,确定了社会使用方法(Social Usage Approach)。
城市环境不再被认为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而应主要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社会场所。
二、社会使用方法社会使用方法包括:研究人的认知,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人的活动与场所的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研究,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等等。
1.研究人的认知林奇发表的《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群众调查,研究使用者对城市形象认知的基础,从而确定一种全新的城市设计方法。
林奇通过调查,以环境的易识别性为目标,建立认知中的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 ict)、结点(node)、标志(landmark)等种种识别元素为基础的视觉分析方法,从而创立研究人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的新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2.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简·雅各布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研究城市。
她详细探讨人对城市元素(诸如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的运用,认为城市居民是在更广泛、更复杂条件下的生活。
城市设计是一种解释的策略及对生活的澄清。
3.人的活动与场所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主持进行了这项研究。
在《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和《城市不是一棵树》中都指出了传统设计哲学的失败。
因为它只考虑形式,而不考虑内容,不考虑场所与人的活动之间丰富、多种多样的交错和联系。
该方法的基础以倾向(tendencies)(可观察到的行为图式)替代需要(need)。
认为人们之间的倾向的冲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即(1)相互间的抑制,(2)创造一种环境使人们各自的倾向得以发展,而又不互相妨碍。
亚历山大在《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者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研究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
4.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的研究还有许多学者用系统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
雷蒙多·斯塔德(Raymond Studer)的《物质形态系统中的偶然行为的动态》(The Dynamics of Be havior-Contigent PhysicalSystems)一文,探索人的行为系统理论分析。
唐纳德·阿普莱雅得(Donald Appleyard)将行为研究所获得的城市规划系统方法运用于交通,指出应考虑(1)使用者系统(乘客和涉及的人),(2)所运用的标准(与人的活动有关),(3)系统的特征(形态、情景对人的影响)。
康斯坦斯·佩林(Constance Perin)通过对人在室内、家庭、街区、邻里等日常生活行为的系统研究,提出行为循环(BehaviorCircuit)的理论,从而确定何种资源(resource)(人的或形态的)用来满足人的活动要求。
5.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诸如“图式语言”、“符号学”等,已深入到使用者的情感与场所的关系的领域。
这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的视觉活动、空间行为及场所印象,研究实现人和环境的交感,探讨人的情感和环境的联系,人在社会空间结构和环境中形成的印象,人对环境的知觉和认知,环境透视的信息含义等等。
三、场所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场所的概念替代传统的空间概念,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飞跃。
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特定的环境部分。
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1)场所的占有性:即人对场所的占有。
(2)场所的非空间性:场所研究的是人的活动或事件的环境的关系,不涉及固定的空间几何形态,具有非空间性。
(3)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对场所的占有,从而使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场所与空间相比,其主要差异在于,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具有抽象的概念;而场所则强调物体或人对特定的环境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
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包含情感要求、活动要求和对场所决策的参与要求。
