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越南儒学的研究

越南儒学的研究

越南儒学的研究摘要:儒家思想很早就传入越南并在越南不断发展,对越南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礼仪规范、民间的风俗习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儒家学说在越南经过损益、整合和重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本文主要是探讨儒学在越南的传播,特色和对越南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越南,儒学1.引言儒家学说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以孔子学说为依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

中越两国关系悠久,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极为深远。

而儒家思想则早在秦汉之际就开始传入越南,对越南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儒学在与越南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经过整合和重构,融入了许多本土文化因素,已不再是原来的中国儒家文化。

2.儒学在越南的传播2.1儒学在越南传播的原因儒学之所以能在越南得以传播,或者说越南之所以能接受儒学,既有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又有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从地理原因来看,中越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儒学传播到越南具有地缘上的优势。

越南位于中国的南方,与中国的广西、云南山水相连,有1 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既没有高山大漠的阻挡,又没有大江大河的隔绝,跨境而居,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非常适宜文化交流和传播。

从历史原因来看,中越人缘相亲,同根共祖。

越南古代典籍认为:越南民族的始祖是“神农”的后代。

越南人把“鸿庞氏”作为自己的始祖,鸿庞氏被封为“泾阳王”,而泾阳王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的后代。

后来,“泾阳王娶洞庭君女,曰‘神龙’,生雒龙君。

雒龙君娶帝来女,曰‘妪姬’,生百男,是为百粤之祖。

……封其长为雄王,嗣君位,建国号为文郎国。

”从这些历史传说和记载看,越南人民和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祖先。

胡志明主席在1945年9月2日发表的《致华侨兄弟书》中也指出:“中越原是一家人。

我们中越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在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

”种族的相同,使越南人对中华文化(其中包括儒学)有着一种先天的亲和性,比较容易接受。

从文化原因来看,越南长期使用中国的文字,是汉语文化圈的重要成员。

秦汉时期,越南还没有自己的文字。

在赵佗的南越国时期,汉字开始传入越南,以后,越南就开始使用汉字。

这种语言文字的相同和相通,使儒学可以不必通过翻译就可以直接为越南人民所了解和接受。

从社会原因来看,儒学在越南的广泛传播适应了越南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加速封建化进程和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需要。

越南独立之后,开始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思想上控制人民,越南的封建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思想体系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

当时的越南,实行儒、道、佛“三教合一”,然而,佛教和道教不能从根本上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只有儒家宣传的的大一统思想和等级尊卑、纲常名教、礼义教化最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因此,从李朝开始,封建统治阶级改变“崇佛抑儒”的政策,逐渐重视儒学。

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行是儒学在越南得以广泛传播的社会原因。

2.2儒学在越南的传播概述儒学传入越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于具体于何时传入越南今已不可确考。

学界认为儒学是在越南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郡县时从中国传入越南的。

儒学在越南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从秦汉时期到公元10世纪前,由于中国封建王朝直接在越南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政策,儒学逐渐深入越南。

这一时期,儒学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第一,任职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封建官吏大力推广儒学。

汉朝派去的官吏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交趾、九真的两位太守锡光和任延任职期间,大力推广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致力于教育事业,教民以礼仪。

第二,南迁的中原士大夫与在中原学成后返乡做官的交趾人积极地弘扬儒学。

中原战乱期间,不少中原文人学士、封建士大夫为逃避战乱纷纷迁往越南。

如经学家刘熙、程秉、薛综等都曾到过越南。

再者,交趾人主动到中原求学,如汉朝时交趾人张重、以一及唐朝时爱州日南人姜公辅、姜公复等。

这些人,特别是学成后返乡做官者很自然地会在当地传播儒学。

这些南来北往的士大夫都对儒学在越南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移居交趾的中原百姓和当地民众的密切交往间接起到了传播儒学的作用。

在与当地民众的日常交往中,移居交趾的中原百姓的言谈和处世间接地传播了儒家文化,使“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观念成为家喻户晓的伦理道德。

第四,作为汉文化载体的汉字也同时输入越南,从而促进了儒学在越南的传播。

但是,“郡县时期”儒学的传播还不够深广,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其次,越南的吴朝、丁朝和前黎朝是封建王朝的草创时期,新兴政权不稳,重武轻文,封建统治者用佛教来束缚人们的精神,将佛教尊为国教、僧侣领袖尊为国师的政策极大地抑制了儒学在越南的发展。

可以说这一时期佛学盛于儒学。

再次,越南李朝时虽然同样尊崇佛教,甚至达到了鼎盛期。

但是,封建阶级要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必须宣扬“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因而开始重视儒学并着手培养精通儒学的人才,于1075年首次开科取士,倡导士子尊儒。

这一时期是儒释道并尊,儒学作为政治思想理论,用来确定朝制和社会制度,维持君臣关系和统治秩序,而佛教则作为麻痹人民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宗教地位高于儒教。

