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第四讲证明的界说与基本范畴何家弘主讲一、什么是证明——从高莺莺事件谈起2002年3月15日,襄樊市老河口市宝石宾馆服务员高莺莺在宾馆坠楼身亡。
3月16日,老河口警方指派的法医尸检后得出结论,高莺莺系自杀身亡。
高家人怀疑曾遭受性侵害高的家人说:高莺莺脖子上有紫红色的掐痕;两手腕及手背有紫红色握痕,像是曾被人用力抓持过双手;上身所穿工装纽扣少了几粒;下身裤子拉链开着、腰带也不知去向。
高天虎的三婶焦秀英曾在1958年就读于卫校,1962年开始在赵岗乡卫生院工作。
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我当时就觉得莺莺是冤死的,按理说如果莺莺是自杀,应该全身都是血,但莺莺除了脸上之外没什么血。
她脖子上、手臂还都是紫红色的斑点,我感觉莺莺就是被害的。
”高莺莺事件模拟现场图自杀?他杀?意外?《老河口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书》死亡原因:死者口鼻右耳出血,说明死者系颅内骨折、严重的颅脑损伤而致死亡。
致伤工具推断:死者体表无明显损伤,而颅脑内及双大腿有严重损伤,说明为生前高坠致伤。
案件性质:死者外表未检出致命伤,而身上的损伤具有高坠伤的特征,结合案情现场分析,死者系生前高坠致严重的颅脑损伤而死亡。
问题:法医检验仅对高莺莺进行了普通尸表检查,没有进行尸体解剖检验,也没有进行阴道分泌物检验,鉴定书全文都没有关于高莺莺下身尸检的内容。
事件的了结?高莺莺家人不认同公安局的结论,不让火化尸体。
3月18日凌晨4点,老河口市出动警察和武警将放在宝石宾馆的高莺莺尸体拖走,当晚尸体被火化。
此后,高莺莺父母四处上访,一些媒体对此事跟踪报道。
事件的后续发展2003年,湖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寅落马,陆陆续续牵出领导干部70余人。
“官场地震”使高莺莺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2006年初,某杂志发表了《高莺莺之死九问》等报道,对高莺莺之死提出种种质疑,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等众多媒体相继转载,一时间,高莺莺死亡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高莺莺内裤上的精斑2002年6月19日,在高莺莺死亡三个月后,高天虎夫妇来到湖北同济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请求对一件白色内裤上的斑迹进行是否精斑的检验。
高的家人称这是在对高莺莺尸检时他们专门留下来的。
检验结果:内裤上的斑迹为精斑,上面有少量的精子。
当时没有鉴定那精斑是谁的。
案件复查结果从2006年7月5日开始,由湖北省公安厅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高莺莺死亡事件重新进行复查。
2006年8月18日上午,襄樊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复查结果:高莺莺系跳楼自杀身亡。
关于精斑的鉴定结论2006年7月18日,专案组让高天虎把内裤送到公安部有关部门鉴定。
7月23日,襄樊市公安局将涉嫌伪证罪的高天虎和陈学荣刑事拘留,因为经鉴定内裤上的精斑为高莺莺父亲高天虎所有。
8月18日,官方在公布复查结果时还宣布,高天虎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及伪证行为,涉嫌构成犯罪,已被襄樊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关于鉴定结论的疑问高天虎会用自己的精斑去诬告陷害他人吗?第一次内裤鉴定报告拿到手后,他为什么不销毁内裤?明知精斑是伪证,他还会自己交给公安机关去做鉴定?鉴定机关会出具虚假的鉴定结论吗?检材会有问题吗?高天虎涉嫌伪证罪2007年3月20日,高莺莺父亲高天虎涉嫌诬告罪被起诉至法院。
高天虎案的审判4月17日,襄樊市襄城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认定高天虎诬告陷害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高天虎上诉。
二审判决襄樊市中级人民法院于5月14日公开审理被告人高天虎诬告陷害上诉案。
5月24日,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高天虎上诉,维持原判。
针对上诉人高天虎及其辩护人提出侦查实验结论不具有证明力的辩解、辩护意见,襄樊中院认为,公安机关为查明案情,确定高莺莺死亡原因,在事发现场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验,符合法律规定,且该侦查实验结论能与现场勘查笔录、法医鉴定结论相印证,法院予以采信。
对于辩护人提出在复查高莺莺死亡案件时侦查机关存在程序违法问题的辩护意见、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鉴定结论无效的辩解意见,以及上诉人高天虎及其辩护人提出原审判决未查明高天虎是何时、何地、以何手段把精液留在其女儿内裤上的质疑,二审法院均予以驳回,并进行说明。
高莺莺事件中证明九问:法医的尸体检验是证明吗?高天虎提供内裤是证明吗?记者的调查是证明吗?公安局复查是证明吗?精斑鉴定是证明吗?检察官的起诉是证明吗?律师的辩护是证明吗?法官的判决是证明吗?上述行为之间有哪些异同?二、证明的概念如何理解证明的含义?如何界定证明的概念?如何理解证明的性质?(一)什么是证明?请举出你自己生活中证明的例子。
请举例说明你所理解的证明概念。
证明概念的特点证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内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证明的概念具有复杂性和多义性。
人们对证明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并不统一。
证明概念的不同含义表示从已知到未知的推论活动;表示支持某种观点或论断的说明活动;表示为某人或某事作证或担保的行为;表示各种具有证明作用的文书。
(二)证明的基本含义《汉语大辞典》:证明就是“据实以明真伪”。
《现代汉语词典》:证明是指“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者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一般理解:在“证明”一词中,“证”的含义是证据;“明”的含义是明确、说明或表明。
因此,证明就是用证据来明确、说明或表明。
(三)司法活动中的证明概念证明是指司法机关或当事人依法运用证据确定或阐明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
证明就是认知案件事实的理念运动和具体过程的统一。
证明是指诉讼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证明就是国家公诉机关和诉讼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审判机关提出证据,运用证据阐明系争事实、论证诉讼主张的活动。
证明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证明是指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依法运用证据对案情中未知的或者有争议的事实查明的诉讼活动;广义的证明包括证明过程、证明程序、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
