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在上了为期数周的戏曲鉴赏课后,我对戏剧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我引领到了一个我前所未知的新世界,原来在舞台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可以演出人生的悲欢离合,探求人生真谛,引发人生思考,给观众以视觉震撼。

布景的转换和演员具有爆发力的语言、肢体的表演,在这一寸之方的舞台上成功的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使剧情高潮迭起。

作为一个戏剧的观赏者,我就赖声川先生导的《暗恋桃花源》谈下我粗浅的认识。

赖声川先生被誉为“台北剧场最闪亮的一颗星”,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如梦之梦》《暗恋桃花源》等等。

其中《暗恋桃花源》曾前后三度上演,成为最经典的话剧,是赖声川【表演工作坊】的震团之宝,也使赖声川凭借它获得了1988年的“国家文艺奖”。

赖声川先生谈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一次去台北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上午彩排,下午首演,但中间有两个小时要给小朋友排毕业典礼。

所以在彩排还没结束时,小朋友已经上台了,并且把钢琴、讲台都搬上了舞台,双方的演员都在台上现场一片混乱。

此时坐在观众席上的赖先生看到这两个剧组彼此干扰,正好明白了如何把“悲”与“喜”结合到一起,用具体化的场景把抽象的理念表示出来。

于是就有了舞台上的“暗恋”、“桃花源”两个剧组同时出现的那一刻,这也是最为经典的时刻。

据说演员李立群与顾宝明都曾见坐在第一排的观众曾从椅子上笑翻下去。

两个剧本一喜一悲,但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两者相似相异。

这也是戏剧史上第一个人采取如此方式来表达冲突、矛盾中有着融合。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暗恋”与“桃花源”这是两个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剧组,由于场务人员的失职,把剧场同时租借给了这两个剧组,因演出时间紧迫,两者都不肯相让,于是出现了他们同时在舞台彩排的情形,酿造了一出古今悲欢交错的奇观。

现在我们先来讲讲“暗恋”这个故事发生了什么。

“暗恋”是一对年轻男女因战火而分开爱情悲剧。

一对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帆”在上海因战火而相识、相恋、相爱又因战火而相离,两人在互不知情时同赴台湾,各自男婚女嫁,有了家庭,这期间两人却一直没有缘分相见,彼此擦身而过。

江滨柳住院后,依然念念不忘初恋情人,登报纸寻找云之帆。

终于,两人在分别四十多年后再相见。

这么短短的一个故事,反映的是“暗恋”导演年轻时的亲身经历。

排练过程中,导演多次给演员讲戏,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演员却无法体验到导演的自身感受,演不出导演的要求。

特别是导演多次讲述“云之帆是一朵纯白的山茶花,山茶花懂不懂”可是山茶花是什么样的只有导演知道,只有深爱云之帆的江滨柳知道。

导演在给演员讲戏深陷其中,他那双深情的双眼让我不忍直视。

爱是什么?是一种等待、坚守、刻骨相思。

这是剧中的江滨柳对初恋的爱,同时也是导演借剧对初恋的怀念。

初恋是纯洁、懵懂、炽热的且又往往以悲剧收尾,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美好而短暂的东西更让人牢记,在江的晚年一次次回忆着两人在一起的时光。

江云两人的爱是一种有缘无分的爱,两人来自一南一北,因缘而在上海相识坠入爱河,几万里的距离没有阻止两人相爱,然而,短短十几公里阻挡了两人相见,在台北也许两人就像《向左走向右走》中无数次错过的男女主无法相守,直到两人都满头华发时,在医院默默对望,真是一切尽在无言中,这种缺憾美让人震撼。

张爱玲曾说过“一个男人一辈子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了,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
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粘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那可以说江滨柳对云之帆和他的妻子也许也可看作是红玫瑰与白玫瑰。

