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10023
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学
英文名称:Petroleum Geology
课程类型: 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2 实验(实践)学时:2
学分: 4
适用对象: 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按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及油田勘探开发对本专业人才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制定。
(二)课程简介
系统介绍油气的组成、性质和成因,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及类型,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学生毕业后从事油气的勘探、开发和有关的管理工作都要用到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因此它是事关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基本功和习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所涉及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都已经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中介绍,与上述课程相比,本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综合性和集成性,它强调有关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综合,强调各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和动态过程和联系。
同时,它也作为后续油气田勘探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中外油气田勘探等课程的基础。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有关的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基本功。
作为一门综合课,没有时间从ABC起步。
二、大纲内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机理、过程及其类型以及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油气勘探和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中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全面理解油气地质学的“成烃-成藏-油气分布规律”这三大核心问题及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不仅要掌握静态的成藏要素,还要理解动态的成藏过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成藏要素、成藏过程及其对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和分布的影响方面。
难点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油气地质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
本门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图多,为提高授课效率和效果,建议加强多媒体教学,同时本课程的综合性、集成性强,应该安排一定的综合性习题课和作业练习。
(五)教学内容
绪论(了解)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及意义
二、我国及世界油气勘探的简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油、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掌握)
第一节石油(组成和性质)
第二节天然气(组成和性质)
第三节油田水(组成、性质、分类、应用)
第四节石油沥青中的同位素(C、H、O、N、S)
第二章油气的生成和烃源岩
第一节油气成因理论综述(了解)
(无机成因说、早期有机成因说、晚期有机成因说、现代油气成因理论简述)第二节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理解)
(有机质的产生和聚集、生物体的组成、有机质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分布特征、沉积有机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
第三节有机质的演化、影响因素及成烃模式(掌握)
(可溶有机质的演化、不溶有机质的演化、影响有机质演化的因素征、有机质的成烃模式)
第四节烃源岩评价(掌握)
(烃源岩定性评价发育与分布、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生烃量计算)第五节油气源对比(理解)
(对比原理、对比方法、对比指标、对比实例)
第六节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了解)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生物化学气、油型气、煤型气、无机气的主要特点与判识)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掌握)
第一节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掌握)
(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二节碎屑岩储集层(掌握)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成因及储集性质的影响因素
碎屑岩储集层各类砂、砾岩体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
砂岩的次生孔隙)
第三节碳酸盐岩储集层(理解)
(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
碳酸盐岩溶蚀孔隙的形成与分布
碳酸盐岩的裂缝
碳酸盐岩与砂岩储集性质的比较
第四节其它岩类储集层(了解)
(火山岩储集层、结晶岩储集层、泥质岩储集层)
第五节盖层(掌握)
(盖层的概念及分类
盖层的宏观发育特征研究
盖层封闭油气机理及微观封闭性评价方法
影响盖层有效性的因素)
第四章油气运移 (掌握)
第一节油气运移概述
第二节油气的初次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主要动力、方向、途经、模式、有效排烃厚度)
第三节油气的二次运移
(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通道、时期、方向和距离)
第四节地下流体势分析
(流体势、势梯度与流体运移方向、相对流体势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掌握)
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油气成藏要素和富集条件
第三节油气聚集的原理和模式
第四节油气藏的再形成
第五节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第六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一节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掌握)
第二节地压场与地层压力预测(掌握)
第三节地应力场及其与生运聚保的关系(掌握)
第四节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概念、类型及成因)(理解)
第四节固态气体水合物(概念、性质、形成与分布)(理解)第五节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理解)
一、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
二、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三、地下油气藏相态的判别
第七章油气藏类型(掌握)
第一节油气藏分类的原则和方案
第二节构造油气藏(背斜、断层、岩体刺穿、裂缝)
第三节地层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生物礁)第四节岩性油气藏(岩性尖灭、砂岩透镜体及其形成机制)第五节水动力油气藏(概念、形成机制及主要类型)
第六节复合油气藏及主要类型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第一节油气田及其类型
第二节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三节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历史地质学分类、板块改造学分类、地球动力学分类)
第四节油气系统(概念、组成、分类、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
第一节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了解)
第二节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了解)
第三节前陆盆地(概念、石油地质特征、实例)(理解)
第四节裂谷盆地(概念、石油地质特征、实例)(理解)
第五节克拉通盆地(概念、石油地质特征、实例)(理解)
三﹑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实验一 1. 原油、固体沥青的观察与描述
2.荧光分析鉴定砂岩的含油性
通过该项实验,使学生认识不同含油产状的岩心,获得对岩心含油级别、原油、固体沥青的感性认识,并能够判断岩心的含油性质,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四、习题、课程讨论及要求
为了巩固讲授内容,可以布置“生油层评价、储集层评价、圈闭评价、油源对比、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判别”等方面的作业,但由于学时紧张,建议只安排一次“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判别”的习题课。
对作业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可以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花少量时间讲解。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建议选择适当专题(如TTI、两种重力分异作用差别的原因、镜质组的降解率确定古地温的问题、地层压力预测的等效深度法的推导、三场研究实例、流体包裹体、裂变径迹等)让学生准备后,安排1~3次15分钟左右的课堂讨论。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加强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图版、图形的讲解效率和效果。
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习题课,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七
七、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形式
授课为主。
穿插适当的实验、习题课、课堂讨论。
(二)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石油地质学》,张厚福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参考书:《石油地质学》,张兴金吕延防主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天然气地质学》,包茨编著,地质出版社1990年。
《石油地质学习题集》,大庆石油学院自印,2006。
九、其他说明
大纲制订人:卢双舫
大纲审定人:刘吉余
大纲批准人:宋延杰
大纲校对人:张树林
制订日期: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