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山铜矿设计

武山铜矿设计

武山铜矿设计毕业设计大致进度一。

总论1.1矿山概况。

1.2设计依据,1.3设计指导思想1.4矿山建设主要方案1.5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2矿山地质2.1矿山。

矿山地理语音与气候条件。

2.2矿区地质构造2.3分布产状与规模2.4矿区水文地质2.5矿区工程地址2.6矿区环境地质。

3矿山年产量及服务年限3.1矿山年产量3.2矿山服务年限3.3矿山工作制度。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4.1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4.2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害成分分析4.3开采工业指标。

5矿床开拓。

5.1井田划分。

5.2矿体移动范围5.3阶段高度的确定5.4矿床开拓方法选择5.5阶段及矿块开采顺序5.6三级矿量。

6矿山井巷工程。

6.1矿山基本的巷道工程。

6.2平硐井筒及阶段运输平巷断面设计。

6.3平硐井筒及阶段的位置的布置6.4平硐井筒阶段运输平巷施工要求7采矿方法。

7.1矿床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7.2采矿方法选择7.3采矿方法简述。

8矿井运输及提升。

8.1运输任务方式及线路8.2运输设备选型8.3轨道结构及选型8.4列车编组计算。

9矿井通风。

9.1矿井通风概述。

9.2矿井通风条件,风量计算9.3通风阻力计算。

9.4通风制度9.5通风。

设施通风设备选型。

10供风供水供电矿井供风,矿井供水。

矿井供配电11矿井排水。

矿井用水量及确定依据11.2排水水系统及其工程设施11.3排水设备选型。

12.劳动安全已工业卫生。

12.1劳动安全12.2工业卫生。

13矿山环境保护。

13.1矿山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物13.2采矿车间环境及保护13.3其他无污染源环境保护。

14总图运输。

14.1矿山地理位置以及总图布置14.2矿区运输。

开拓系统0# 采矿方法图1# 通风系统1#武山铜矿设计》》》50万吨1矿山概况矿区位于九江瑞昌铜矿田中部,横立山——黄桥向斜东段北翼的单斜构造内。

地层由志留系至三叠系的碎屑岩及碳酸盐类岩石组成。

断裂以北东东、北北西——北西及北东向较发育。

岩浆岩主要由燕山早期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岩株和一些岩脉组成,按侵入顺序计有:闪长岩、次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花岗细晶岩、煌斑岩,其中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关。

武山矿区由南北两个矿带组成。

南矿带为典型矽卡岩矿床,北矿带属层控矿床。

北矿带矿体产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石炭系中统黄龙阶、二叠系下统栖霞阶等层位中。

空间分布受层间假整合面及断裂构造控制,呈北东东向带状展布,全长2700米,南北宽200米,工业矿体走向长I600米,倾斜延深至-720米以下,近地表矿头已氧化成褐铁矿。

南矿带受面积约0.6平方公里的花岗闪长斑岩体控制,位于二叠系下统茅口阶至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等碳酸盐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带中。

主矿体呈马蹄形,其展开长度为2150米,倾斜延深至-800米以下,矿头被第四系表土层覆盖,埋深约30米,小矿体产于岩体内的碳酸盐捕虏体中。

2设计依据设计任务、依据及原则本设计是以武山铜矿现有地质勘探资料为依据,以导师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为指导。

设计年产量(矿石或金属量)50万吨的铜矿矿山,设计任务以矿井运输与提升方向为主,所设计的矿山为已开采矿山,并继续开拓型。

此次毕业设计的设计依据为:1、设计的文件依据(1)毕业设计任务书。

(2)《武山铜矿地质报告》及附图。

2、设计的法规、规程、标准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1996年10月ll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30日劳动部发布;(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lO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5)《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1996年10月4日劳动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1996年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第三号令颁布;(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全国七届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施行;(7)《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写提纲;(8)《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l6423-2006;(9)《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1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11)《矿山电力设计规范》GB50070-94;(1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1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l-2002;(14)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45号《江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l6-87(2001);(1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l40-90(1997);(18)《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一、矿山地质资料1、矿区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形特征(山脉、河流、标高等、矿区的经济状况(工农业生产概况、城镇居民点、建筑材料来源、电力和劳动力的供应情况、水源等)。

气象条件(温度、降水量、湿度、风向、风力等),矿产对该区及国民经济的意义。

2、地质勘探(1)区域地层系统与岩性,矿区地质构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侵入岩与矿床的关系;(2)矿床赋存情况与开采技术条件矿床类型、矿床生成的地质年代,矿体数量与产状,矿体走向倾斜和厚度及其变化情况,埋藏深度及连续性,矿体沿倾斜走向的变化(分支、复合、胀大和缩小等)。

