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目录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之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是中国确保国家安全的主要途径 (10)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之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是中国突破资源瓶颈的可行选择 (19)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之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强大推动力 (26)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之五: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是人民币(中国元)成为世界货币的基石之一 (34)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2004年年末,中国联想公司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并承担5亿美元债务)并购美国国际机器商用公司(ibm)的个人计算机分部,震惊了国内外经济界,使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立刻成为国内外经济界关注的焦点。
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就撰文认为,未来10年中国企业将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从而将深刻改变世界企业竞争的整体格局。
从更高的层次来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不仅仅对于中国企业具有重大的的战略价值,更将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战略影响。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是中国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方式1.21世纪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领域是经济领域自从国家形成以来,国家之间就形成了竞争关系。
而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领域有两个:军事领域和经济领域。
按照国家之间竞争主要领域来划分,可以将国家竞争的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军事竞争阶段、交替阶段和经济竞争阶段。
从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到前苏联的解体的这段历史时期,就是国家之间竞争主要领域的交替阶段。
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国家竞争的主要领域是军事领域,决定一个国家世界地位的关键因素是军事实力。
通过中国历史上的宋朝与忽必烈即位前的蒙古帝国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当时的宋朝,人口超过一亿,物产极为丰富,经济实力雄居当时的世界之颠,人口和经济实力都远远超过忽必烈即位前的蒙古帝国。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忽必烈即位后的蒙古帝国吞并了宋朝。
在这个历史阶段,强国国际地位的变更,是通过强国间的战略军事决战来实现的。
当初,西班牙利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机会,霸占了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绝大部分,一举成为西方的头号强国,但是英国奋起挑战西班牙在西方的头号强国地位,导致两国的战略决战,英国一举击沉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将西班牙从西方头号强国的宝座打了下来。
随后,英国又将法国、荷兰一一击败,从而登上了西方头号强国的宝座。
但此时,中国依然是东方头号强国,而是总体实力依然强于英国。
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彻底击败了中国,从而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
简而言之,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历程,就是通过一系列战略军事决战一一击败军事对手的过程。
然而,就是英国彻底击败中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历史的发展轨迹却悄然改变。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优越的地理条件,巨大的国土面积,促使美国经济迅猛增长,在19世纪末成功地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奠定了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坚实基础。
而此时,大英帝国却沉湎于传统模式,忙于与德国进行军事竞争,期望通过与德国的战略军事决战彻底击败德国,从而巩固自己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
这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英国虽然都战胜了德国,却彻底丧失了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将其拱手让给了美国。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历程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强国国际地位变更的一种全新模式。
当然一种新模式取代传统模式的进程是相当漫长的。
通过军事竞争实现国家国际地位变更的观念仍然在许多国家根深蒂固。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解体前的苏联都力图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其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梦想。
从二战结束到前苏联解体的这段历史时期,是新模式最终取代传统模式的历史阶段。
由于前苏联梦想挑战美国的世界头号强国地位,导致了美苏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军事竞争。
按照历史惯例,这种竞争必将导致战略军事决战。
但是这次两国却一直没有爆发战略军事决战。
虽然没有爆发战略决战,但美国和前苏联却分出了战略胜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前苏联却解体了。
造成这种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实力已经取代军事实力成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体。
前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传统模式的彻底失败。
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领域完全转到经济领域。
在美苏进行空前军事竞争的时候,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总是梦想走传统道路实现世界强国梦想的国家,却通过新模式获得了传统模式下所没有获得的国际的地位。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新模式取代了传统模式。
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立即转回新模式,与德国和日本进行正面的经济竞争,在20世纪90年代末取得了对德国和日本的战略优势。
正是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之下,欧洲才不得不联合起来与美国进行正面的经济竞争。
由于美国空前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现代军事所特有的可以毁灭全人类的能力,在21世纪,国家之间竞争,只能走经济竞争的道路。
美国要想维护其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就必须通过经济竞争来实现。