云之帆是江心中的白月光,求而不得,妻子是墙上的蚊子血。

江是深爱着云,江妻深爱着江,那江对妻子的爱又有多少呢?人常说爱是不平等的,在江的身上更得到了体现。

江妻对江是一见钟情的,为家庭做了好妻子四十多年,当江病危住院时,更加无微不至、时时刻刻地照顾丈夫,即使丈夫对她横眉冷对。

江在妻子面前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有点无理取闹,妻子更多时候是扮演母亲的角色,面对江的初恋时,可能有几分尴尬、苦涩但同时又有理解,对丈夫是包容的爱,无私的爱。

两人风雨同舟四十余年,我更加相信江对妻子的是依恋,是相濡与沫,是平凡中的爱,对云的不过是怀念和不得的不甘心,尤其是在故事结尾时,江把妻子抱在怀中,阐述这些年妻子的不易。

这一情节更触动我心,在离婚率上涨的今天,我更加希望大家对婚姻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两人能结成伴侣是一种缘分,且行且珍惜,关爱身边的人。

初次接触“桃花源”一词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陶渊明的文章中“武陵人缘溪行,忽逢桃花林”。

而赖声川的桃花源是对陶的一种扩展与改编,武陵人因何去了桃花源,桃花源依然只是他心中存在的一个美好的幻影,幻想中的美与现实中的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故事讲述了武陵渔夫老陶之妻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

演员夸张的肢体表演把它演出成了一个喜剧。

剧中的老陶是一个受老婆欺压的受气包,软弱无能,身体也不好,在撞破老婆与袁老板的私情后,遭到了他二人的公然羞辱,被逼自杀,但他又是一个善良、憨厚的男人。

在桃花源中遇到了与春花、袁老板长的一模一样的两人,但两人与现实中是完全不同,她们是善良、纯真的。

(可能这只是老陶心中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被感化的老陶返回了武陵,并打算把春花与袁老板带到桃花源中。

然而事与愿违,春花与袁老板再次看到老陶以为是他的鬼魂回来复仇,死活都不相信老陶的话,怕的是瑟瑟发抖。

“桃花源”其实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反映,是心理独白,是老陶幻想出了桃花源的生活,春花与袁老板幻想了老陶的复仇,反映了内心深深的恐惧。

“桃花源”还存在着雷人的类似,原本如漆似胶、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中,此时的袁老板已成为了老陶的翻版,春花与袁老板也过上了与以前相似的生活,也许我们要正式自己内心的想法,倾听内心的声音。

“暗恋”与“桃花源”是两条不同的线,但他们却相互交错,在舞台上同时出现带给人们笑料,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小短剧就是一个疯女人在寻找她的情人刘子冀。

三部剧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呈现出了《暗恋桃花源》,三部剧同时出现是混乱的但乱中又存在秩序,乱中有序,所以赖声川在自我评价自己的剧时曾说“台湾人的生活实在是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历。

然而身处其中,人们也能保持着一种乱中有序。

这种乱转变成剧场中的错误,就是把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在一起,这种东西放在一起后居然也生长出了一种秩序。

这出戏统和了台湾生活中的乱象,他开掘了台湾的社会意识,反映了台湾的都市百态。

这种潜意识的发展,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升一种美学上的追求。

”这是在这部剧在台湾造成轰动时,赖声川对媒体的回答。

《暗恋桃花源》是戏剧中的典范,不管是从表演方式上还是表演的戏剧语言上都是成功的,印象深的是“桃花源”这部剧在处理留白时,场剧人员在一块布景上把一朵桃花扣掉,留出一大块白色布景。

而且他突破了戏剧中小范围的局限,它引到了最普遍的社会情绪,使社会情绪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赖声川把精致文学
与大众生活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使戏剧更加贴近了老百姓,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暗恋桃花源》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戏剧。

这种在艺术与现实间寻找平衡点的理论也是赖声川所有戏剧创作的基础,使得赖声川的戏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戏剧是令人着迷的,在带给大众视觉享受时也提高人的艺术鉴赏力,如果我们更好的了解戏剧文化,就不得不在戏剧中花入更多的时间,有时,戏剧带给我们的艺术感是远高于电影的,走入戏剧之门,欣赏戏剧表演。

13物管A1 宋倩20134842473。

相关主题