矿石的矿物成分、有用成分和有害成分的含量。

矿石的全分析,有用成分在矿体中分布的特征。

工业品位、边界品位与最小可采厚度。

矿石与围岩的物理机械性质:矿石与围岩的结构、硬度、容重、松散系数、稳定性、自然安息角、岩移角和块度等。

矿石和围岩的其它性质:游离SiO2的含量、自然性、氧化性、结块性和毒性等。

矿体与围岩的接触情况,矿体的带状分布。

矿石的可选性与矿石的技术品级。

矿床的地质破坏情况。

(3)矿床储量(或局部储量)、勘探程度、矿床勘探(包括生产勘探)方法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矿石储量计算方法(计算中采用的厚度、品位、体重和湿度等参数及其修正系数)。

各级矿量所占水比重,矿床远景。

(4)图表资料a.地质地形图(带露头和地表总平面布置)1:500、1:2000、1:1000;b.矿床储量计算投影图。

包括:(1)储量计算平面投影图(缓倾斜矿床)。

1:2000、1:1000(2)储量计算纵投影图(急倾斜矿体),1:2000、1:1000;c.矿体横剖面及矿体中段平面图。

1:1000、1:500;d.矿床顶底板等高线图(用于缓倾斜矿床)1:2000、1:1000;e.坑内外联络图;f.勘探网布置平面图与勘探线剖面图。

(5)矿床水文地质资料矿床的含水性及有无流砂等现象。

含水层的数目厚度与埋藏深度,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矿内涌水量及其变化。

地面水与地下水的性质(酸碱度、硬度与菌度等),泉水源、给水工程和供水条件。

2.1 矿区地理与气候条件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武山铜矿(简称武山铜矿)位于江西省瑞昌市白杨镇境内,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15°37′38″~115°39′56″,北纬29°44′04″~29°45′12″。

瑞码公路横贯矿区西侧,南行8km到瑞昌市,转而东行35km到九江市,北行12km至长江边瑞昌市码头镇。

武(武昌)九(九江)铁路穿过矿区西南边缘,武山铜矿建成1.5km铁路专用线与之相连。

水陆交通便利(如2—1图)。

图2-1 武山铜矿交通位置图瑞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大陆温湿性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700mm左右,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上下,年无霜期240~260天。

2.2 矿区地质构造武山铜矿区位于九——瑞矿田中部,横立山——黄桥向斜北翼,东西长2.7km,南北宽2km。

花岗闪长斑岩体呈岩株侵入石炭系至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矿体赋存位置有四个部位(接触带、层间断裂带、五通组与黄龙组之间的假整合面、岩体内围岩残留体),由二种重要矿化类型(含铜矽卡岩、含铜黄铁矿)构成(图2—2)。

F 3F 2F 1F 4F 5F 6F 7F 9F 10F 11F 12F 13010*******m 4040F 1º图2-2 武山铜矿床地质略图1-三叠系中统嘉陵江组下段;2-三叠系下统下、上段、;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4-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下、上段;6-二叠系下统栖霞组下、上段;7-石炭系中统下、上段;8-泥盆系上统五通组;9-志留系上统下、上段;10-花岗闪长斑岩;10-石英闪长玢岩,12-闪长玢岩;13-煌斑岩;14-高岭土;15-褐铁矿;16-块状硫化物矿体;17-矽卡岩;18-角砾岩;19-破碎带;20-地质界线;21-正断层及编号;22-平移断层及编号;21-勘探线及编号2.2.1 地层由北而南、由老到新依次为:志留系上统纱帽组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白云岩、灰岩;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炭质灰岩、茅口组燧石结核灰岩夹硅质岩,上统龙潭组煤层和炭质页岩、长兴组燧石灰岩;三叠系下统大冶组页岩、灰岩,中统嘉陵江组灰岩及第四系粘土、亚粘土。

其中石炭系中统黄龙组至三叠系下统大冶组地层为主要的赋矿层位。

地层走向65°~75°,倾向南东,倾角60°~75°。

地表除志留系、泥盆系出露较好外,其它时代地层仅零星出露,第四系覆盖面积占60%。

2.2.2 褶皱构造横立山——黄桥向斜轴向北东东,轴部隆起,形成“W ”形复式向斜,西端扬起,向东倾伏,三叠系中统嘉陵江组灰岩构成向斜核部,泥盆系上统五通组至三叠系下统大冶组地层分布于向斜的两翼。

2.2.3 断裂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东、北西——北北西、北东向三组。

北东东向断层发育于地层假整合面、岩性差异较大的层间,早期以逆冲为主,后期转化为正断层性质,主要有FⅡ-11、FⅡ-12、FⅡ-2等。

北西——北北西向断层发育于矿区北部,为平移断层,断距一般2~16m,主要有F1~F11。

北东向断层分布于矿区南部,为平移断层,主要有F15等。

2.2.4 岩浆岩矿区岩浆岩比较发育,主要由花岗闪长斑岩岩株及一些岩脉组成,成岩时代为燕山早期。

侵入顺序为:闪长岩、次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细晶岩——煌斑岩。

其中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关。

花岗闪长斑岩主岩体呈岩株侵入于二叠系——三叠系中统碳酸盐类地层中,出露面积0.6km2,平面呈椭圆状,剖面呈喇叭形,三度空间形态为一向南东陡倾的蘑菇状岩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