联合起来的欧洲和东盟,崛起中的中国和印度,发展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和巴西,都可能通过经济竞争模式大幅度提升自己的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对于中国来说,通过经济竞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种现实而可行的选择。
2.企业是国家之间经济竞争的主力军国家之间的竞争,是通过具体的竞争实体来实现的。
在军事竞争领域,具体的竞争实体就是军队及相应的配套组织,其中,军队是军事竞争的主力军。
军队的竞争力,即军队的战斗力,是一个国家军事竞争力最重要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取得军事竞争优势最重要的保证。
没有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即使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很雄厚,也必然丧失军事竞争的优势,甚至亡国。
而凭借军队战斗力的强大,一个小国完全可以灭亡一个庞大的国家,甚至称霸整个世界。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扫荡了整个欧亚大陆,英国的海军横行在三大样,就是最成功的事例。
但是,随着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以军事竞争为主转变为以经济竞争为主,这种依*强大的军队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方式,虽然并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已经沦落为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配角。
在国家之间的竞争以经济竞争为主的时代,具体的经济竞争实体就上升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角。
在经济竞争领域,具体的竞争实体就是企业及相应的配套组织,其中,企业是经济竞争的主力军。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国际地位空前高涨,众多的专家预言日本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导致众多专家做出这种预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空前强大。
在传统重化工产业中,日本企业在钢铁、汽车、电气等领域称雄世界,新日本钢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丰田汽车公司是世界生产率最高的汽车企业,日立是最大的综合电气电子企业。
即使在高新技术领域,日本企业也锋芒初现,日本电气公司(nec)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
在贸易领域,日本企业更是居于统治地位,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等9大综合商社,在规模上是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企业望尘莫及的。
在金融领域,当时世界10大银行中,日本银行不仅占据在世界第一大银行的宝座,而且通常还占5个以上的名额。
在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空前高涨的时候,美国企业不得不借助与美国政府的必要保护。
以汽车工业为例,美国政府就曾迫使日本汽车企业“自愿”设置进口配额,使美国汽车企业获得了喘息机会。
如果不是美国政府的保护,日本汽车企业完全可能占领美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以上。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军事领域通过竞争拖垮前苏联之后,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与日本进行的正面经济竞争中重新夺取经济竞争的优势,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美国企业从日本企业手中重新夺回了世界市场的主导权。
根据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财富》杂志和英国著名的财经杂志《银行家》杂志的相关数据,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自的实力消长。
根据《财富》杂志的相关数据,在1995年的世界最大企业(按销售额排列)前100强中,日本企业对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
在前100强中,日本企业有41家,美国企业仅有23家,仅相当于日本企业数量的56%,而且日本企业还占据了前4名。
而在2000年的世界最大企业前100强中,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逆转。
在前100强中,美国企业上升到36家,日本企业却降为22家,仅相当于美国企业数量的61%,而且这期是美国企业占据了前4名。
根据《银行家》杂志的相关数据,在1995年世界最大5家银行(按核心资本排列)中,全部是日本银行,没有一家美国银行。
而在2000年世界最大5家银行中,美国上升为3家,而且占据了前两名,而日本银行却下降到仅剩一家。
正是美国企业相对于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逆转,才从根本上重新确立了美国在经济竞争领域的主导权。
企业是国家之间经济竞争的主力军,这一点在韩国崛起的历程中体现得更鲜明。
韩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奇迹,而这奇迹的基础就是众多韩国大企业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新星。
当然韩国企业也曾遭受了重大的打击,这就是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著名的大宇集团各家企业破产。
但是,韩国大企业锐意改革,积极进取,迅速恢复了元气,特别是三星电子公司,已经成为竞争力最强的it企业之一。
正是韩国企业恢复了竞争力,韩国的国际地位又迅猛上升。
对于中国来说,充分认识到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的主力军是中国企业,因而采取各种措施推进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关系到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核心工作。
3.跨国并购是相对落后国家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一个国家的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创新和学习。
创新又分成绝对创新和相对创新。
所谓绝对创新,是指真正创造出世界全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而所谓相对创新,是指创造出超越自身传统竞争力的新竞争力,但这种新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全新的。
学习又分成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
所谓直接学习,就是通过与领先国家企业建立直接的联系来学习领先国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间接学习,就是指在不与领先国家企业建立直接联系的条件下学习领先国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国的企业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各种提升国际竞争力方式的成本收益对比;二是该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地位。
从成本来看,绝对创新的成本最大,相对创新的成本次之,直接学习的成本再次之,间接学习的成本最低;而从收益来看,绝对创新的收益虽然最大,但却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相对创新的收益虽然低于绝对创新,但不确定性也低于绝对创新,直接学习的收益低于相对创新,但仍然可观,间接学习的收益最低,甚至可能完全没有收益。
对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的企业来说,只能采用绝对创新方式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它们已经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