(一)人对场所情感要求的研究人对场所情感的要求,按个人(领域和私密)、集团(交往)、社会(意义)进行研究。
1.领域(territoriarity)和私密(Privacy)1961年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一书中提出城市居住邻里的街道要保证安全,需具有领域划分、对街道的监视和人行道上不断地有使用者。
1972年纽曼(Oscar Neumann)在《可防卫的空间》(DefensibleSpace)一书中也提出了领域性与监视(Natural Surveillances),并把居住环境分为私有、半私有、半公共、公共领域。
纽曼于1980年又出版了《利益的共有》(Community of Interests)一书,更多地考虑了人、社会和管理的因素。
私密包含在领域的概念内。
它还涉及心理现象。
维持私密的途径主要通过形态的围护来实现。
2.交往与半公共环境场所应具有促使人交往的能力,交往场所和半公共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半公共环境是交往场所的主要形式。
但是过去它的重要作用曾被忽视。
直到70年代以后才引起重视。
半公共的场所主要是指门厅、中庭、商店营业厅、住宅前的步道、步行平台、停车场等。
波特曼设计的旅馆中庭共享空间就是一种半公共环境。
3.场所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指场所的空间组织、形态元素和材料等传递、反映社会、文化等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主要通过场所的符号系统来实现。
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团体(年龄、性别、民族、宗教的差异所构成),不同的人的认知(主要通过场所的分类、命名、认知地图、印象和识别等来完成)对场所意义均有不同的理解。
(二)人对场所活动要求的研究人的活动与场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问题:1.活动渗和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认为在人的活动与场所之间不可能存在一一对应的模式,要求人们寻求一种能包容更大活动范围的场所概念。
他试图用图式语言建立、描述与活动一致的场所形态。
他认为,场所不再是形式主义的,而是根据人的不同活动具有不同的活动图式含义。
罗布·克莱安(Robert Krier)强调城市空间几何形态的恒固性和城市的典型功能和共性,认为空间和它的形态不是外观细节或历史和社会所导致的具体形式,人的活动应服从典型功能所形成的几何形空间形态。
2.活动的过渡人的活动从一种行为场景进入另一种行为场景时,由于前者的影响,会对下一行为扼制和干扰,因此需要一种过渡场所来削弱或减少这种影响。
亚历山大引用1962年罗伯特·韦斯(Robert Weiss)的研究指出,从街道进入展览馆,在入口布置一个巨大的橙红色地毯,构成强烈色彩对比的活动过渡场所,能消除观众的“街道行为”紧张心理状态。
迈克尔·克里斯蒂亚诺(Michael Christiano)对室内与室外之间需要一个过渡场所进行了研究,指出,住宅入口的对比、变化和过渡,影响使用者对住户家庭气氛的认识。
他作的另一例研究,指出90%的住户希望在住宅门前有7米的过渡空间。
3.活动的呼应活动的呼应,指使用者对他人活动的反应。
当人们注意到他人的活动时,会自发地监护他人。
呼应的作用可促进邻里的交往和相互关心,可维护邻里的安全。
纽曼在《可防卫的空间》中指出一例,纽约河湾住宅由于采用活动呼应的措施,在只有下午4点到早晨9点有巡警的条件下,1968~1978年仅发生6件盗窃案件。
(三)人对场所决策的参与要求60年代以来,西方规划建筑界的一个重大变革是人民群众对场所决策的参与。
197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会议通过宣言,开宗明义首先指出:环境是人民创造的。
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也规定:“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与施工”和“研制低廉的建筑构件以供需建房的人们使用”。
60年代中叶曾兴起倡导性规划(Advocacy Planning)运动。
这一运动是由那些对摧毁旧城区“以推土机开路的城市改建”计划持有反对态度的年轻实践家们发起的。
他们在居住区中就地建立建筑事务所,称为“社团服务中心”,为当地的居住区遭受拆毁而发起斗争。
他们改革设计方法,以各种途径让使用者参与决策和设计建造全过程。
英国著名建筑师拉尔夫·欧司金(Ralph Erskine)于1968年规划设计的拜克住宅区便是采用倡导性方法,就是在该住宅区的一所旧房中与群众一起从事场所决策与规划设计工作的。
S.A.R.(Stichting Architecten Research)所进行的研究是荷兰于60年代发起的让居民参与住宅设计。
它将工业化生产的大量性住宅分为“构架”与“可分开的构件”,让居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分隔空间,选择外墙、门窗与装修,使人们在一个相同的“框架”里,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自由组合,创造出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
根据S.A.R.体系所建成的住宅,面积可大可小,单元可分可合,上下层相邻住宅也可相互调剂,以此来满足住户不断变更着的要求。
西方国家采用社会目标的群众参与,也就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对立所造成的整个社会环境与空间结构的严重对抗和冲突,而社会决策由于采取公开听取、吸收、综合和调解不同集团分歧的方法,局部或暂时地缓和集团间的对抗和冲突,从而引起当权者与规划界的重视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