陈朝统治的前期以佛教为主,后期以儒学为主,儒学处于上升阶段,地位日益提高。

但是总体而言,也还是儒释道并举。

后黎朝时儒学独尊,达到了鼎盛期,开始全面实行以儒学为中心的政治与文化教育政策;又将科举考试制度化,并定乡试之法,改革会试,皇帝亲自主持廷试。

阮朝时儒学继续昌盛,统治者大力兴办儒学教育,重视社会教化,取士制度也一如既往,但是伴随着19世纪下半叶法国殖民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灭亡,儒学逐渐走向衰弱。

越南独立建国后,儒学的传播主要依靠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表现为兴办儒学教育,开科取士,甚至翻刻儒家经典,并利用朝贡的机会到中国索要和购买经书。

另外,中越学者的交流和华人华侨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等,都对儒学南传越南起到了促进作用。

3.越南儒学的特点儒家思想在越南传播与发展经过损益、整合和重构的过程,在这一过中,中国的儒家文化融入了许多越南的本土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的儒家文化。

这些特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以后黎朝为例,历任皇帝在独尊儒教的同时,对于佛教和道教并没有采取绝对排斥的态度,对待三教之间的矛盾,也采取了较为灵活和实用的态度:在世俗学问上,为达到“治国安民”推崇儒教;在出世学问上,则崇奉佛教和道教。

时至今日,在越南的寺院中,常常是一个屋檐下既供奉佛教人物,又有道教的神案,甚至于在一些地方,在大殿的中央供奉佛像,而孔子、老子的塑像分别立在两边。

这种现象发展到了近现代,则在越南产生了一种新的宗教———高台教。

2.“三教考试”:独具特色的考试形式越南儒教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也随之被渐次引入。

可以说,越南儒教的发展是随着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引入同步进行的。

与中国不同的是,越南科举考试举办的儒、佛、道三教考试,独具特色。

越南于1195年举办了儒、佛、道三教考试。

1227年,陈朝时又举办了三教考试。

“三教考试”是越南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越南封建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是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主动适应,对于维护越南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发展是有贡献的。

正是有了历代封建朝廷的重视和“三教考试”的实行,越南历史上才会出现儒、佛、道诸宗教共生共荣的局面。

3.实用和简约中国儒学传入越南后,越南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生们在尊重其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了某些阐释和改造,使儒学呈现出实用和简约的特点。

戴可来先生指出:“越南接受中国文化的特点,主要是把中国文化加以简化和实用化,以适应越南的国情。

越南在学术上形成了一种简化、明快的风格。

陈朝的朱文安,把中国的四书简化,写成《四书说约》;裴辉璧把明朝的《性理大全》简化为《性理撮要》。

史学上,越南史学家从中国学习了简单扼要的编年体来编写他们的正史,如《越史略》、《大越史记全书》、《越史通鉴纲目》等,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撮要’、‘节要’、‘史约’的著作,都体现了这种简化风格。

”4.独特的“忠孝观”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忠君思想对加强皇权、维护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是国家的代表和社稷的象征。

与中国相比较,越南人也讲究“忠”的概念,但是对于“忠”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在越南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无不极力宣扬忠君思想。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忠”的最高境界是忠于国家。

“孝”在越南所受到的维护与推崇与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含义略有不同:越南人把对父母之孝称为“小孝”,把对国家之孝称为“大孝”。

“小孝”要服从“大孝”。

中国封建社会“忠孝”中的“忠”多指“忠君”,而越南人的“大孝”则指报效国家。

5.妇女具有较高的地位在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越南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下,重男轻女思想普遍存在。

但是,与中国相比,越南妇女并没有被严格限制在家庭内部,而是可以参加一些生产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务农以及一些经济活动多由妇女承担。

越南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中国妇女要高,她们在家庭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重大事务多由夫妻共同商定,家庭经济也多由妇女管理;在婚姻方面,越南男女的地位也明显平等一些。

在谈到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时,李谋先生认为:“东南亚妇女社会地位问题表现为绝对没有接受印度的种姓概念或中国文化的道德标准,印度妇女在夫君死后殉葬的习俗,中国妇女三从四德与贞节的观念在东南亚都不存在。

”在这里,东南亚当然也包括越南。

尽管李谋先生的话说得有些绝对,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佐证上述观点之正确。

4.儒学对越南的影响儒学在越南的传播有近 2 000年的历史,特别是从陈朝末年到阮朝前期的500多年,儒学更成为越南的正统思想。

因此,儒学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越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儒学对越南的影响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1.在越南独立以前,儒学对于加快越南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和民族开化状态有过重要的促进作用秦汉之际,越南在生产上还处在刀耕火种时代,在婚姻上“民如禽兽,长幼无别”,还保留着原始群婚制的残余。

一批又一批来自中原地区的官吏、知识分子和移民,如锡光、任延、士燮等,他们把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播到越南,经过他们和越南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发,使越南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水平发生了一个质的跃迁,迅速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从秦汉到唐代的1 000多年中,不少中原人迁居越南,和越南人通婚,成为土生土长的越南人,从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道德水平、文明素质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