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中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
本课在本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前一课《现代物理学革命》,为下一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奠定基础;本课又与第三单元《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两次工业革命连成一条线。
在人教版教材中把三次科技革命放到一课中编排。
二、学情分析
本次讲课用的是文科A层班(B、C层是实验班),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所以在问题设计时适当降低了难度。
学生已经学习过前两次科技革命, 对科学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初中曾经学习过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电视、报纸、开设的电脑和通用技术中已经了解电脑与网络、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有关的内容,可见学生对此内容并不陌生,这些内容也是人类在迈向21世纪的必备技能,学生对此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学科素养标:
(1)通过史料,探究高新科技兴起的背景、影响,搜集整理相关成
就,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的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的人文素养。
(3)通过认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现状,树立创新自信,培养家国情怀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大家比较熟悉的高科技产品智能手机的功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又紧扣本课主题。
(二)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小组展示——科技展现文明
以参观讲解科技成果展厅的方式,请三位同学上台展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三个领域的科技成果,以ppt以及视频资料的方式呈现三大领域的成就,直观、明确。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筛选整理资料,提升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第二部分史料探究——科技源于发展
以史料探究的方式由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推动这些高新科技兴起的背景,教会学生注意时空观和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科技改变世界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加上教师点拨,以史料研读的方式,探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在探究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文
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从正反两个方面探究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第四部分共同展望——创新引领未来
这部分引用热点新闻中美贸易战,让学生展开讨论,联系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目前提出的创新自信、中国科技强国梦。
事实上,这部分是本课的小结和升华。
(三)课后巩固
学情分析
本次讲课用的是文科A层班(B、C层是实验班),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所以在问题设计时适当降低了难度,授课过程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过前两次科技革命, 对科学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初中曾经学习过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电视、报纸、开设的电脑和通用技术中已经了解电脑与网络、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有关的内容,可见学生对此内容并不陌生,这些内容也是人类在迈向21世纪的必备技能,学生对此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效果分析
1、小组展示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基本上能够自己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从三个小组布置的科技成果展厅可以显现出来。
2、合作探究
学生能够小组内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小组内部基本能够对于探究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和认识。
3、课后调查
课后布置学生记忆掌握本课基础知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记忆任务。
少部分同学能够提出创新性的问题。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课从三个方面来概述现代高新科技特点及影响,扩大、完善了课标的要求。
第一目“电脑与网络”讲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信息时代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目“探索生命的奥秘”讲生物工程的发展及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第三目“登上太空”讲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价值。
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课程标准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教学重点、课时、课型
重点: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三位一体人文课堂)
4、不同版本的处理
人教版教材:把信息技术的发展放到《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一课中,把它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来处理;
岳麓版教材:《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放到《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这一单元。
5、课程教学资源
本课知识点借鉴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以直观的方式展现高科技成就;以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方式处理高科技的影响。
评测练习
1.(2017·天津高考·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2.(2016·海南高考·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
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3.(加)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地球村”一词)认为,“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此,下列最有利于“地球村”出现的是()
4.图2所示为2016年参与新春“网络红包”活动的受访中国手机网民参与目的分布。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网民规模的扩大B.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C.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手机日益受到广大网民青睐
5.发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这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B.世界经济的发展
C.各国对科技的重视D.两极格局的建立
6.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
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互联网发展颠颠覆了传统行业
C.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7.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曾经将“YOU”(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
注释:“是的,就是你。
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这主要反映了() A.大众传媒控制信息时代B.《时代》杂志倡导个性
C.互联网取代传统交往方式D.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
8.当代物理学家沃纳·汉森伯格指出:“在历史的进程中,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只面对自己;
他们发现不再有任何其他的伙伴和敌人。
”他这样认识是因为()
A.冷战结束世界趋于和平B.全球化推动世界联成一体
C.人类战胜自然取得胜利D.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9.材料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到来。
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新科技革命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阅读材料,从“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相关信息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课后反思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时安排是1课时,本节课课本内容比较简单,我在备课过程中对本课做了重新构建,拓展了背景、联系了当前的热点。
经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反思。
一、比较成功之处
1、课堂环节完整,注重引导学生解读材料。
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时空观、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3、重视视频、图文、原始资料的选取,并且注重了教材不同版本之间的互补性。
4、联系当前时政热点,以史为鉴。
二、需要改进之处
本课虽能做到提纲导学合理,紧扣课标,课堂环节完整,但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1)问题的设计应该再巧妙些,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课堂语言应该更加锤炼一些,过渡性的语言应该运用更加得当,尽量减少口语;
(4)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反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完善自我的授课能力,严格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每一个环节的实效性,更多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尽可能创设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高效性于一体的新课程课堂。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学科素养标:
1、通过史料,探究高新科技兴起的背景、影响,搜集整理相关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