如何描述或界定证明活动?上述学者观点中使用的描述语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认定”、“确定”、“确认”等;第二类包括“推断”、“查明”、“求证”、“探知”等;第三类包括“阐明”、“论证”、“说明”、“表明”等。
你赞成使用哪一类描述语?理解证明概念的几个问题区分证明与证据明确证明的性质认识活动V. 诉讼活动证明是否仅限于审判阶段(四)自向证明与他向证明证明有两种基本形式:自向证明与他向证明。
自向证明:向自己证明。
先假设后寻找证据。
一般来说,证明者先提出一个假设的结论,然后去寻找证据,并按照一定规则运用证据去证明该结论是正确的或可以成立的。
他向证明:向他人证明。
向不知道自己观点的人证明。
证明者在证明时已经知道或者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证明的结论,但是他人不知道或不相信,所以要用证据向他人证明。
诉讼中的自向证明和他向证明自向证明的主体一般是就事实问题做出某种认定或裁断的人,如侦查员、检察官、法官;他向证明的主体一般是提出某种事实主张的人,如诉讼中的当事人及其律师。
自向证明和他向证明的主体在诉讼过程中是可以转化的: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侦查人员、检察官、法官?(五)司法证明的定义1司法活动中的证明,即司法人员或司法活动的参与者运用证据明确或表明案件事实的活动。
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提出事实主张的当事人、律师、检察官等用证据向法官说明或表明案件事实存在与否的活动;狭义的司法证明,仅指前一种含义上的证明其二是法官运用证据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认识活动。
2证明与查明区别a查明是一个容易与证明相混淆的概念。
b查明是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有关事实的真伪,如侦查人员、公诉人员或审判人员查明案件事实的活动。
c查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等同于自向证明,但是与他向证明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较大差异。
d查明是自明;证明是他明。
先有查明,后有证明。
三、证明主体与证明客体证明主体与证明客体是研究司法证明问题时必须明确的一对重要范畴。
在哲学上,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
主体是认识者,客体是被认识者;主体是行为的实施者,客体是行为的承受者;主体一般指人,客体一般指事物,包括作为认识或行为对象的人。
明确司法证明的主体和客体,对于制定证据规则以及研究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一)司法证明的主体司法证明的主体即在司法活动中进行证明的人。
广义:凡是在诉讼过程中进行证明活动的人,都是司法证明的主体。
狭义:只有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事实主张并承担证明责任的人才是证明主体,那么在刑事诉讼中就只有公诉人和被告人才是证明的主体,侦查人员、审判人员和辩护律师就都不具有证明主体的资格。
关于证明主体的思考问题他向证明主体与自向证明主体的区别?证明主体与查明主体的区别?证明权利主体、证明义务主体与证明责任主体的区别?(二)司法证明的对象在我国的诉讼法学界,人们一般把证明客体与证明对象作为相同的概念来使用。
在诉讼活动中,证明对象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证明的接受者,即证明活动要说服的对象,如法官;其二是证明的承受者,即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也就是证明客体。
狭义的证明对象是证明客体。
(三)司法证明的客体1在司法活动中,证明客体指需要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
研究证明客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证明客体是证明活动的中心环节。
一般来说,证明活动都是从证明客体出发的,是围绕证明客体展开的,也是以证明客体为归宿的。
2 三个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A客观发生的案件事实,如高莺莺坠楼死亡的案件事实;B当事人或公诉人指控的案件事实,如高家人指控的“奸杀事实”;C司法官员认定的“案件事实”,如调查组认定的“自杀事实”。
这三个事实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或者部分相同部分不相同。
3证明客体的基本特征证明客体是以诉讼主体的事实主张为基础的,没有主张的事实一般不能成为司法证明的客体。
4证明客体是与证明责任密切相关的。
证明客体是必须由证据加以证明的案件事实。
证明客体以实体法律的规定为依据。
因为诉讼主体的事实主张都是依据实体法律的规定提出的,所以实体法律规定的具体案件事实的构成要件往往就是证明客体的基本内容。
5三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程序事实能否成为证明客体?证据事实是否属于证明客体?什么是“证据事实”?(四)证明客体的基本内容1证明客体的基本内容是由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构成的。
案件事实的构成要素可以简称为“七何”(英文中的七个”W”),即何事(What matter)、何时(When)、何地(Where)、何情(How)、何故(Why)、何物(What thing)、何人(Who)。
2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客体A被指控犯罪行为构成要件的事实B与犯罪行为轻重有关的各种量刑情节的事实C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和可罚性的事实D排除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实E程序事实最高法院1998年《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2条规定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包括:(1)被告人的身份;(2)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3)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4)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5)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6)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7)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无法定或者酌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8)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