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的处理(详案)选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第五节一、教学对象分析1、教学对象:首轮复习的本校高三科班学生2、学生情况:①知识基础:已对中外历史有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学习;自主阅读与语言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论;具备政史地学科综合运用的条。

②心理特征:a、高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对历史有较高的兴趣。

b、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独立自主性日益强烈,不轻信、不盲从;也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进行对象交流合作讨论,互启互激互助互进。

、记忆能力有很大发展,善于运用意义识记;抽象逻辑思维由感性认识不断向理性认识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日渐提高,但不成熟。

d、能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但归纳、概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较大的差距。

e、情感上日益丰富,阶级立场爱憎分明,逐渐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趣。

f、面临日益逼近的高考压力,追求熟练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与高考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的深度、广度。

二、本节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①从历史进程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③从教材的上下布局看,它上承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下启第六节《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内容及影响上具有紧密的联系。

④从历年高考看,本节内容也多有涉及,可以继续挖掘教材,变换角度,创设新情景,培养新能力。

2、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目标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的危机;倒幕派的形成与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其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②思想教育目标a、通过明治维新社会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国内人民的反抗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导致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则使危机进一步加剧。

日本面临内忧外患、国势衰微的严峻现实。

b通过对明治维新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乃是强国之路: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改革的成功又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某些经验。

③能力培养目标a、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归纳,提高知识迁移与史论结合的能力。

b、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带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辨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政史地学科之间综合运用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等方面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的比较,逐步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渗透联系的能力。

d、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治维新前的落后与改革后的强大的鲜明对比的认识与思考,进行理论的渗透与思维的扩展,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①重点: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依据: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才能正确认识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清改革的目的在于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才能理解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也能从中了解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征。

而通过明治维新意义的把握,就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改革所应当解决的历史任务的程度以及对日本历史乃至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便于加深对明治维新作用的两重性的理解和认识。

②难点: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依据: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各阶层的不同地位与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蜕变,西方列强的入侵,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复杂化。

表现出与同时期的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有机联系,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和把握。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有其特殊性,教材也偏重于深层次的理论分析,较难掌握。

三、教法运用主要通过对有关历史现象、历史事的讲授、提问、启发、讨论、辩难、解疑,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思考这一场改革,从深层次把握近代日本的变迁;通过讲授有机地渗透一些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上把握日本的明治维新;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解,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1、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如抓住幕府统治的危机、武装倒幕与明治维新之间的有机联系就可很好地掌握维新前的历史背景。

2、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认识、理解、记忆,如把明治维新放在19世纪中期全世界范围考察,就能更清楚这场改革的前因后果及其影响。

3、站在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历史现象或历史事。

如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为出发点,就会对明治维新前后的许多历史现象看的更加明朗透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

五、板书设计㈠、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内因:幕府统治的危机;人民的反抗斗争;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外因:西方列强的侵入㈡、武装倒幕倒幕思想→ 倒幕派形成→ 倒幕行动→ 倒幕胜利㈢、明治维新时间1868年以后(19世纪中期)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性质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具体措施政治、经济、军事、化等方面成功原因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国际环境等四个方面历史意义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六、教学程序1、承上启下,导入新:19世纪中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那么,这股资产阶级革命及改革的浪潮是否也波及到亚洲呢?是的,亚洲的一些国家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并由此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突出。

2、循序渐进,讲解新(一)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①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强调其发生原因思维拓展: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各自地位和表现理论渗透:说明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要着重指出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情况以及发展所带的影响,还要指出日本资产阶级形成的特征及其局限性,为以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与消极影响的讲解埋下伏笔。

思维拓展:经济力量的变化与权力地位的矛盾及其所带的影响;日本资产阶级与其他国家有何差别?理论渗透:进一步认识社会革命和改革最深刻的根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③西方列强的侵入:强调其进一步暴露出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加剧了社会矛盾,造成日本社会的内忧外患,危机重重。

思维拓展: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但不能成为挨打的理由。

联系资本主义以前的中外历史,落后是否就一定要挨打吗?为什么当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落后才总是挨打呢?理论渗透:内因的决定作用与外因的条作用,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小结:幕府的封建统治已严重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致使幕府统治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推翻幕府的封建统治,已成为日本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强烈愿望,倒幕由思想变成行动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武装倒幕①倒幕派的形成:讲清倒幕思想的产生与倒幕派的形成(组成情况)②武装倒幕的胜利:简单叙述武装倒幕的经过,指出统治日本长达26年的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终被推翻,为新建立的明治政府维新的成功创造了直接的前提条。

思维拓展:为什么采用暴力手段推翻了旧政权?倒幕运动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倒幕的胜利,说明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政权发生了变化,这是同时代的中国洋务运动所未具备的,由此可对比两国在同时期学习西方上的差异及不同结局,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同学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明治维新①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②具体措施:A、政治方面:着重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论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维拓展:这时中央集权的加强对近代日本天皇制的形成有何联系?B、经济方面:着重分析说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举措思维拓展:资产阶级政权对土地问题处理的异同及其影响;资产阶级新政府对科技革命的价值取向;、军事方面:突出体现其对外扩张的资本主义本性思维拓展:举例说明,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上,对外扩张并不是日本的一个特例,而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日本军国主义传统的继承性及其影响。

D、化方面:讲明明开化的概念及内涵思维拓展: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说明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理由。

理论渗透: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及其表现。

③性质: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思维拓展:怎样认识其不彻底性?如何结论?了解中外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改革;判断历史事性质的依据与方法。

④成功原因:分析归纳:着重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国际环境四方面进行思维拓展:要求学生就此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展开讨论,并揭示其历史的启示;中外历史上通过改革实现社会成功转型的事实。

理论渗透:在阶级社会里,改革都具有阶级性;改革的成败与否,主要是看其产生的积极的历史作用是否得以维持;改革成败的关键由以下二点决定:一是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根本的因素,是前提;二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情况。

⑤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明治维新所取的积极成果,然后结合史实,适当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及其原因。

思维拓展:总结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四种方式;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比较,日本明治维新所完成的历史任务的程度及其影响;导致明治维新不彻底的客观历史条有哪些?理论渗透:历史事物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社会革命是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革命和改革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3、新小结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的时期。

日本明治维新就发生在这个重要时期,它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变(社会转型成功),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很快成为亚洲强国。

明治维新由此成为日本历史发展上最重要的转折点,功不可没,影响深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可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随着它的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积极推行军国主义,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行列,给日本历史及至亚洲历史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